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对体教结合的深度改革。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研究,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背景、本质和意义等进行了较详实的论述,对体教融合的实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结合;学校体育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对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双向协调发展、帮助青年学生达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体教融合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体育在家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又忙着参加家长报的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等,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竞赛的时间不充分,机会、条件欠缺。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压缩和剥夺了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青少年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身心发展不均衡,如,近视眼高发低龄化趋势明显,还有身体灵活性差、体重超标等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思想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活动时间的不足,他们情绪无处宣泄,往往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家长、教师一说就行为过激,极端的现象偶有发生,造成了教师不敢管,家长不能说的畸形现象。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释放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家庭怎样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已成为教师需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后备人才遭遇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即体育后备人才经选拔后,进入专门的学校进行专项培训。虽然也培养了很多的出色运动员,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运动员脱离基础文化教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考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素质标准要求的提高,这些运动员在退役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受教育会遭遇困境。虽然运动水平高,但要文化课成绩达不到高等教育的标准,这部分运动员在深造就业等方面很困难。他们只能想办法“特招”或自己创业,最终导致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很难,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遇到了很多问题。并且,由于有思想包袱,运动员在训练时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许多专项运动的训练工作难以开展,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三)体育强国,健康第一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虽然“健康第一”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实际上只停留在口头。近几年,由于体育分值的增加,学校对体育课稍有重视,但没有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角度看,让“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每位家长,每位教师的心里,让体育运动和竞赛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广泛开展,才能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不良局面。
二、 体教融合理念的本质和意义
(一)体教融合是新时期体育教育和体育竞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体教融合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准确认识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差异,尤其是体教结合的弊端和不足,在实施体教融合过程中逐步加以改善。第二,认真领会体育强国的深刻含义,明确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考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三,明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何在学校培养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优秀运动员,储备和发展具有良好运动素质的人才,为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打好基础。
(二)充分认识体教融合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 很明显,体教结合最初是脱离基础文化教育的专项训练。随着時代的进步,体教结合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专项运动员的基础文化底子薄,就业和深造的空间有限,复员后就业择业途径少,限制了招生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新时期体教融合在保证运动员有专项训练时间的同时,弥补了学生文化课基础知识不足的短板,使学习和训练两不误,给运动员以后的深造铺路,让运动员能看到更广阔的前景。
学校体育主要以课本、课外活动、大课间的形式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以学校名义开展的各种比赛,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水平的需求。如果将较高水平的运动项目训练,融合到校园内的训练比赛,既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更符合青少年追求刺激、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减轻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而造成的心理负担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作用,意义深远。
2. 体教融合在学校的全面开展,是面向每位学生的,尤其是竞赛项目,对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教融合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变欣赏比赛为参与比赛、享受比赛,并分享比赛带来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训练、主动参与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体育常识、竞赛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新时期要求学生“人格健全,锤炼意志”,体教融合下的体育教育恰好符合这一要求,会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精神饱满、豁达乐观、朝气蓬勃的合格公民。由于许多竞赛项目在学校举行,参与比赛的人数众多,教师挖掘许多有运动天赋的特长生,
能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难题,并且使专项运动队员能在学校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为以后的深造就业等储备知识。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训练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3. 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协调统一是竞技体育项目的特点,也是学校体育的短板,体教融合可以补齐短板。现行学校教育模式下,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外未曾参加班级间、校际间或更高一级的竞技比赛,体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全面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更是纸上谈兵。许多竞赛项目代表队以团队的形式组建,如,篮球、足球、接力等。通过比赛了解对手,尊重对手,加深友谊,团结协作,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途径之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在赛场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学生的集体观念会更加强化,只有团结、友爱植入学生的心灵,才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之研究》说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是对体育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载知识之车”是学习的基础,“寓道德之舍”是人格塑造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青少年提出了厚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少年强则中国强,学校体育在锤炼青少年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享受竞技体育的触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通过体育比赛,正确面对失败,分享胜利的喜悦。教体融合是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新时期体教融合实施的策略
(一)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意义理解要透彻,认识要清楚,目标要明确,政策要得力
新时代体教融合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颠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对提高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地应因地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加强宣传、主动引导、积极实施,保证把体教融合落实到学校体育教育中。
(二)师资队伍是关键
在实施体教融合的过程中,要达到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高水平、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体教结合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师部分是体育专科毕业,他们所学课程以体育教育为主,另有教育学、心理学、球类、田径、武术、运动医学等,学科较系统。随着体教融合在学校逐步实施,尤其是高水平竞技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必须有高水平教练对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为保证教学和训练两不误,提升师资水平,可尝试以下途径。
1. 体校教师加入学校进行专业训练。体校教师的最大优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可聘任、可借调体校专业教师到学校指导或训练,学校在保证学生文化课不耽误的情况下,给予运动员一定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学校应主动联系,达成合作意向,以便他们能定期来校指导。
2. 体校、学校融合师资力量,把体教结合时期拥有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向体育特色学校转变。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拥有一项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向两个或多个特色运动项目发展,因为有师资力量的保障,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极大。
3. 学校聘请社会专业教师,提升专项训练水平。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运动素质的基础上,由专业教练训练、选拔成绩出色、有运动天赋、能吃苦、家长积极配合的学生定期训练,为学生以后的比赛打下基础。
(三)逐步完善场地等硬件设施
随着国家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改善,如,足球项目学校至少有一个草坪场地,为足球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各地情况不一,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还需加大建设力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争取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在修整学校运动场地等方面要继续增加投入,为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做好基础保障。
(四)对教师、教练员、学生的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完善激励机制
在当前唯成绩论的教育模式下,中考成绩中体育分值占的比例还是太小,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高中三年体育成绩综合评价纳入高考成绩也势在必行。体教融合方式下竞技水平高、比赛成绩优异、在重大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在中高考时应有政策上的照顾,国家應重点扶持、重点培养,储备体育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教师、教练员在落实好原来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激励,和其他教师一样,体育教师在奖励、考核、职称评审、培训等方面应受到同等对待,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体教融合的落实,会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运动中。尤其是竞技比赛,不仅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且会使竞技体育有更加坚实和肥沃的土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成绩优异、品学兼优、德体兼备的高水平竞技人才。学生的精神面貌会大有不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学校的知名度会有很大的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蔡元培先生说过:健全人格,首在体育。随着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已逐步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下中国体育事业立足学校、放眼未来的又一次改革,对体育大国变成体育强国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王佳,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成学校。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结合;学校体育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对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双向协调发展、帮助青年学生达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体教融合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体育在家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又忙着参加家长报的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等,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竞赛的时间不充分,机会、条件欠缺。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压缩和剥夺了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青少年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身心发展不均衡,如,近视眼高发低龄化趋势明显,还有身体灵活性差、体重超标等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思想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活动时间的不足,他们情绪无处宣泄,往往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家长、教师一说就行为过激,极端的现象偶有发生,造成了教师不敢管,家长不能说的畸形现象。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释放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家庭怎样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已成为教师需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后备人才遭遇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即体育后备人才经选拔后,进入专门的学校进行专项培训。虽然也培养了很多的出色运动员,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运动员脱离基础文化教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考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素质标准要求的提高,这些运动员在退役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受教育会遭遇困境。虽然运动水平高,但要文化课成绩达不到高等教育的标准,这部分运动员在深造就业等方面很困难。他们只能想办法“特招”或自己创业,最终导致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很难,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遇到了很多问题。并且,由于有思想包袱,运动员在训练时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许多专项运动的训练工作难以开展,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三)体育强国,健康第一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虽然“健康第一”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实际上只停留在口头。近几年,由于体育分值的增加,学校对体育课稍有重视,但没有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角度看,让“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每位家长,每位教师的心里,让体育运动和竞赛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广泛开展,才能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不良局面。
二、 体教融合理念的本质和意义
(一)体教融合是新时期体育教育和体育竞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体教融合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准确认识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差异,尤其是体教结合的弊端和不足,在实施体教融合过程中逐步加以改善。第二,认真领会体育强国的深刻含义,明确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考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三,明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何在学校培养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优秀运动员,储备和发展具有良好运动素质的人才,为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打好基础。
(二)充分认识体教融合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 很明显,体教结合最初是脱离基础文化教育的专项训练。随着時代的进步,体教结合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专项运动员的基础文化底子薄,就业和深造的空间有限,复员后就业择业途径少,限制了招生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新时期体教融合在保证运动员有专项训练时间的同时,弥补了学生文化课基础知识不足的短板,使学习和训练两不误,给运动员以后的深造铺路,让运动员能看到更广阔的前景。
学校体育主要以课本、课外活动、大课间的形式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以学校名义开展的各种比赛,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水平的需求。如果将较高水平的运动项目训练,融合到校园内的训练比赛,既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更符合青少年追求刺激、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减轻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而造成的心理负担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作用,意义深远。
2. 体教融合在学校的全面开展,是面向每位学生的,尤其是竞赛项目,对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教融合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变欣赏比赛为参与比赛、享受比赛,并分享比赛带来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训练、主动参与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体育常识、竞赛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新时期要求学生“人格健全,锤炼意志”,体教融合下的体育教育恰好符合这一要求,会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精神饱满、豁达乐观、朝气蓬勃的合格公民。由于许多竞赛项目在学校举行,参与比赛的人数众多,教师挖掘许多有运动天赋的特长生,
能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难题,并且使专项运动队员能在学校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为以后的深造就业等储备知识。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训练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3. 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协调统一是竞技体育项目的特点,也是学校体育的短板,体教融合可以补齐短板。现行学校教育模式下,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外未曾参加班级间、校际间或更高一级的竞技比赛,体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全面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更是纸上谈兵。许多竞赛项目代表队以团队的形式组建,如,篮球、足球、接力等。通过比赛了解对手,尊重对手,加深友谊,团结协作,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途径之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在赛场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学生的集体观念会更加强化,只有团结、友爱植入学生的心灵,才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之研究》说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是对体育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载知识之车”是学习的基础,“寓道德之舍”是人格塑造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青少年提出了厚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少年强则中国强,学校体育在锤炼青少年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享受竞技体育的触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通过体育比赛,正确面对失败,分享胜利的喜悦。教体融合是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新时期体教融合实施的策略
(一)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意义理解要透彻,认识要清楚,目标要明确,政策要得力
新时代体教融合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颠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对提高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地应因地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加强宣传、主动引导、积极实施,保证把体教融合落实到学校体育教育中。
(二)师资队伍是关键
在实施体教融合的过程中,要达到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高水平、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体教结合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师部分是体育专科毕业,他们所学课程以体育教育为主,另有教育学、心理学、球类、田径、武术、运动医学等,学科较系统。随着体教融合在学校逐步实施,尤其是高水平竞技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必须有高水平教练对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为保证教学和训练两不误,提升师资水平,可尝试以下途径。
1. 体校教师加入学校进行专业训练。体校教师的最大优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可聘任、可借调体校专业教师到学校指导或训练,学校在保证学生文化课不耽误的情况下,给予运动员一定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学校应主动联系,达成合作意向,以便他们能定期来校指导。
2. 体校、学校融合师资力量,把体教结合时期拥有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向体育特色学校转变。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拥有一项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向两个或多个特色运动项目发展,因为有师资力量的保障,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极大。
3. 学校聘请社会专业教师,提升专项训练水平。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运动素质的基础上,由专业教练训练、选拔成绩出色、有运动天赋、能吃苦、家长积极配合的学生定期训练,为学生以后的比赛打下基础。
(三)逐步完善场地等硬件设施
随着国家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改善,如,足球项目学校至少有一个草坪场地,为足球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各地情况不一,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还需加大建设力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争取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在修整学校运动场地等方面要继续增加投入,为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做好基础保障。
(四)对教师、教练员、学生的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完善激励机制
在当前唯成绩论的教育模式下,中考成绩中体育分值占的比例还是太小,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高中三年体育成绩综合评价纳入高考成绩也势在必行。体教融合方式下竞技水平高、比赛成绩优异、在重大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在中高考时应有政策上的照顾,国家應重点扶持、重点培养,储备体育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教师、教练员在落实好原来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激励,和其他教师一样,体育教师在奖励、考核、职称评审、培训等方面应受到同等对待,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体教融合的落实,会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运动中。尤其是竞技比赛,不仅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且会使竞技体育有更加坚实和肥沃的土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成绩优异、品学兼优、德体兼备的高水平竞技人才。学生的精神面貌会大有不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学校的知名度会有很大的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蔡元培先生说过:健全人格,首在体育。随着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已逐步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下中国体育事业立足学校、放眼未来的又一次改革,对体育大国变成体育强国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王佳,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