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二十多年以来,广受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这不仅因为《文化苦旅》中有着强烈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色彩,同时也是因为余秋雨本身在散文创作上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明显的戏剧性色彩。《文化苦旅》散文集中的戏剧性,不仅体现在部分篇章的内容排布上,同时也体现在余秋雨悬念设置等方面的应用上。本文结合《文化苦旅》中具体的篇章,从戏剧性手法应用和内容设置两个方面,对该散文集的戏剧性体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化苦旅》;余秋雨;散文;戏剧性;内容设置;手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24-02
  余秋雨不仅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同时在戏剧方面也有着较为深厚的研究,曾出版《戏剧十五讲》等著作,对其在戏剧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的阐述。也正因为此,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明显的戏剧性色彩,这不仅提升了散文本身的可看性,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散文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播效果,部分篇章中由于冲突性设置较为巧妙,能够给人以阅读的沉浸感,使读者能够形成与作品本身的深层互动[1]。一定程度上,戏剧与散文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体裁,但是由于文学本身的关联性,两者也在一些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如在戏剧中进行散文化的表达、散文内容的戏剧化设置,这也是文学交融的一种体现。从散文的戏剧性来看,体现在深层与浅层两个方面,深层的戏剧性就是指戏剧性内容的设置,浅层的戏剧性则是体现在戏剧性表现手法的应用,但无论是深层还是浅层的应用,均能从另外一种体裁中赋予散文作品一种活力,将静态的文字流淌出具有动态美和冲突美的韵味。
  一、《文化苦旅》中戏剧性手法的应用
  (一)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余秋雨曾在一本学术研究中提到,在戏剧创编与表演中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在开头要能够吸引观众,然后通过内容中悬念的设置,形成基于兴趣调动的持续吸引与加固吸引,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戏剧表演效果。
  由此可见,余秋雨对观众的心理有着较为深厚的研究,而一定程度上,观众与读者之间具有类似性,均作为内容传播的对象,并且在面对的内容上具有固定性。在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也有着同样的应用,这也是其在散文戏剧性的表现,以下结合《文化苦旅》中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与分析。
  1.接近性与艺术性开头,吸引注意力
  所谓接近性与艺术性的开头,是指选择与创作内容接近、广大读者认知接近的人物或者故事,以艺术性的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在开篇就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并随着对这种艺术性的持续推进,进一步起到引导读者继续阅读的效果。如,在《文化苦旅》的《寂寞天柱山》这一文章中,余秋雨通过对古代文人与天柱山的交际进行阐述,一方面向读者传递出古代文人喜欢天柱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无意间向读者抛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这么多文人喜欢天柱山,这就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调动读者的好奇心。此外,在文人墨客与天柱山的交集上,文章中选用了知名度較高的文人,即李白、苏轼以及王安石等人,既与读者有着接近性,又和描写的内容有着相关性。一系列接近性素材,在秋雨先生艺术性的组合下,引发了读者的注意,让诸多读者在阅读到开头就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2.调动兴趣,确保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兴趣是确保读者能否持续阅读下去的关键,如果缺乏兴趣的依托,那么阅读便成了索然无味的过程,而当读者产生了阅读兴趣之后,阅读便如同一场盛世的华宴,能够使读者收获的盆满钵满。就散文的阅读来看,兴趣既要保证读者对悬念性的内容缺乏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要确保读者能够依稀猜到部分内容,形成作者与读者的浅层互动。在《文化苦旅》的一些篇章中就是体现出了这种对兴趣的调动,如在《寂寞天柱山》中,余秋雨抛出问题以后,读者能够进行部分的猜想,古代文人喜欢天柱山肯定是因为天柱山本身的风景比较优美,余秋雨在后续给出的答案中也涉及了风景优美,但是只是在第三个答案中进行浅尝辄止的提及,而第一和第二个答案为宗教文化与历史氛围,这就使读者能够才出部分内容,但是缺乏系统性的认知[2]。随后,余秋雨没有将笔墨过度停留在风景是如何优美,而是打通与读者的视线关联,邀请读者在后续的文字中进行欣赏,这就完全的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确保读者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3.悬念的节奏性连缀,加固注意力
  余秋雨曾说道,要想在戏剧中持续加固读者的注意力,就应当在大的悬念下进行小悬念的设置,并要确保小悬念能够呼应大悬念,并且小悬念之间要能够体现出节奏的协调性。在《文化苦旅》中也能够体现出余秋雨的这种戏剧思维。如《寂寞天柱山》中余秋雨在后续的内容中提出了三个小的悬念,这三个悬念均是围绕天柱山的“寂寞”进行开展,并与大的悬念“古代文人喜欢天柱山”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风景美好、知名文人的偏爱,一边是当前的山道孤寂、游客稀少,引导读者不仅发出疑问,而这种疑问的解答就需要继续对文章进行阅读,从而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整篇文章中[3]。
  (二)以无意传达刻意,引导读者沉浸
  无论是戏剧的表演还是散文内容的推进,要是过度表明自身的意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反感,造成读者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在戏剧表演中强调,要能够以无意传达刻意,通过隐性的方式引导观众沉浸在整个作品中。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对这种无意传达刻意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应用,并在一些篇章上取得了成功,如《酒公墓》等作用就是成功的应用了这种思想。同时,余秋雨在进行这种手法应用的过程中,也选用的固定的基调,即悲剧性,以悲为美是戏剧创作与表演中常用的手法,余秋雨将这种手法应用到散文写作中以后,通过将悲剧美与文章内容的融合,进一步吸引了读者的沉浸式阅读。此外,余秋雨在进行悲剧美应用的过程中,也在一些作品中精准地把握住了悲剧情感的度,度之为情,过度则显娇柔,乏度则情有不足,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这种手法的应用,也有失败之处,如在《道士塔》这一作品中,就是情感的过度表达,并将戏剧性手法的应用显得有些强硬,进而导致作品效果的弱化。当然,这种失败则是相对于其他成功作品而言,如其在《信客》《酒公墓》等文章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4]。   二、《文化苦旅》中冲突性与动作性内容的设置
  (一)《文化苦旅》种冲突性的设置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散文作品中,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其对文章内容冲突性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散文内容的表现力。
  1.巧用读者期待,设置读者与文章冲突
  观众在进行表演敢看的过程中,本身会基于名称、开头等形成一种发展与推进的期待,这种期待也是观众“美好性幻想”的一种展现。应用到散文的阅读中,读者也会形成这种期待,而作者如何把握这种期待,与观众进行巧妙的互动,也成了阅读有效性的关键。余秋雨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也把握住了读者本身的期待,并依此设置了读者与文章之间的冲突,当读者的期待与作者给出的结果出现冲突与差异时,就是进一步调动读者本身的阅读兴趣。如,在《寂寞天柱山》中,读者根据作者的疑问想出来的结果是天柱山的风景,而作者却给出了三个答案,只有一个与读者的想法相符合,这就形成了读者与文章之间的重读,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兴趣。相反,如果读者的期待与作者给出的结果相符合时,就是使读者催发出“不过如此”的想法,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余秋雨对读者心里的有效掌握[5]。
  2.内部组合,形成文章内部戏剧冲突
  余秋雨也在文章的内部设置了戏剧的冲突性,进一步提高了文章的可阅读性。如在《老屋窗口》的写作中,余秋雨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并从现代化思想与传统思想中设置对比性的矛盾冲突,给出的结果是这个小女孩向传统的思想折服,最终失去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握。在这一文章中,以这个小女孩为主角,设置了基于两种强烈差异对比的戏剧冲突,即环境的冲突和小女孩自身思想的冲突,通过结果的表明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悲剧美,通过过程的描写,展现了文章本身的斗争与冲突之美,给读者形成一种深深地吸引。
  (二)《文化苦旅》中动作性内容的设置
  有学者称余秋雨的散文为小说化散文,这不仅体现在余秋雨在散文写作时的小说化思路与戏剧化内容设置,同时也体现在其在散文创作上的一种创新[6]。从《文化苦旅》来看,余秋雨的这种创新应用也体现在文章中对动作应内容的设置,如将故事的内容引入到散文的内容中,赋予文章灵活性和故事性,使得文章能够从静态化转向动态化。
  三、结语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散文中进行戏剧性手法的应用,不仅释放了散文作品的活力,形成了散文作品内部的冲突、动作,提升散文本身的阅读效果以及表现效果,同时也为散文创作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余秋雨将戏剧性手法与散文文体的融合,不仅与其个人的经历、文化学识相关,同时也与其本人对散文的看法与探索相关,这些要素的综合,共同凸显出了余秋雨本身的散文风格。
  参考文献:
  [1]孔艳梅.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02):151-154.
  [2]解殿双.纵横捭阖思不群 文采风流谁得似——赏析余秋雨散文的魅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132-133.
  [3]杨丹凤.余秋雨散文的特征分析[J].现代交际,2017,(24):109.
  [4]曾锋.论余秋雨文化使徒情结的现代内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6):116-121.
  [5]周敏.余秋雨散文艺术特征解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5(03):74-76.
  [6]祁生贵.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J].中国市场,2016,(22):273-274.
  作者简介:
  刘美丽,女,苗族,湖南湘潭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当今世界犹太民族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历史现象,对于犹太民族的未来发展如何走向,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1963-)以架空历史的写法,从犹太历史渊源、宗教律法深处寻求中心点,在《犹太警察工会》中构建出承载犹太民族发展的“犹太空间”,把自己对犹太民族发展的关注融入小说《犹太警察工会》中耶路撒冷、居留地、以及绳墙等和犹太民族生存相依的具体犹太元素中,探讨了犹太民族发展的各种可能
期刊
【摘要】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是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电影。本文基于影片中的寄生虫隐喻、气味隐喻和场景空间隐喻分析,进一步挖掘寄生虫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揭露影片中映射出的韩国财阀经济、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各种矛盾问题,并对导演的创作意图进行了解读与剖析。  【关键词】 《寄生虫》;隐喻;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好。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在了博物馆展示当中,而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其中应用最多也最广泛的一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过程更加便利,这也让博物馆的相关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博物馆。因此,本文就对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当中的合理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博物馆展示;应用
期刊
【摘要】 《围城》是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作品,作品并不深奥难懂,反而结构松散、语言幽默,像一个等待读者自己去填充的物质框架,达到自己的现象学直观,完成读者自己独特的“我思”,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时代价值,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 《围城》;知觉体验;空白;超时空结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由于汉族和德意志民族之间明显存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内涵、习俗风格、历史背景等的差异性。把握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差异,不仅对两国人民日常语言交流之间有益,而且能够更好地使人们把握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中的内涵。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95-02  颜色属于人类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毛泽东诗词中的问与答为切入点,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中有关个人情感、人际关系、国家前途、国际风云、人与自然的关照,剖析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与革命家身份的融合。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问答;个人情感;人际关系;国家前途;国际风云;人与自然;修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22-02  在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
期刊
【摘要】 奉俊昊和他的场景设计师李河俊在《寄生虫》中赋予了场景与镜头设计非常多的细节隐喻。在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布置、摄影机机位的摆设与移动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从观影角度看,有着许多由他们塑造和构成的象征主义手法,本文将例举影片中较为主要的象征主义符号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寄生虫》;象征主义;符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本文根据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妮·赖斯创作的吸血鬼系列小说,对其作品中的吸血鬼艺术形象进行研究,安妮·赖斯尝试用现代的和理性的角度去演绎和诠释吸血鬼这一传统的艺术形象,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认同。从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出发,揭示了安妮·赖斯吸血鬼史诗中吸血鬼价值观变异之路,吸血鬼与人类在生存问题上的二元对立以及永生带来的巨大诱惑使得吸血鬼建立了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体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在人文主义
期刊
【摘要】 《红烛泪》与《在美国和中国间摇摆》以母亲龚林达的角度叙述其痛苦经历。无意识的自卑与隐忍、“小写的他者客观体”体现坚韧与自强、“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体现自傲与控制欲。《棋盘上的较量》和《美国女婿拜见中国丈母娘》以女儿薇弗莱·龚的角度讲述她内心的压抑情感。离弃恐惧症体现自卑的服从,亲密恐惧症表达叛逆的反抗,死亡恐懼中妥协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则是母女关系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
期刊
【摘要】 自古以来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近现代,大部分的作者已经关注到了男女之间的意识觉醒以及本我回归状态,而在这条意识回归的路上,王安忆所撰写的《小城之恋》,成了利用文学作品表达女性意识觉醒的里程碑。本文综合《小城之恋》进行分析,阐述了文章内容以及背景中所渗透的女性意识觉醒元素,意在进一步凸显文学作品的实际思想引导价值。  【关键词】 女性意识;王安忆;《小城之恋》;觉醒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