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通篇反复点题,可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这也是较为常见的点题方法。朱自清的《背影》,从开头到结尾,四次提到“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我看见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流里,再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通篇反复点题,把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范文示例
母亲的书
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生活天天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也读不完的。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我:“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我就会问:“哪本书呀?”“那本橡皮纸的。”我就知道妈妈今晚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给爸爸绣拖鞋面了。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書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色彩缤纷的丝线,用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已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地,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的图案和颜色,仿佛都是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橡皮纸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母亲当着我面,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才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皇历。她在床头小几的抽屉里、厨房碗橱的抽屉里,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圈、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皇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被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它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她手捧受伤的小鸡,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流,我看着都要哭了。
皇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皇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对“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觉得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儿,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作者琦君,《人民周刊》2017年第3期)
写作借鉴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母亲的书为线索,勾勒出母亲的形象,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她以一双不谙事理的小女孩的眼光“探究”母亲的书,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令人感慨万千。文章选材虽多,但形散神聚,所有选材均紧扣“母亲的书”这一主旨,文中也多次提到母亲的书——开头“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也读不完的”,结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文中提及的那本夹着“红红绿绿、色彩缤纷的丝线,用白纸剪的朵朵花样”和父亲来信的“橡皮纸的书”,以及母亲“背得滚瓜烂熟”的皇历和她“做学问”的《本草纲目》。这样一来文章前后呼应、通篇点题,母亲的形象也因一本本书在读者心中越发丰满。
佳作亮相
路
崔 浩
一条弯弯曲曲的路,承载的是充实的时光和无法回眸的岁月。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条路,路旁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荠菜花、二月兰,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我和奶奶走在这条路上,就像踏上了通往幸福的列车。顽皮的我,一会儿跑左,一会儿跑右,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奶奶总是慈祥地看着我,笑眯眯的。这条路漫长幽僻,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但就是这样一条路,见证并陪伴了我童年时所有的快乐。
上小学后,奶奶不再每天陪着我上学、放学。晚上放学后,我背着书包,独自一人走在狭长的小路上。我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看到前面那缕灯光了,快到家了。我心里热乎乎的,不禁加快了脚步。我知道路的尽头,奶奶在捏着甜饼盼着我回家呢。“奶奶!”我推开门,扑进奶奶温暖的怀里。回头,那条路仍然盈盈地看着我。
后来啊,我依然从这条小路回家,只是路的尽头已不见了等我的人。我安静地走着,幻想我在她的注视下行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往昔的记忆似乎只能被打上“曾经”二字。道旁“沙沙”的草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我努力琢磨着,却终究没有读懂。天上繁星依旧,他们是否知道我的心情?无限的孤独与难过,我只有向小路倾诉。它永远不会责备我,也不会嘲笑我,只是默默地倾听。
又一次踏上这条路。联想到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初,奶奶就是这样看着我的吧,我也是这样看着奶奶。而今,这条路仍在,而岁月却无法回头。这条路,这一去不回的时光列车……
(江苏高邮外国语学校)
点评
这篇作文以“路”贯串始终,多次点题,处处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抒情气息,以及凝重的时光不再的情绪,打动人心。作文笔法让我们联想到了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
(赵桂珠)
范文示例
母亲的书
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生活天天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也读不完的。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我:“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我就会问:“哪本书呀?”“那本橡皮纸的。”我就知道妈妈今晚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给爸爸绣拖鞋面了。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書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色彩缤纷的丝线,用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已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地,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的图案和颜色,仿佛都是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橡皮纸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母亲当着我面,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才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皇历。她在床头小几的抽屉里、厨房碗橱的抽屉里,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圈、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皇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被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它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她手捧受伤的小鸡,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流,我看着都要哭了。
皇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皇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对“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觉得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儿,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作者琦君,《人民周刊》2017年第3期)
写作借鉴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母亲的书为线索,勾勒出母亲的形象,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她以一双不谙事理的小女孩的眼光“探究”母亲的书,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令人感慨万千。文章选材虽多,但形散神聚,所有选材均紧扣“母亲的书”这一主旨,文中也多次提到母亲的书——开头“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也读不完的”,结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文中提及的那本夹着“红红绿绿、色彩缤纷的丝线,用白纸剪的朵朵花样”和父亲来信的“橡皮纸的书”,以及母亲“背得滚瓜烂熟”的皇历和她“做学问”的《本草纲目》。这样一来文章前后呼应、通篇点题,母亲的形象也因一本本书在读者心中越发丰满。
佳作亮相
路
崔 浩
一条弯弯曲曲的路,承载的是充实的时光和无法回眸的岁月。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条路,路旁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荠菜花、二月兰,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我和奶奶走在这条路上,就像踏上了通往幸福的列车。顽皮的我,一会儿跑左,一会儿跑右,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奶奶总是慈祥地看着我,笑眯眯的。这条路漫长幽僻,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但就是这样一条路,见证并陪伴了我童年时所有的快乐。
上小学后,奶奶不再每天陪着我上学、放学。晚上放学后,我背着书包,独自一人走在狭长的小路上。我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看到前面那缕灯光了,快到家了。我心里热乎乎的,不禁加快了脚步。我知道路的尽头,奶奶在捏着甜饼盼着我回家呢。“奶奶!”我推开门,扑进奶奶温暖的怀里。回头,那条路仍然盈盈地看着我。
后来啊,我依然从这条小路回家,只是路的尽头已不见了等我的人。我安静地走着,幻想我在她的注视下行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往昔的记忆似乎只能被打上“曾经”二字。道旁“沙沙”的草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我努力琢磨着,却终究没有读懂。天上繁星依旧,他们是否知道我的心情?无限的孤独与难过,我只有向小路倾诉。它永远不会责备我,也不会嘲笑我,只是默默地倾听。
又一次踏上这条路。联想到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初,奶奶就是这样看着我的吧,我也是这样看着奶奶。而今,这条路仍在,而岁月却无法回头。这条路,这一去不回的时光列车……
(江苏高邮外国语学校)
点评
这篇作文以“路”贯串始终,多次点题,处处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抒情气息,以及凝重的时光不再的情绪,打动人心。作文笔法让我们联想到了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
(赵桂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