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垃圾如果得以很好的利用,就是“城市的寶藏”,进行资源化利用后即可转化为“绿色能源”。
“好莱坞有梦工厂,我们也有。”顺着厂区工人手指的方向,记者一走进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工厂,就看到车间外墙上“梦工厂”三个大字,在春日的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位于京郊昌平区的工厂去年年底正式投产,是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示范项目。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明确将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深化。
从垃圾到宝藏
“垃圾围城”现象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产物,也是困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在这些垃圾中,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比例为40%,早已是城市发展的“心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35亿吨,其中每年仅拆除就产生15亿吨建筑垃圾,仅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就多达4000万吨。建筑垃圾的妥善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却非常简单而粗糙:大部分送往城市远郊填埋,少量用于回填,极少部分进行资源化利用。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欧美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在70%以上,日韩甚至能达95%以上。而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只有不到5%,提高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水平需求迫切。
“其实,建筑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稍加处理,就能变废为宝。”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陈家珑教授告诉记者,“建筑垃圾的处理首先是运到处理场所,然后分选归类,供给相应的公司或机构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混凝土、砂浆或制造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而废砖瓦、玻璃、木材、钢材和钢筋等也都有非常大的回收利用价值。”
“这个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推广任务艰巨。”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韩先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垃圾如果得以很好的利用,反而是“城市的宝藏”,进行资源化利用后即可化身为“绿色能源”。北京元泰达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的一体化示范工厂,就是致力于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探索出一条高效、清洁、标准化的建筑垃圾处理新模式。
三个100%令世界惊叹
“建筑垃圾资源化率100%、资源化过程中环保达标100%、再生产品市场化率100%。” 2015年,北京元泰达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工厂代表中国低碳环保产业亮相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低碳经济解决方案展”上,三个数字一出,这项中国先进的垃圾资源化技术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在参展的短短七天时间里,元泰达就与北美、欧洲、非洲等地的代表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自2011年被纳入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试点后,元泰达先后投资5亿多元,将国内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集中到该企业,每年可消纳150万吨建筑垃圾,保障建筑垃圾100%的消纳。“目前大部分国内建筑垃圾企业的投入都不到1亿元,5亿元的投入可说是‘大手笔’。”韩先福表示。
当记者走进元泰达的工厂内部,这里既整齐又干净,完全看不出垃圾的踪迹,只有一座座车间厂房作业的声音。据现场工程师介绍,一体化工厂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满载建筑垃圾的运输车辆进入工厂称重,之后垃圾进入储存车间存放,在“消毒降尘区”消毒处理,之后通过分拣管道被送上一系列生产线分类处理,制成不同再生利用产品,整个过程环保而无尘,同时在能源使用上也实现了绿色、低碳。
“工厂生产的再生砂、再生石等建筑材料,质量和普通建材没有差异,甚至更好。”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郭海斌向记者介绍说,“北京APEC会议场所的建筑物、九三胜利日阅兵村的道路都使用了这家工厂生产的再生材料。”
据测算,若我国每年产生的35亿吨建筑垃圾资源被利用,可节约天然砂石30亿吨,节约取材用土和填埋用地80万亩;可生产免烧墙体和地面材料约1万亿块标砖。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创造经济价值意义重大。
“互联网 ”助力产业升级
“标准化是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能够达到‘三个100%’以及‘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的关键核心,而数字化则是最为关键的助推器。”据联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东惠介绍,通过这个一体化项目,一共诞生了包含产品、应用技术、质量控制、试验检测、节能、清洁生产、信息化、安全八个子体系共计106项联盟标准,目前不仅全部在该项目中应用,也构成了联盟的整个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对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是以填埋为主的1.0模式向以资源化率不高且有二次污染的固定设施处置为主的2.0模式过渡,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正在从2.0向3.0过渡,即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资源化率平均在95%以上,资源化过程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而进行市场化运营。当前记者参观的这个一体化项目已经达到3.0处置模式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开始4.0模式的发展研究。”郭海斌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工厂将能通过‘互联网 ’的运营模式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融合、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将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高度融合。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中,4.0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兴绿色循环经济一个重要增长点。”
“好莱坞有梦工厂,我们也有。”顺着厂区工人手指的方向,记者一走进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工厂,就看到车间外墙上“梦工厂”三个大字,在春日的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位于京郊昌平区的工厂去年年底正式投产,是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示范项目。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明确将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深化。
从垃圾到宝藏
“垃圾围城”现象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产物,也是困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在这些垃圾中,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比例为40%,早已是城市发展的“心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35亿吨,其中每年仅拆除就产生15亿吨建筑垃圾,仅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就多达4000万吨。建筑垃圾的妥善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却非常简单而粗糙:大部分送往城市远郊填埋,少量用于回填,极少部分进行资源化利用。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欧美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在70%以上,日韩甚至能达95%以上。而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只有不到5%,提高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水平需求迫切。
“其实,建筑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稍加处理,就能变废为宝。”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陈家珑教授告诉记者,“建筑垃圾的处理首先是运到处理场所,然后分选归类,供给相应的公司或机构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混凝土、砂浆或制造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而废砖瓦、玻璃、木材、钢材和钢筋等也都有非常大的回收利用价值。”
“这个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推广任务艰巨。”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韩先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垃圾如果得以很好的利用,反而是“城市的宝藏”,进行资源化利用后即可化身为“绿色能源”。北京元泰达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的一体化示范工厂,就是致力于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探索出一条高效、清洁、标准化的建筑垃圾处理新模式。
三个100%令世界惊叹
“建筑垃圾资源化率100%、资源化过程中环保达标100%、再生产品市场化率100%。” 2015年,北京元泰达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工厂代表中国低碳环保产业亮相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低碳经济解决方案展”上,三个数字一出,这项中国先进的垃圾资源化技术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在参展的短短七天时间里,元泰达就与北美、欧洲、非洲等地的代表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自2011年被纳入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试点后,元泰达先后投资5亿多元,将国内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集中到该企业,每年可消纳150万吨建筑垃圾,保障建筑垃圾100%的消纳。“目前大部分国内建筑垃圾企业的投入都不到1亿元,5亿元的投入可说是‘大手笔’。”韩先福表示。
当记者走进元泰达的工厂内部,这里既整齐又干净,完全看不出垃圾的踪迹,只有一座座车间厂房作业的声音。据现场工程师介绍,一体化工厂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满载建筑垃圾的运输车辆进入工厂称重,之后垃圾进入储存车间存放,在“消毒降尘区”消毒处理,之后通过分拣管道被送上一系列生产线分类处理,制成不同再生利用产品,整个过程环保而无尘,同时在能源使用上也实现了绿色、低碳。
“工厂生产的再生砂、再生石等建筑材料,质量和普通建材没有差异,甚至更好。”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郭海斌向记者介绍说,“北京APEC会议场所的建筑物、九三胜利日阅兵村的道路都使用了这家工厂生产的再生材料。”
据测算,若我国每年产生的35亿吨建筑垃圾资源被利用,可节约天然砂石30亿吨,节约取材用土和填埋用地80万亩;可生产免烧墙体和地面材料约1万亿块标砖。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创造经济价值意义重大。
“互联网 ”助力产业升级
“标准化是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能够达到‘三个100%’以及‘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的关键核心,而数字化则是最为关键的助推器。”据联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东惠介绍,通过这个一体化项目,一共诞生了包含产品、应用技术、质量控制、试验检测、节能、清洁生产、信息化、安全八个子体系共计106项联盟标准,目前不仅全部在该项目中应用,也构成了联盟的整个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对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是以填埋为主的1.0模式向以资源化率不高且有二次污染的固定设施处置为主的2.0模式过渡,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正在从2.0向3.0过渡,即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资源化率平均在95%以上,资源化过程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而进行市场化运营。当前记者参观的这个一体化项目已经达到3.0处置模式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开始4.0模式的发展研究。”郭海斌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工厂将能通过‘互联网 ’的运营模式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融合、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将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高度融合。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中,4.0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兴绿色循环经济一个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