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施行PPECD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23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31~61岁,平均年龄49.5岁;23例患者均有单侧上肢放射痛症状,其中13例患者为右上肢放射痛,10例患者为左上肢放射痛患者;17例患者伴有颈部疼痛症状。颈椎间盘突出节段:左侧C4-5椎间盘突出者1例,右侧C4-5椎间盘突出者2例,左侧C5-6椎间盘突出者4例,右侧C5-6椎间盘突出者8例,左侧C6-7椎间盘突出者5例,右侧C6-7椎间盘突出者3例。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DI)评价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按照Odom标准评价优良率。采用Harrison法测量颈椎曲度,在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Cobb角度,计算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OM),并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数值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手术前后NDI、VAS评分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例患者手术时间80~150 min,平均94.1 min;平均住院时间4.8 d;随访时间15~35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前上肢VAS为(7.0±0.9)分,术后1周为(2.1±0.7)分,末次随访时为(1.0±0.9)分;术前颈部VAS为(3.0±0.8)分,术后1周为(1.5±0.5)分,末次随访为(0.6±0.8)分;术前NDI为(58.5±5.0)%,术后1周为(33.7±4.7)%,末次随访为(19.2±3.2)%;术前颈椎曲度为(14.2±3.1)°,术后1周为(14.6±2.9)°,末次随访时为(14.6±2.7)°;术前手术节段ROM为(5.4±1.8)°,术后1周为(5.5±1.5)°,末次随访时为(5.6±1.5)°。结果显示,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上肢VAS、颈部VAS及ND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相比,上肢VAS、颈部VAS及NDI有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颈椎曲度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并无明显差别(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标准,2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优16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91.3%。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伤口感染或血肿等并发症。
结论PPE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确切,而且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