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展示平台。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迅速吸引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将知识化繁为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数学课堂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数学;合理运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大力开发和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使学生更乐意的去学习数学。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是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听,是灌输式的教学。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达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旋转、扩大与缩小等,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也能把图形变化美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特征,身临其境,使物体由静到动,直观形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乐意学数学。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也是教学上的一大难题。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空间观念。
在教学几何图形、立体图形时,教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事物或模型,再抽象出几何图形,这一抽象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仍很困难,有部分学生总是模棱两可。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快速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在平面图形时,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物体一一呈现出来,并演示从实物中分离出图形的全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楚两者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另外,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几何图形感知大小,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对一些物体的测量过程和测量方法,使学生建立和累积相应的表象,促进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测量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和画图,比教师用其他的手段来演示更清楚。例如教学《角》,利用多媒体演示将角从事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的形成。然后出示大小一样的两个角,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很短,运用多媒体演示,很快就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边叉口的大小有关。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与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文字、图文、声音、动画、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探究的欲望,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展开侧面使之成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感知展开图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圆柱侧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侧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展开图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侧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仿照演示的方法剪一剪,围一围,拼一拼,整个演示与讲解、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红色),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而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容易引起混淆的。如何突破重难点也是教师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形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对于推到过程,对于“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较难理解。利用flash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等分8份、16份拼出图形,再观察,学生就得出结论拼成的图形不是规则的长方形,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等分成32份、64份等所拼成的图形,学生就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然后演示引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那些部分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使数学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起到了“动一字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学的方式,使更乐意学习数学,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数学;合理运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大力开发和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使学生更乐意的去学习数学。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是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听,是灌输式的教学。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达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旋转、扩大与缩小等,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也能把图形变化美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特征,身临其境,使物体由静到动,直观形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乐意学数学。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也是教学上的一大难题。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空间观念。
在教学几何图形、立体图形时,教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事物或模型,再抽象出几何图形,这一抽象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仍很困难,有部分学生总是模棱两可。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快速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在平面图形时,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物体一一呈现出来,并演示从实物中分离出图形的全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楚两者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另外,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几何图形感知大小,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对一些物体的测量过程和测量方法,使学生建立和累积相应的表象,促进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测量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和画图,比教师用其他的手段来演示更清楚。例如教学《角》,利用多媒体演示将角从事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的形成。然后出示大小一样的两个角,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很短,运用多媒体演示,很快就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边叉口的大小有关。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与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文字、图文、声音、动画、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探究的欲望,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展开侧面使之成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感知展开图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圆柱侧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侧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展开图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侧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仿照演示的方法剪一剪,围一围,拼一拼,整个演示与讲解、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红色),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而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容易引起混淆的。如何突破重难点也是教师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形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对于推到过程,对于“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较难理解。利用flash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等分8份、16份拼出图形,再观察,学生就得出结论拼成的图形不是规则的长方形,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等分成32份、64份等所拼成的图形,学生就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然后演示引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那些部分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使数学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起到了“动一字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学的方式,使更乐意学习数学,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中小学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