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洪绶作为明代著名的画家,其人物绘画艺术独树一帜。对陈洪绶的人物绘画进行学习和研究,总结其人物绘画艺术特征,加深对陈洪绶绘画艺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试图从绘画题材的选取、绘画造型特征、线条和设色运用几个方面解读无锡博物院收藏的陈洪绶《三教图》,分析陈洪绶道释绘画艺术的特征,从而更好地认识其在明代画坛的地位,以期给予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陈洪绶;三教图;道释人物画
明代早期的画坛花鸟画和山水画发展丰富,流派众多,而善绘人物画的画家却寥寥无几,这种状况直至明代中后期才有转机,出现了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等以绘人物画为专长的画家,给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生。这其中尤以在绘画史上有“狂士”之称的陈洪绶的人物绘画最有名气,其绘画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另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 陈洪綬个人简介
陈洪绶(1599—1671),字章侯,幼名莲子,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今浙江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陈洪绶为名门望族之后,祖上是官宦之家,而后家道中落,陈洪绶年幼丧父,十八岁时母亲去世,生活极为凄苦。陈洪绶善作诗,精书法,一生中尤以绘画见长,花鸟、山水、人物画兼作,其中以人物画最为著名。在明代的画坛中,陈洪绶有独霸人物画坛之势,与北方的崔子忠并称为“南陈北崔”。陈洪绶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成为明代画坛的一个亮点,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 无锡博物院藏《三教图》赏析
无锡博物院收藏的陈洪绶作品《三教图》,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书画鉴藏家周怀民先生捐赠的作品之一。画幅纵130.2厘米,横45.7厘米,绢本设色,国家一级文物。画面描绘的是“虎溪三笑”佛、道、释的故事,是明代中晚期一些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从作品落款“天启七年四月朔洪绶敬图于万经阁”,可推断该作品绘于1627年,此时陈洪绶只有30岁。此件作品属于陈洪绶中年作品,虽然没有达到晚年时期的成熟和超然境界,但作品构图完整,刻画精细,人物相貌奇峭,体现了陈洪绶独特的绘画风格。
2.1 题材的选取
宗教故事和宗教人物常常成为历代众多画家的绘画内容,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阎立本、李公麟、陈洪绶等都以绘画此类题材而著名。在陈洪绶的人物绘画中,道释人物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关于《三教图》绘画题材和内容的选取也有一定的渊源和缘由。
一方面,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发达,商业迅速发展,绘画艺术日趋商业化,加之佛教复兴的世俗化,人们对于道释题材绘画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明代宗教的传播在国内相对发达,在王阳明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更是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同时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思想群体更加注重和强调追求个人自我精神,于是艺术家们也开始迎合市民的趣味,将个人绘画与市民的情感需要相结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三教”作为绘画题材内容也得到了当时很多画家的青睐,陈洪绶也是其中之一。在陈洪绶的道释题材绘画作品中,此件的绘画题材出自佛门传说“虎溪三笑”的故事。此故事自宋代以来就成为画家们喜爱的创作题材,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成为百姓脍炙人口的话题。陈洪绶的《三教图》是此题材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另一方面,陈洪绶受家族的影响,自幼就有很强的宗教情结,年轻时就读《华严经》,晚年还一度剃发入云门寺为僧,一生所交朋友中有许多佛僧禅友。道释人物画题材也是陈洪绶绘画题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类似于《三教图》这样题材的绘画还有很多,如《雅集图》《莲池应化图轴》等。可以说陈洪绶选择绘画《三教图》等道释人物绘画作品不仅是出于生计卖画的需要,还是对宗教的敬仰,更是借此排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
2.2 绘画造型赏析
陈洪绶10岁时就拜蓝瑛、孙杕为师,后又师从刘宗周,就人物绘画的师法渊源当追寻到晋唐各家,主要为北宋李公麟、唐代周昉、五代贯休等,特别是在道释人物画造型方面主要取法对象是五代画家贯休,在其诗中就曾写到“学相贯休是师”。贯休是画罗汉的能手,其所绘罗汉形貌怪异,以骇俗著称。这些都给予陈洪绶道释人物绘画上很多启示。而陈洪绶的作品师古却不拟古,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想法和处理,绘画造型颇具高古气息。
《三教图》创作于1627年,从作品的年代划分来看,此件绘画属于陈洪绶的中早期作品,整体画面工细法备,妙得神情。造型已进行了变形处理,赋予古拙趣味,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神情兼备。画面中佛、道、释的三位人物形象眉宇浓粗,长须短鬓,绝尘脱俗,三位高人同作拱手相视之状,正在探讨玄理。佛家神情安详平静,庄严慈祥;道家额头宽阔,谨慎善辩;释家儒雅睿智,气宇脱俗。画面注重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表现,追求形象的传神,人物造型脱离了宗教程式化的造型规范,加入了主观的造型意向,人物描绘将古意、禅意、道意融为一体。
在陈洪绶的很多作品中,环境的刻画常常更能烘托出画面气氛,衬托表达的主体人物。在作品《三教图》中,画面采用了三段式的构图布局,在画面最前方绘有山石和草木数株,山石高低起伏,形状大小不一,富于变化。画面最上方,在山石之间两株苍老的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树干郁结盘曲,节疤累累,高耸入云,直上九霄,更有空勾的白云将其部分遮掩,给观者以无限空间的遐想。造型形象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赋予古树生命力和高古奇骇的气质。总体来看,画面造型风格统一,主次景的处理对比明显,层次清晰,呈现出陈洪绶鲜明的绘画风貌。
2.3 线条和设色赏析
南北朝时期画家、理论家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中归纳总结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随类赋彩”说的是绘画的用笔和用色,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在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中,他能够自由而灵活地运用线条去描绘事物,既赋予变化又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他将线条给予人性化的语言,通过线条传达出事物的生命和情绪。陈洪绶书法用笔、用线的深厚功底在其绘画中也常常得以体现。在《三教图》中,笔力刚健古拙,线条语言丰富多变,根据画面的内容和主次景物布局采用了不同样式的线条语言进行表达,整体画面线条干净利落,带有装饰意味。人物面部刻画用线精致而细腻,细节的描绘也都通过精细的线条语言得以表达。人物衣纹线条的处理以高古游丝描为主,所画的长线条圆润舒展,一笔而就,粗细变化微妙。在衣纹的转折之处陈洪绶也是作了圆润的处理,使整体衣纹线条收放自如,天然成趣。为了突出画面主体佛、道、释三位人物形象,在前后景与主体人物线条的处理安排上,陈洪绶采取了区别对待,前后景的山石以方折刚健的粗线条勾皴而出,线条极富书法的写意性。两株老树的树干以曲折顿挫、沉稳而富于变化的粗笔线条刻画而出,树叶叶片采用中粗线条勾出,注意前后、大小穿插的变化,枝叶繁密又极富层次感。线条运用上收放自如,多样变化,粗细对比明显,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主题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富有张力。
在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中,设色基本上不采用调和之后的颜色,画面上常用淡雅、含蓄的色彩进行表现,不少作品以墨色为主,只用少量单纯的色彩进行点缀,以更好地烘托出画面的意境和线条的韵味和魅力。即使是陈洪绶的重彩作品也都采用如朱砂、大红等这类单纯的颜色运用于画面的一部分,以更好地烘托画面的氛围。这种设色的处理并没有阻碍陈洪绶绘画艺术的发展,却给他提供了更多对于绘画创新的可能。作为陈洪绶30岁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三教图》的画面色彩整体呈现古朴典雅的气息,具备了这一时期陈洪绶绘画的鲜明特征。画面人物以墨线勾勒,面部和服饰敷色都以淡雅和单纯为主,三位人物所着服饰在颜色上用赭石色、朱膘色、花青色进行了区分,在服饰细节处用白色和朱砂色进行点缀和细节处理,以表明人物的身份特征。前景和背景山石的颜色都以墨色为主,并敷以石青色,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山石之间有数株朱砂色的草叶,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两株古树枝干以墨赭色染出,让其更具沧桑感,树叶正反叶面以绿色染出,在画面右上角形成一块面积的绿色,增强了画面主题环境的表达,也给画面故事情节的描绘注入更多场景环境的营造。
3 总结
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中,陈洪绶作为其中具有独特绘画艺术特征的画家,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画者研究和探讨的对象。陈洪绶的绘画以高古奇骇出名,他师法晋唐、学贯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民间艺术的精华,通过自我总结处理,形成独特的个人面貌。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人物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更具有相当的影响,他积极学习传统、总结当下、注重创新的绘画艺术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画者和艺术研究工作者学习、探讨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陈洪绶.陈洪绶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楚默.楚默文集续集(上):陈老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美)文以诚.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关键词:陈洪绶;三教图;道释人物画
明代早期的画坛花鸟画和山水画发展丰富,流派众多,而善绘人物画的画家却寥寥无几,这种状况直至明代中后期才有转机,出现了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等以绘人物画为专长的画家,给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生。这其中尤以在绘画史上有“狂士”之称的陈洪绶的人物绘画最有名气,其绘画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另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 陈洪綬个人简介
陈洪绶(1599—1671),字章侯,幼名莲子,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今浙江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陈洪绶为名门望族之后,祖上是官宦之家,而后家道中落,陈洪绶年幼丧父,十八岁时母亲去世,生活极为凄苦。陈洪绶善作诗,精书法,一生中尤以绘画见长,花鸟、山水、人物画兼作,其中以人物画最为著名。在明代的画坛中,陈洪绶有独霸人物画坛之势,与北方的崔子忠并称为“南陈北崔”。陈洪绶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成为明代画坛的一个亮点,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 无锡博物院藏《三教图》赏析
无锡博物院收藏的陈洪绶作品《三教图》,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书画鉴藏家周怀民先生捐赠的作品之一。画幅纵130.2厘米,横45.7厘米,绢本设色,国家一级文物。画面描绘的是“虎溪三笑”佛、道、释的故事,是明代中晚期一些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从作品落款“天启七年四月朔洪绶敬图于万经阁”,可推断该作品绘于1627年,此时陈洪绶只有30岁。此件作品属于陈洪绶中年作品,虽然没有达到晚年时期的成熟和超然境界,但作品构图完整,刻画精细,人物相貌奇峭,体现了陈洪绶独特的绘画风格。
2.1 题材的选取
宗教故事和宗教人物常常成为历代众多画家的绘画内容,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阎立本、李公麟、陈洪绶等都以绘画此类题材而著名。在陈洪绶的人物绘画中,道释人物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关于《三教图》绘画题材和内容的选取也有一定的渊源和缘由。
一方面,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发达,商业迅速发展,绘画艺术日趋商业化,加之佛教复兴的世俗化,人们对于道释题材绘画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明代宗教的传播在国内相对发达,在王阳明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更是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同时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思想群体更加注重和强调追求个人自我精神,于是艺术家们也开始迎合市民的趣味,将个人绘画与市民的情感需要相结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三教”作为绘画题材内容也得到了当时很多画家的青睐,陈洪绶也是其中之一。在陈洪绶的道释题材绘画作品中,此件的绘画题材出自佛门传说“虎溪三笑”的故事。此故事自宋代以来就成为画家们喜爱的创作题材,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成为百姓脍炙人口的话题。陈洪绶的《三教图》是此题材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另一方面,陈洪绶受家族的影响,自幼就有很强的宗教情结,年轻时就读《华严经》,晚年还一度剃发入云门寺为僧,一生所交朋友中有许多佛僧禅友。道释人物画题材也是陈洪绶绘画题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类似于《三教图》这样题材的绘画还有很多,如《雅集图》《莲池应化图轴》等。可以说陈洪绶选择绘画《三教图》等道释人物绘画作品不仅是出于生计卖画的需要,还是对宗教的敬仰,更是借此排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
2.2 绘画造型赏析
陈洪绶10岁时就拜蓝瑛、孙杕为师,后又师从刘宗周,就人物绘画的师法渊源当追寻到晋唐各家,主要为北宋李公麟、唐代周昉、五代贯休等,特别是在道释人物画造型方面主要取法对象是五代画家贯休,在其诗中就曾写到“学相贯休是师”。贯休是画罗汉的能手,其所绘罗汉形貌怪异,以骇俗著称。这些都给予陈洪绶道释人物绘画上很多启示。而陈洪绶的作品师古却不拟古,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想法和处理,绘画造型颇具高古气息。
《三教图》创作于1627年,从作品的年代划分来看,此件绘画属于陈洪绶的中早期作品,整体画面工细法备,妙得神情。造型已进行了变形处理,赋予古拙趣味,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神情兼备。画面中佛、道、释的三位人物形象眉宇浓粗,长须短鬓,绝尘脱俗,三位高人同作拱手相视之状,正在探讨玄理。佛家神情安详平静,庄严慈祥;道家额头宽阔,谨慎善辩;释家儒雅睿智,气宇脱俗。画面注重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表现,追求形象的传神,人物造型脱离了宗教程式化的造型规范,加入了主观的造型意向,人物描绘将古意、禅意、道意融为一体。
在陈洪绶的很多作品中,环境的刻画常常更能烘托出画面气氛,衬托表达的主体人物。在作品《三教图》中,画面采用了三段式的构图布局,在画面最前方绘有山石和草木数株,山石高低起伏,形状大小不一,富于变化。画面最上方,在山石之间两株苍老的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树干郁结盘曲,节疤累累,高耸入云,直上九霄,更有空勾的白云将其部分遮掩,给观者以无限空间的遐想。造型形象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赋予古树生命力和高古奇骇的气质。总体来看,画面造型风格统一,主次景的处理对比明显,层次清晰,呈现出陈洪绶鲜明的绘画风貌。
2.3 线条和设色赏析
南北朝时期画家、理论家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中归纳总结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随类赋彩”说的是绘画的用笔和用色,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在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中,他能够自由而灵活地运用线条去描绘事物,既赋予变化又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他将线条给予人性化的语言,通过线条传达出事物的生命和情绪。陈洪绶书法用笔、用线的深厚功底在其绘画中也常常得以体现。在《三教图》中,笔力刚健古拙,线条语言丰富多变,根据画面的内容和主次景物布局采用了不同样式的线条语言进行表达,整体画面线条干净利落,带有装饰意味。人物面部刻画用线精致而细腻,细节的描绘也都通过精细的线条语言得以表达。人物衣纹线条的处理以高古游丝描为主,所画的长线条圆润舒展,一笔而就,粗细变化微妙。在衣纹的转折之处陈洪绶也是作了圆润的处理,使整体衣纹线条收放自如,天然成趣。为了突出画面主体佛、道、释三位人物形象,在前后景与主体人物线条的处理安排上,陈洪绶采取了区别对待,前后景的山石以方折刚健的粗线条勾皴而出,线条极富书法的写意性。两株老树的树干以曲折顿挫、沉稳而富于变化的粗笔线条刻画而出,树叶叶片采用中粗线条勾出,注意前后、大小穿插的变化,枝叶繁密又极富层次感。线条运用上收放自如,多样变化,粗细对比明显,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主题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富有张力。
在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中,设色基本上不采用调和之后的颜色,画面上常用淡雅、含蓄的色彩进行表现,不少作品以墨色为主,只用少量单纯的色彩进行点缀,以更好地烘托出画面的意境和线条的韵味和魅力。即使是陈洪绶的重彩作品也都采用如朱砂、大红等这类单纯的颜色运用于画面的一部分,以更好地烘托画面的氛围。这种设色的处理并没有阻碍陈洪绶绘画艺术的发展,却给他提供了更多对于绘画创新的可能。作为陈洪绶30岁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三教图》的画面色彩整体呈现古朴典雅的气息,具备了这一时期陈洪绶绘画的鲜明特征。画面人物以墨线勾勒,面部和服饰敷色都以淡雅和单纯为主,三位人物所着服饰在颜色上用赭石色、朱膘色、花青色进行了区分,在服饰细节处用白色和朱砂色进行点缀和细节处理,以表明人物的身份特征。前景和背景山石的颜色都以墨色为主,并敷以石青色,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山石之间有数株朱砂色的草叶,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两株古树枝干以墨赭色染出,让其更具沧桑感,树叶正反叶面以绿色染出,在画面右上角形成一块面积的绿色,增强了画面主题环境的表达,也给画面故事情节的描绘注入更多场景环境的营造。
3 总结
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中,陈洪绶作为其中具有独特绘画艺术特征的画家,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画者研究和探讨的对象。陈洪绶的绘画以高古奇骇出名,他师法晋唐、学贯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民间艺术的精华,通过自我总结处理,形成独特的个人面貌。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人物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更具有相当的影响,他积极学习传统、总结当下、注重创新的绘画艺术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画者和艺术研究工作者学习、探讨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陈洪绶.陈洪绶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楚默.楚默文集续集(上):陈老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美)文以诚.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