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悄然之间,许多办公室的茶水间都被一个类似超市货架的东西所占领——2米长的架子上,放满了各种小零食和饮料,手机扫码支付后就可以带走。
随着一大拨创业公司的跑步入场,这种被称为“无人货架”的零售形态大规模杀入写字楼,试图在新零售的边界扩张中提前“卡位”。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就有近30个无人货架项目获得融资,累积融资金额近30亿元。
资本青睐、玩家蜂拥、用户掏钱,一场近距离“截胡”小白领钱包的争夺已经开启。
离炮火再近一点
小闪是在半年前跑进无人货架赛道的。
创始人林孝毅之前做过一个同城货运平台,由于竞争对手采取疯狂的补贴方式抢夺市场,导致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2016年7月,林孝毅创立小闪,主打快消品O2O服务,试图以“物流+零售”的角度转型,创造物流增量价值。一开始,这个项目不温不火,直到林孝毅接触了无人货架。
无人货架作为一种新零售业态,是需要城市快速配送服务支撑的,而小闪已经做了大量前期的基础设施铺垫,具备一定的物流优势。于是,林孝毅在进行定点测试后,小闪便把无人货架嫁接到了已有的配送业务上。在林孝毅看来,无人货架可以为其快消品O2O服务充当线下终端的角色,不仅可以延伸消费场景,还可以为线上业务导流。
与林孝毅为物流找出路的初衷不同,阎利珉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了写字楼白领群体。阎利珉认为,办公室是一个特定的消费场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用户密度集中,购买力稳定。而无人货架恰好可以在“8小时工作时间”与办公室消费场景形成天然匹配。
2017年6月,阎利珉在成都创立了果小美,以无人货架为连接载体,深挖办公室白领消费需求。不只是小闪、果小美,猩便利、七只考拉、小e微店、哈米科技等一大拨无人货架创业项目几乎同一时间蜂拥而至,大有“挤爆”写字楼之势。
但办公室真的需要一个零食货架吗?
创业者想象的需求和场景是:当办公室白领需要零食、饮料补充“能量”时,通常都得下楼去附近的便利店,既麻烦又耽误时间。相比超市和便利店,无人货架把消费场景无限前移,解决了商品与消费人群的终端距离,实现便利最大化。
更何况还有“团购”价值。一些企业本身会采购一些小零食和水果,作为福利免费提供给员工。无人货架的出现,企业多了两种选择:一是企业不负责货架的管理,企业员工自费购买零食;二是企业提供零食补贴,员工购买零食享受部分折扣。企业接入无人货架,可相对减少部分员工福利支出。
从某种意义而言,无人货架实际上是对传统商超和便利店的一种补充。作为创业者们挖掘出来的一个新的细分需求,不管是从C端还是B端来看,无人货架业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门生意不简单
如果仅仅把无人货架当作一个零售终端,它与之前的无人售货机并无本质区别。但以零售场景改造的角度来看,无人货架的背后是对“人、货、场”的重置。
作为更贴近用户的终端,无人货架满足的不是“我想要”,而是“我现在就要”,强调一种即时性、便利性的消费场景。但与拥有2 000个以上SKU的便利店相比,无人货架的SKU只有不足100个,有限的SKU显得无人货架的每一个空位都弥足珍贵。
如何把相对“精准”的商品卖给相对“精准”的人?这对无人货架创业公司的选品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果小美的打法是“用户驱动选品”。阎利珉曾做过聚划算高管,积攒了数十家零食类品牌资源,其中不乏三只松鼠这样的电商品牌。在入驻某个企业前,果小美会提供6个套餐供对方选择,并根据该企业的性别比例、加班强度、业务属性来相应调整。比如,在一些男性居多的IT、游戏公司,加班强度大,货架上更多的是泡面、自热火锅、火腿肠。而在女性居多的广告、设计公司,货架则以点心、奶茶、巧克力为主。
当某个货架的销售额到达一定的数目,果小美会为用户提供一张“换品卡”,对方可以自己在线上更换3~5个SKU。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用户的购买热情,把用户变成“买手”,参与到选品过程中,提高果小美的商品上新率。
相比果小美,猩便利则主打“自有商品+定制”。猩便利把自家孵化的musanana、猩咖等品牌商品,搬到了无人货架上并占据了一半的SKU。为了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猩便利还给每个商品打上标签,将不同触点的用户对不同商品的反馈,经过对大数据的沉淀和分析,为每个单元提供选品定制。
传统线下零售是人到店找货,而无人货架是“货找人”,通过选品的相对精准匹配,提高商品周转和货架坪效。
搞掂了零食饮料等基本款,各路创业公司又把目光转向了毛利更高的鲜食类商品。
小闪正尝试着在早上、中午等特定时段做餐饮,但摊位上是配備有销售员的,暂时还没做到“无人”。哈米科技就很聪明地搭上生鲜“军火库”——借助易果生鲜成熟的生鲜供应链体系和“1小时达”服务,成功为自家货架接入生鲜食品。另一方,果小美和猩便利分别与番茄便利、51零食合并,接入对方的生鲜供应链。
作为零售的“最后30米”,补货上新的效率将支撑起无人货架理想中的高频消费。然而,无人货架网点多、单点位商品数量少的特点,给补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果小美采用前置仓模式,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配合自有物流体系“天仙配”,实现2~3天实时监控调货、补货。猩便利的无人货架与其自助式智能便利店实现数据互通,便利店充当前置仓,缩短配送距离和配送成本。在自有配送体系的支撑下,可实现“日补货,周上新”。小闪的做法则是在每个城市建立货品拆零分拣中心,并围绕现有仓库,着重拓展周边网点。仓库为写字楼的无人货架补货、理货的同时,顺道配送线上订单,一举两得。
随着一大拨创业公司的跑步入场,这种被称为“无人货架”的零售形态大规模杀入写字楼,试图在新零售的边界扩张中提前“卡位”。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就有近30个无人货架项目获得融资,累积融资金额近30亿元。
资本青睐、玩家蜂拥、用户掏钱,一场近距离“截胡”小白领钱包的争夺已经开启。
离炮火再近一点
小闪是在半年前跑进无人货架赛道的。
创始人林孝毅之前做过一个同城货运平台,由于竞争对手采取疯狂的补贴方式抢夺市场,导致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2016年7月,林孝毅创立小闪,主打快消品O2O服务,试图以“物流+零售”的角度转型,创造物流增量价值。一开始,这个项目不温不火,直到林孝毅接触了无人货架。
无人货架作为一种新零售业态,是需要城市快速配送服务支撑的,而小闪已经做了大量前期的基础设施铺垫,具备一定的物流优势。于是,林孝毅在进行定点测试后,小闪便把无人货架嫁接到了已有的配送业务上。在林孝毅看来,无人货架可以为其快消品O2O服务充当线下终端的角色,不仅可以延伸消费场景,还可以为线上业务导流。
与林孝毅为物流找出路的初衷不同,阎利珉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了写字楼白领群体。阎利珉认为,办公室是一个特定的消费场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用户密度集中,购买力稳定。而无人货架恰好可以在“8小时工作时间”与办公室消费场景形成天然匹配。
2017年6月,阎利珉在成都创立了果小美,以无人货架为连接载体,深挖办公室白领消费需求。不只是小闪、果小美,猩便利、七只考拉、小e微店、哈米科技等一大拨无人货架创业项目几乎同一时间蜂拥而至,大有“挤爆”写字楼之势。
但办公室真的需要一个零食货架吗?
创业者想象的需求和场景是:当办公室白领需要零食、饮料补充“能量”时,通常都得下楼去附近的便利店,既麻烦又耽误时间。相比超市和便利店,无人货架把消费场景无限前移,解决了商品与消费人群的终端距离,实现便利最大化。
更何况还有“团购”价值。一些企业本身会采购一些小零食和水果,作为福利免费提供给员工。无人货架的出现,企业多了两种选择:一是企业不负责货架的管理,企业员工自费购买零食;二是企业提供零食补贴,员工购买零食享受部分折扣。企业接入无人货架,可相对减少部分员工福利支出。
从某种意义而言,无人货架实际上是对传统商超和便利店的一种补充。作为创业者们挖掘出来的一个新的细分需求,不管是从C端还是B端来看,无人货架业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门生意不简单
如果仅仅把无人货架当作一个零售终端,它与之前的无人售货机并无本质区别。但以零售场景改造的角度来看,无人货架的背后是对“人、货、场”的重置。
作为更贴近用户的终端,无人货架满足的不是“我想要”,而是“我现在就要”,强调一种即时性、便利性的消费场景。但与拥有2 000个以上SKU的便利店相比,无人货架的SKU只有不足100个,有限的SKU显得无人货架的每一个空位都弥足珍贵。
如何把相对“精准”的商品卖给相对“精准”的人?这对无人货架创业公司的选品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果小美的打法是“用户驱动选品”。阎利珉曾做过聚划算高管,积攒了数十家零食类品牌资源,其中不乏三只松鼠这样的电商品牌。在入驻某个企业前,果小美会提供6个套餐供对方选择,并根据该企业的性别比例、加班强度、业务属性来相应调整。比如,在一些男性居多的IT、游戏公司,加班强度大,货架上更多的是泡面、自热火锅、火腿肠。而在女性居多的广告、设计公司,货架则以点心、奶茶、巧克力为主。
当某个货架的销售额到达一定的数目,果小美会为用户提供一张“换品卡”,对方可以自己在线上更换3~5个SKU。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用户的购买热情,把用户变成“买手”,参与到选品过程中,提高果小美的商品上新率。
相比果小美,猩便利则主打“自有商品+定制”。猩便利把自家孵化的musanana、猩咖等品牌商品,搬到了无人货架上并占据了一半的SKU。为了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猩便利还给每个商品打上标签,将不同触点的用户对不同商品的反馈,经过对大数据的沉淀和分析,为每个单元提供选品定制。
传统线下零售是人到店找货,而无人货架是“货找人”,通过选品的相对精准匹配,提高商品周转和货架坪效。
搞掂了零食饮料等基本款,各路创业公司又把目光转向了毛利更高的鲜食类商品。
小闪正尝试着在早上、中午等特定时段做餐饮,但摊位上是配備有销售员的,暂时还没做到“无人”。哈米科技就很聪明地搭上生鲜“军火库”——借助易果生鲜成熟的生鲜供应链体系和“1小时达”服务,成功为自家货架接入生鲜食品。另一方,果小美和猩便利分别与番茄便利、51零食合并,接入对方的生鲜供应链。
作为零售的“最后30米”,补货上新的效率将支撑起无人货架理想中的高频消费。然而,无人货架网点多、单点位商品数量少的特点,给补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果小美采用前置仓模式,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配合自有物流体系“天仙配”,实现2~3天实时监控调货、补货。猩便利的无人货架与其自助式智能便利店实现数据互通,便利店充当前置仓,缩短配送距离和配送成本。在自有配送体系的支撑下,可实现“日补货,周上新”。小闪的做法则是在每个城市建立货品拆零分拣中心,并围绕现有仓库,着重拓展周边网点。仓库为写字楼的无人货架补货、理货的同时,顺道配送线上订单,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