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在核心素养强化期间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阶段性成长任务的圆满完成,帮助他们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小学生喜欢参与有趣的练习活动,希望通过教师引导去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但是实际的学习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因此遇到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仍会表现的十分迷茫。指导学生预习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配合上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师们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数学教学工作走向更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预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思考
引言: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师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我,完善认知体系,从而为深层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同等重要,任何一项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都要尊重一下学生的主体意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各项人才培養计划,整个过程趣味横生,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支持下去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数学预习的概述
预习的本质就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活动,教师间接发挥辅助作用,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分析。学生自学,通过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再配合教师进行内容的具体深化,深入挖掘着自身的内在潜能,顺势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预习新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自觉的进入好状态,优化最终的教学效果,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1]。新课改背景下,数学知识的自主预习形式应是多样化、趣味性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时经家长还价后“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二、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预习作业,既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开自学。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预习学习单”可以这样安排:1.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3.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第4页把2的倍数圈一圈。4.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5.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做好课堂提问准备。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到底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体现启发性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理解新知、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尝试成功[2]。如预习“小数除小数”。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新知的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可设计这样预习题:1.阅读教材中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2.说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3.小数除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4.完成算一算中空白部分。5.试一试:91.2÷3.8。把握好预习的适应性。有的内容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自学;有的内容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必须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三)合理确定形式
“读”(读书)、“想”(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试”(仿做、试做)、“问”(学生提出问题或新见解)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
1.读一读
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上的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3.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预习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弄明白的问题的理解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4.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5.补一补
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重视数学预习的作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海鸥.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5)103-104.
[2]寇云红.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推理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5)46-47.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预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思考
引言: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师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我,完善认知体系,从而为深层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同等重要,任何一项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都要尊重一下学生的主体意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各项人才培養计划,整个过程趣味横生,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支持下去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数学预习的概述
预习的本质就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活动,教师间接发挥辅助作用,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分析。学生自学,通过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再配合教师进行内容的具体深化,深入挖掘着自身的内在潜能,顺势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预习新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自觉的进入好状态,优化最终的教学效果,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1]。新课改背景下,数学知识的自主预习形式应是多样化、趣味性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时经家长还价后“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二、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预习作业,既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开自学。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预习学习单”可以这样安排:1.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3.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第4页把2的倍数圈一圈。4.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5.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做好课堂提问准备。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到底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体现启发性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理解新知、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尝试成功[2]。如预习“小数除小数”。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新知的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可设计这样预习题:1.阅读教材中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2.说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3.小数除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4.完成算一算中空白部分。5.试一试:91.2÷3.8。把握好预习的适应性。有的内容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自学;有的内容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必须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三)合理确定形式
“读”(读书)、“想”(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试”(仿做、试做)、“问”(学生提出问题或新见解)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
1.读一读
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上的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3.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预习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弄明白的问题的理解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4.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5.补一补
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重视数学预习的作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海鸥.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5)103-104.
[2]寇云红.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推理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