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语言类核心期刊(21种)近二十年来(2000-2018)刊登的与心理词汇直接关联的研究论文(共71篇)的分析,本文旨在对心理词汇研究作文献综述,以绘其大致轮廓。结果显示,每年相关论文发表量稳定在3-4篇,且研究的切入点各异,如词汇知识深度与广度、词汇知识的组织模式、词汇知识的通达与提取等。文章进而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材料方面分析、总结,并对未来心理词汇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心理词汇;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王美丽,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词汇,这一语言的中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Vermeer(2001)说道:熟通词汇是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的关键。Wilkins(1972:9-10)认为: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寥寥;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马武林、高跃吉、武和平, 2008)。鉴于心理词汇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近二十年来(2000-2018)21种语言类期刊刊登的心理词汇研究论文的统计和分析,主要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材料方面入手,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根据刊物权威性和代表性选择的21种期刊中,14种国内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0-2018)中与二语习得研究相关度较高的期刊,分别为《外语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现代外语》、《外国语文》、《外语研究》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7种国外期刊也是语言学领域公认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分别为Applied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Mental Lexicon、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通过检索主题词,通览该期间发表的文献的大纲进行筛选,最终择取了文献71篇,由此确定了国内外心理词汇的相关文献数据。
一、心理词汇研究内容
71篇文献研究角度不尽相同,大致分为: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影响心理词汇发展的因素、心理词汇中的情感词、从心理词汇结构探究词汇学习策略、及综述性文章。
1.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心理词汇,是指“永久性储存于记忆中的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Carroll, 1999: 102),又称“心理词库”或“心理词典”,至少有以下几种含义:如何理解词语的意义;如何在记忆里保存词语;如何辨认和提取词语。因此,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则应包含词的知识、词汇的组织模式、词汇的通达(提取模式)等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形态、语音、词义及句法均应囊括其中,但各类知识重视程度不一。黎明、蒲茂华(2014)仅从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切入,对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作实证研究。与国内学者侧重其一相较,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如Goldrick(2016)等认为语音的相似性有益于词汇产出。基于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心理词汇的习得是由音素—词素—词义的自下而上(bottom-up),还是联系已有知识按词义-词素—音素的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这是心理词汇研究中对词的知识进行细致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词汇的组织模式,Aitchison(1994)称心理词汇中的词是以系统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应该了解成千上万的词,以便顺利地进行人际交流且提取速度极快,表明詞汇必须以有组织的方式存储在头脑中,以便快速而顺畅地储存和检索。
然而,关于词汇的组织模式即词汇以何种方式储存、记忆,尤其是母语和外语的词汇系统如何存储,前人并未达成一致。如熊琨(2007)总结了Potter等人提出的两种模型:单词联想型和概念中介型。董燕萍、桂诗春(2002)分析几十篇研究后将关于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模型分为7个:独立存储型、概念调节型、词汇连接型、混合型、非对称型、分布式型、双编码型。 以上各种词汇存储模型无一是孤立地探究单语内的词汇组织形式,均是对比分析一语与二语词汇组织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词汇的通达即如何提取,方式不一。就此,王文斌(2002)重点介绍了三种彼此对峙的观点:词汇生成型、序列检索型、群集型。无论何种提取模型,学习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意识的整体,词汇习得的过程必有个人因素的参与,对词汇的择取亦有喜恶。Vitevitch(2014)等人认为词汇库中有关键词(keywords)与周边词(foil words)之分,不出所料,对关键词的提取较快。
2.影响心理词汇发展的因素。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由字形、字音到字义、语用的连续体,心理状态复杂不定,心理模式的构建和发展必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大致可分为词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两类。
影响心理词汇构建的词类因素主要有四个:词的同源与异源、高频与低频、具体与抽象及词的语法词性。熊琨(2007)从心理词汇表征角度提出跨语言迁移是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探讨了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张萍(2010)通过对比学习者汉、英词汇联想与英语本族语者的差异,发现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名词的语义反应增加最快,形容词次之,动词的语义构建相对缓慢。
学习者因素含认知能力、年龄、语言熟练度等。孙蓝(2001)陈述,在词汇习得该连续体上,任一层面的词汇习得都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目标词进行感知、摄入、编码、保存的结果,和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如注意的选择维量。 此外,认知学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人脑语言认知表征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不断消减。而Ramscar(2013)等人发现:年长者词汇量较大,相应地,词汇的提取亦比年少者多又快。显而易见,这一发现为“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消减”的言论带来一击。
在二语认知领域,语言熟练度主要影响语义的认知表征,在最大限度控制其他变量、凸显语言熟练度这一变量的情况下,心理词汇在存储、提取方面均呈现出不同态势。
3.心理词汇中的情感词。对心理词汇的研究多如牛毛,多采用词汇联想测试,而测试词汇的选择也多依据某些刺激词列表。如Zareva(2007),陈士法(2016)从学习者词典中随机挑选词语作为刺激词,这些刺激词并非某一特定词类。心理词汇的加工不免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对词库中情感词的研究就显得顺理成章。期刊The Mental Lexicon的序言陈述到,心理学家对单语和双语中情感相关词(包括情感词如爱、愉悦和情感负载词如癌症、棺材等)的表征和加工兴趣渐增,情感维度应涵盖在心理词汇的研究中,这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2008)。Sutton和Altarriba(2008)利用情感Stroop效应,细分颜色词(如red,blue)、颜色相关情感中立词(如dress,ink)和颜色相关情感词(如angry,sad)三个词类进行了两次实验,发现颜色词、颜色相关情感词仍会产生Stroop干扰效应,但颜色相关情感中立词不受影响。相较之下,国内相关研究甚少。国内若欲丰富和深化心理词汇的研究,可由此下手。
4.从心理词汇结构探究词汇学习策略。心理词汇概念的提出无疑将词汇置于心理范畴下进行新的探索,对词汇学习及教学意义重大。常秦、田建国(2012)辩证地论述了英语词汇学习中汉语的干扰及辅助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词汇学习策略。马武林等人(2008)也对词汇学习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概念图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视化学习工具可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凡此种种殊途同归,都对词汇学习策略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5.综述性文章。除从不同角度探究心理词汇的奥秘外,也有回顾历史对其做综述性的文章。例如,戴炜栋、王宇红(2008)述评双语心理词汇研究,藉此理解双语心理词汇研究的发展动态。赵蔚等人(2014)基于核心语言类期刊对近十年中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对未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了展望。此类综述对快速了解心理词汇研究概况大有裨益。
二、心理词汇的研究对象及材料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国内研究多采用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等便利受试,如郑永滟(2015)、刘绍龙(2012)等。一是因为以往国内对学习者词汇量的研究多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研究结果便于比较;二是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差异过大,相较之下英语专业的学生起点较高。有些实验中,研究人员还选取了英语为母语的被试来作为参照组,如张淑静(2005)、李小撒、王文宇(2016)。更有择取三语被试来比较、分析不同语言的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的异同,如张珊珊(2006)选取中、日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批美国人为对照组,并发现亚洲的二语受试者对名词刺激和动词刺激的反应遵循不同模式:名词多引发聚合型反应,而动词多引发组合型反应。国内34篇实证研究中仅有3篇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白人立(2005)、冯学芳(2014)、张北镇(2015)。国外研究中的受试则不限于此,如在Zechmeister(2013)等人的研究中,作者的朋友、熟人及著名学者参与了实验。无疑,受试的多样性有助于反应出心理词汇组织的全貌。
从研究材料的角度来看,大多采用来源不同的刺激词作为测试材料,如陈士法(2009)随机挑选了张韵斐和林承璋两本词汇学书中的114个英语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Fitzpatrick (2007)从Coxhead的学术词汇列表中挑选了200个提示词作为实验材料。刺激词相异有益于观察受试的不同反应,但刻意性的选择使得人们对生活中真实词汇的习得形式打了折扣。
三、结语
近二十年来,科技使得观测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成为可能,对于心理词汇的研究日益详实也得益于此。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材料方面,对21种核心语言类期刊上的71篇心理词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研究视角极其丰富,或从词汇错误或从过渡语或从词汇石化现象等入手,探索一语或二语甚至多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研究方法也愈发多样,由单纯的试卷词汇测试到有声思维、录音记录、定性与定量、历时与共时的结合,ERP、FMRI(功能磁共振成相术)技术的支持,使得实验的信、效度都得到了提高。
文章回顾了该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也关注研究中有待深入和完善的地方。如,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和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融合度不高,双语心理詞汇实验设计中理解和产出的本质应区别对待,文化对心理词汇中情感词研究的影响等。有欠缺,才有再研究的动力。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词汇学习和教学,心理词汇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白人立.词汇联想反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8-31.
[2]常秦,田建国.从双语心理词汇结构论述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界,2012(2):74-80.
[3]陈士法.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70-78.
[4]陈士法,杜玲,刘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名动分离的ERP证据[J].外语电化教学,2016(168):9-15.
[5]戴炜栋,王宇红.双语心理词汇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16-20.
[6]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2005(6):62-70. [7]董燕萍,桂诗春.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J].外国语, 2002(4):23-29.
[8]冯学芳.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55-63.
[9]龚嵘.二语心理词汇语义网构建中认知制约因素的优化调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56-62.
[10]胡丹.基于公安英语语料库的心理词库功能研究[J].外国语文, 2013(1):75-79.
[11]黎明,蒲茂华.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J].外国语文,2014(4):76-80.
[12]李小撒,王文宇.关于词汇联想测试反应词分类与具体化操作的思考[J].外语学刊,2016(5):64-67.
[13]李小撒,王文宇.英汉心理词汇联想模式及具体性效应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6(5):70-78.
[14]刘绍龙,傅蓓,胡爱梅.不同二语水平者心理词汇表征纵横网络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57-70.
[15]马武林,高跃吉,武和平.概念图辅助英语词汇教学途径新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8(120):64-68.
[16]孙蓝.从认知制约看心理词汇[J].外语教学,2001(4):24-26.
[17]王文斌.词及词义心理研究——对心理词典论的考察[J].现代外语,2002(4):423-433.
[18]熊琨.心理词汇的表征与二语词汇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J].外语学刊,2007(5):133-136.
[19]張北镇.二语词汇表征与加工中的形态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6):70-77.
[20]张淑静.重组二语心理词汇[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66-75.
[21]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2-57.
[22]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435-445.
[23]张珊珊.通过单词联想实验探索二语词汇结构[J].现代外语, 2006(2):164-171.
[24]张晓鹏.词义典型性在英语多义词词义表征和提取过程中的作用[J].现代外语,2010(4):395-402.
[25]赵蔚,陈永捷,卢伟忠.近十年中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比较[J].外语界,2014(4):39-46.
[26]郑咏滟.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系统发展与频率效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82-90.
[27]Aitchison, J. Words in the Mind[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4.
[28]Carrol, D.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9.
[29]E. B. Zechmeister., D’Anna, C. A.
【关键词】心理词汇;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王美丽,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词汇,这一语言的中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Vermeer(2001)说道:熟通词汇是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的关键。Wilkins(1972:9-10)认为: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寥寥;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马武林、高跃吉、武和平, 2008)。鉴于心理词汇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近二十年来(2000-2018)21种语言类期刊刊登的心理词汇研究论文的统计和分析,主要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材料方面入手,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根据刊物权威性和代表性选择的21种期刊中,14种国内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0-2018)中与二语习得研究相关度较高的期刊,分别为《外语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现代外语》、《外国语文》、《外语研究》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7种国外期刊也是语言学领域公认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分别为Applied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Mental Lexicon、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通过检索主题词,通览该期间发表的文献的大纲进行筛选,最终择取了文献71篇,由此确定了国内外心理词汇的相关文献数据。
一、心理词汇研究内容
71篇文献研究角度不尽相同,大致分为: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影响心理词汇发展的因素、心理词汇中的情感词、从心理词汇结构探究词汇学习策略、及综述性文章。
1.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心理词汇,是指“永久性储存于记忆中的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Carroll, 1999: 102),又称“心理词库”或“心理词典”,至少有以下几种含义:如何理解词语的意义;如何在记忆里保存词语;如何辨认和提取词语。因此,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则应包含词的知识、词汇的组织模式、词汇的通达(提取模式)等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形态、语音、词义及句法均应囊括其中,但各类知识重视程度不一。黎明、蒲茂华(2014)仅从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切入,对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作实证研究。与国内学者侧重其一相较,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如Goldrick(2016)等认为语音的相似性有益于词汇产出。基于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心理词汇的习得是由音素—词素—词义的自下而上(bottom-up),还是联系已有知识按词义-词素—音素的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这是心理词汇研究中对词的知识进行细致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词汇的组织模式,Aitchison(1994)称心理词汇中的词是以系统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应该了解成千上万的词,以便顺利地进行人际交流且提取速度极快,表明詞汇必须以有组织的方式存储在头脑中,以便快速而顺畅地储存和检索。
然而,关于词汇的组织模式即词汇以何种方式储存、记忆,尤其是母语和外语的词汇系统如何存储,前人并未达成一致。如熊琨(2007)总结了Potter等人提出的两种模型:单词联想型和概念中介型。董燕萍、桂诗春(2002)分析几十篇研究后将关于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模型分为7个:独立存储型、概念调节型、词汇连接型、混合型、非对称型、分布式型、双编码型。 以上各种词汇存储模型无一是孤立地探究单语内的词汇组织形式,均是对比分析一语与二语词汇组织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词汇的通达即如何提取,方式不一。就此,王文斌(2002)重点介绍了三种彼此对峙的观点:词汇生成型、序列检索型、群集型。无论何种提取模型,学习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意识的整体,词汇习得的过程必有个人因素的参与,对词汇的择取亦有喜恶。Vitevitch(2014)等人认为词汇库中有关键词(keywords)与周边词(foil words)之分,不出所料,对关键词的提取较快。
2.影响心理词汇发展的因素。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由字形、字音到字义、语用的连续体,心理状态复杂不定,心理模式的构建和发展必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大致可分为词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两类。
影响心理词汇构建的词类因素主要有四个:词的同源与异源、高频与低频、具体与抽象及词的语法词性。熊琨(2007)从心理词汇表征角度提出跨语言迁移是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探讨了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张萍(2010)通过对比学习者汉、英词汇联想与英语本族语者的差异,发现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名词的语义反应增加最快,形容词次之,动词的语义构建相对缓慢。
学习者因素含认知能力、年龄、语言熟练度等。孙蓝(2001)陈述,在词汇习得该连续体上,任一层面的词汇习得都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目标词进行感知、摄入、编码、保存的结果,和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如注意的选择维量。 此外,认知学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人脑语言认知表征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不断消减。而Ramscar(2013)等人发现:年长者词汇量较大,相应地,词汇的提取亦比年少者多又快。显而易见,这一发现为“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消减”的言论带来一击。
在二语认知领域,语言熟练度主要影响语义的认知表征,在最大限度控制其他变量、凸显语言熟练度这一变量的情况下,心理词汇在存储、提取方面均呈现出不同态势。
3.心理词汇中的情感词。对心理词汇的研究多如牛毛,多采用词汇联想测试,而测试词汇的选择也多依据某些刺激词列表。如Zareva(2007),陈士法(2016)从学习者词典中随机挑选词语作为刺激词,这些刺激词并非某一特定词类。心理词汇的加工不免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对词库中情感词的研究就显得顺理成章。期刊The Mental Lexicon的序言陈述到,心理学家对单语和双语中情感相关词(包括情感词如爱、愉悦和情感负载词如癌症、棺材等)的表征和加工兴趣渐增,情感维度应涵盖在心理词汇的研究中,这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2008)。Sutton和Altarriba(2008)利用情感Stroop效应,细分颜色词(如red,blue)、颜色相关情感中立词(如dress,ink)和颜色相关情感词(如angry,sad)三个词类进行了两次实验,发现颜色词、颜色相关情感词仍会产生Stroop干扰效应,但颜色相关情感中立词不受影响。相较之下,国内相关研究甚少。国内若欲丰富和深化心理词汇的研究,可由此下手。
4.从心理词汇结构探究词汇学习策略。心理词汇概念的提出无疑将词汇置于心理范畴下进行新的探索,对词汇学习及教学意义重大。常秦、田建国(2012)辩证地论述了英语词汇学习中汉语的干扰及辅助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词汇学习策略。马武林等人(2008)也对词汇学习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概念图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视化学习工具可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凡此种种殊途同归,都对词汇学习策略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5.综述性文章。除从不同角度探究心理词汇的奥秘外,也有回顾历史对其做综述性的文章。例如,戴炜栋、王宇红(2008)述评双语心理词汇研究,藉此理解双语心理词汇研究的发展动态。赵蔚等人(2014)基于核心语言类期刊对近十年中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对未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了展望。此类综述对快速了解心理词汇研究概况大有裨益。
二、心理词汇的研究对象及材料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国内研究多采用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等便利受试,如郑永滟(2015)、刘绍龙(2012)等。一是因为以往国内对学习者词汇量的研究多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研究结果便于比较;二是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差异过大,相较之下英语专业的学生起点较高。有些实验中,研究人员还选取了英语为母语的被试来作为参照组,如张淑静(2005)、李小撒、王文宇(2016)。更有择取三语被试来比较、分析不同语言的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的异同,如张珊珊(2006)选取中、日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批美国人为对照组,并发现亚洲的二语受试者对名词刺激和动词刺激的反应遵循不同模式:名词多引发聚合型反应,而动词多引发组合型反应。国内34篇实证研究中仅有3篇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白人立(2005)、冯学芳(2014)、张北镇(2015)。国外研究中的受试则不限于此,如在Zechmeister(2013)等人的研究中,作者的朋友、熟人及著名学者参与了实验。无疑,受试的多样性有助于反应出心理词汇组织的全貌。
从研究材料的角度来看,大多采用来源不同的刺激词作为测试材料,如陈士法(2009)随机挑选了张韵斐和林承璋两本词汇学书中的114个英语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Fitzpatrick (2007)从Coxhead的学术词汇列表中挑选了200个提示词作为实验材料。刺激词相异有益于观察受试的不同反应,但刻意性的选择使得人们对生活中真实词汇的习得形式打了折扣。
三、结语
近二十年来,科技使得观测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成为可能,对于心理词汇的研究日益详实也得益于此。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材料方面,对21种核心语言类期刊上的71篇心理词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研究视角极其丰富,或从词汇错误或从过渡语或从词汇石化现象等入手,探索一语或二语甚至多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研究方法也愈发多样,由单纯的试卷词汇测试到有声思维、录音记录、定性与定量、历时与共时的结合,ERP、FMRI(功能磁共振成相术)技术的支持,使得实验的信、效度都得到了提高。
文章回顾了该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也关注研究中有待深入和完善的地方。如,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和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融合度不高,双语心理詞汇实验设计中理解和产出的本质应区别对待,文化对心理词汇中情感词研究的影响等。有欠缺,才有再研究的动力。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词汇学习和教学,心理词汇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白人立.词汇联想反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8-31.
[2]常秦,田建国.从双语心理词汇结构论述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界,2012(2):74-80.
[3]陈士法.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70-78.
[4]陈士法,杜玲,刘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名动分离的ERP证据[J].外语电化教学,2016(168):9-15.
[5]戴炜栋,王宇红.双语心理词汇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16-20.
[6]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2005(6):62-70. [7]董燕萍,桂诗春.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J].外国语, 2002(4):23-29.
[8]冯学芳.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55-63.
[9]龚嵘.二语心理词汇语义网构建中认知制约因素的优化调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56-62.
[10]胡丹.基于公安英语语料库的心理词库功能研究[J].外国语文, 2013(1):75-79.
[11]黎明,蒲茂华.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J].外国语文,2014(4):76-80.
[12]李小撒,王文宇.关于词汇联想测试反应词分类与具体化操作的思考[J].外语学刊,2016(5):64-67.
[13]李小撒,王文宇.英汉心理词汇联想模式及具体性效应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6(5):70-78.
[14]刘绍龙,傅蓓,胡爱梅.不同二语水平者心理词汇表征纵横网络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57-70.
[15]马武林,高跃吉,武和平.概念图辅助英语词汇教学途径新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8(120):64-68.
[16]孙蓝.从认知制约看心理词汇[J].外语教学,2001(4):24-26.
[17]王文斌.词及词义心理研究——对心理词典论的考察[J].现代外语,2002(4):423-433.
[18]熊琨.心理词汇的表征与二语词汇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J].外语学刊,2007(5):133-136.
[19]張北镇.二语词汇表征与加工中的形态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6):70-77.
[20]张淑静.重组二语心理词汇[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66-75.
[21]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2-57.
[22]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435-445.
[23]张珊珊.通过单词联想实验探索二语词汇结构[J].现代外语, 2006(2):164-171.
[24]张晓鹏.词义典型性在英语多义词词义表征和提取过程中的作用[J].现代外语,2010(4):395-402.
[25]赵蔚,陈永捷,卢伟忠.近十年中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比较[J].外语界,2014(4):39-46.
[26]郑咏滟.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系统发展与频率效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82-90.
[27]Aitchison, J. Words in the Mind[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4.
[28]Carrol, D.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9.
[29]E. B. Zechmeister., D’Anna,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