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传统相似,人员交流活动频繁,在以北京为首的首都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中,津冀两地发挥关键作用。自2014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被注入新的活力,各类创新机构及载体迎来了创新资源快速流动与聚集的新机遇。
关键词:協同发展;科技园区;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27-0146-04
Abstract:Beijing-Tianjin-Hebei have simi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frequent personnel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led by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lay a key role. Si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ecame a national strategy in 2014,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laces has been injected with new vitality,and various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carriers have ushered new opportunities in rapid flow and aggreg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economic circle
天津的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的完善程度上相对较高,但是与北京相比,在聚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资源上还有差距。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市在发展阶段及资源聚集上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天津市目前正在开展市级大学科技园、“1+16”重点承接平台等科技园区的建设,包括国家级、市级和培育级三个梯次9家以上的大学科技园区,以及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宝坻中关村科技园、静海团泊健康产业园、津南高研园等为代表的16个重点承接平台。《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支持京冀大学在本市建设大学科技园分园。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引下,天津市科技园区将激发出更多的内生动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1 国内外典型区域协同发展的经验分析
世界各国区域协同发展首先离不开首都城市或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其中,巴黎都市圈是法国乃至欧洲的经济政治中心,以占法国2.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0%的人口,贡献了30%的经济总量。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是其政治中心和核心经济区,以及众多国际组织的总部基地,以占全国18.4%的面积,集聚了60%的人口和80%的经济总量。东京都市圈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占全国3.5%的面积,集聚了27.5%的人口,贡献了31.7%的经济总量。
1.1 韩国——以“多核连接”促进首都圈协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首都首尔经历了冲刺式的城市化进程,韩国首都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与产业的过度集中。根据韩国2010年底的人口统计数据,首都圈人口总数达到2 485.7万人,占比高达49.2%[1]。同时,首都圈拥有韩国经济总量的2/3,国税收入的3/4,有95%的韩国大企业总部和71%的韩国风投企业都设在这里[1]。人口和产业集中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
为加强对首都圈的合理规划,韩国政府于1982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规划法》。截止到2005年,已经出台了《第三次首都圈整备规划(2006—2020)》[3]。该规划将首都圈分为3种类型区域:密度限制圈、成长管理圈和自然保护圈。密度限制圈主要涉及首尔全市,通过强制性措施限制首尔市人口过密。对工厂、大学等人口集中诱发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大型建筑物征收拥塞费[3]。同时,采取3种措施疏解首都圈的压力。一是以相对低廉的房价和便利的交通在首尔周边建设新兴卫星城,吸引首尔市民入住,缓解人口向首尔过度集中的趋势。二是启用新的行政首都,分摊首都行政职能,在韩国新建世宗市作为新的行政中心。世宗市的启用是中央和地方均衡发展的象征,虽然由于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公务员仍选择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往返于首尔和世宗之间,但随着世宗市在教育和其他生活条件方面的不断改善,在分流首尔人口和产业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明确了韩国首都圈由原来以首尔为中心的“单核结构”空间构造向“多核连接型”空间构造转化的总体思路[1]。规划还划分了10个地区圈以及业务与城市型产业带(首尔及周边)、国际物流与尖端产业带(水原、仁川)、南北互通与尖端产业带(京畿道北部)、田园度假带(京畿道东部)、海上物流与复合产业带(京畿道南部)等5个产业带,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分担首都圈的不同功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1.2 长三角——以多中心协同共生构建完善的区域发展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同以多中心协同共生为特点,主要包括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行政多中心、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多中心与域内都市经济区多中心、以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多中心、以交通与市场为中心的区域流通多中心、以教育为中心的科技—教育—文化多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服务与保障多中心等[2]。 随着长三角多中心协同共生逐步推开,长三角地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功能日益彰显,与周边省域的合作与联动机制正在形成,区域腹地与影响区域正在扩大,主体表现在:第一,产业集群化趋势加强,正在形成以高新技术与研发产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医药与化工业、航空航天产业、创意产业、服务经济及关联产业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与基地;第二,民营经济与创业型经济正在崛起与扩张;第三,以通信、交通为载体的区域一体化程度逐渐提升,同城化效应更明显;第四,对外经济与贸易正在成为长三角外向型与开放经济的重要平台与走向世界经济体的窗口[2]。
2 天津市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2.1 机遇
2.1.1 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带来的机遇。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分阶段的功能疏解。首批传统制造业、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基地、交通枢纽、大型娱乐设施已经开始向天津、河北等地转移。接下来,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也会逐步向外搬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行政体制上的障碍会逐步解除,天津市科技园区不仅迎来了创新资源的转移,同时还有现代服务业等带有城市功能资源的转移。
2.1.2 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北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程度上远超过津冀两地,面临着首都功能疏导与产业转移的需求,为津冀两地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提供了机遇。天津市科技园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历来注重与北京的合作交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市科技园区可以利用交通、地理上的优势,建设专门吸引、对接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产业化的基地,快速实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的产业发展目标,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2.2 问题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园区聚集资源的能力提出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出台意味着更多的园区、载体将参与到京津冀合作中来,园区之间对创新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产业发展方向相近的园区。在与其他园区实现错位发展,识别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创新资源上,天津市科技园区需要深入研究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并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打造具有园区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
2.2.2 园区产业发展趋同带来的无序开发与竞争。因京津冀三地区域发展整体协调不足,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无序追逐,导致三地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还比较严重,产业整体布局不规范。由此带来的过度投资与开发会导致园区间的无序竞争与资源浪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三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天津市科技园区应该摸清自身的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做好产业跟踪与产业链条的细分,完善并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链条。
2.2.3 创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企业落户成本偏高。目前,天津市科技园区的创新体系建设能力整体偏弱,专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相对欠缺,大部分科技园区缺少一批国家、市级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的整体规模和实力不强,行业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导致了园区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上的成本相对较高,仅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难以形成与北京的园区同等的吸引力。
3 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区域合作层次,推动三级合作体系建设
3.1.1 推动园区层面的产业协同。一是以京、津、冀各自在人才、信息、资金、港口、天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天津市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细分及明确定位。二是推动三地园区在主导产业链的互补与协同,利用北京地区研发优势、天津市的先进制造优势以及河北省的产业化优势,实现三地在产业链条上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合作建设一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产业创新共享平台。四是与北京、河北园区合作建设以产业为主导的示范园区,共同推动大型项目的落地,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1.2 鼓励企业层面的成长合作。在企业培育、转型升级上,开展与北京、河北地区的合作与合作。一是面向北京创新创业聚集区,吸引成长需求更加迫切的小微企业落户天津园区。二是探索与河北、北京的企业建立异地孵化企业,税收共享的模式,共同支持合作示范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研发、成果转化等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在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一体化服务。三是结合当前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制度方面的改革与资产重组,吸引北京市的企业和院所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相互参股、兼并、租赁和承包经营,在资产上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
3.1.3 支持大项目层面的联合创新。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在交通一体化、环境治理、教育与人才培养等领域,打破以往争项目、争指标的传统观念,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与北京、河北的园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京津冀三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示范工程。
3.2 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区域合作交流示范区
依托天津市“一轴两带三区”的空间规划布局,构建开放式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体系,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项目合作等方面,建设面向北京、河北的区域合作交流示范区。
3.2.1 建立与北京、河北园区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北京、河北范围内寻找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人才交流与培养、投融资上有合作空间的园区,建立天津市科技园区与中关村、河北园区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对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重大议程进行跟踪推动,在政策联动、经济一体化方面探索建立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3.2.2 打造京津冀企业家交流平台。一是围绕京津冀合作的热点以及三地园区的需求,每年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定期组织企业家开展互访、参观、研讨活动,举办三地企业家交流峰会。二是开发新型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利用微信、易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工作,构建三地企業家交流学习平台,搞活区域交流形式。三是在人才交流、技术创新、项目合作、产业发展趋势研讨等方面打造若干个固定的主题沙龙,实现三地企业家的常态聚集交流。 3.2.3 打造科技园区宣传推介平台。随着服务业的郊区化转移,天津市科技园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交通优势,在旅游、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与北京、河北相互合作的潜力巨大。一是做好天津市科技园区优势旅游、休闲娱乐资源与园区的推介相结合,突出园区宜商宜居的优势,做好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围绕天津市科技园区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相应的展览、旅游、赛事等品牌活动,提升天津市科技园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形象。
3.3 引入优势创新資源,搭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
3.3.1 搭建双向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京冀两地园区、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合作建设一批服务京津冀三地的区域产业创新平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吸引中关村的创新平台在园区建立分支机构。与河北省合作,面向河北省的相关产业的园区提供技术服务,建立长效的技术输入、输出合作机制,提升平台运作效率。
3.3.2 建立技术转移与协作平台。积极融入并参与到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承接中关村的优势资源,为园区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提供平台支持。一是帮助企业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分领域的向企业开放技术需求与供给的动态数据库,筛选国际先进、使用的高技术成果向企业转化。二是发布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园区、孵化载体、产业基地的最新合作需求,加快三地的协同发展。三是通过举办国内外的技术转移合作论坛、分领域专题技术展示对接、技术转移交流与培训等活动,全面推进园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与京津冀的优质资源实现对接。
4 搞活区域合作形式,鼓励市场化机构建设
4.1 鼓励市场化机构参与京津冀合作
充分鼓励市场化机构参与京津冀合作,利用非营利性组织、民间组织、研究院所等第三方平台的力量,减少政府间合作的谈判与交易成本。逐步扩大“京津科技型企业协会”的作用,将协会办成在京津冀三地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其他类型的市场化机构,组织、参与、带动京津冀三地的企业、园区开展交流与合作。
4.2 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
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聘请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跟踪、企业战略制定等方面的专家承担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服务与保障职能,为园区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智力服务,负责对园区参与区域合作的运作进行评价与监督。建立以天津市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服务京津冀合作的统一的资讯、决策与服务平台,确保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经济日报.国外都市圈是如何建起来的[EB/OL].(2014-08-14)[2021-06-03].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0814/2610272.shtml.
[2] 朱俊成.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及其共生与协同发展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7(4):42.
[3] 王一.韩国是怎么为首都“减负”的[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11):10-11.
关键词:協同发展;科技园区;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27-0146-04
Abstract:Beijing-Tianjin-Hebei have simi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frequent personnel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led by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lay a key role. Si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ecame a national strategy in 2014,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laces has been injected with new vitality,and various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carriers have ushered new opportunities in rapid flow and aggreg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economic circle
天津的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的完善程度上相对较高,但是与北京相比,在聚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资源上还有差距。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市在发展阶段及资源聚集上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天津市目前正在开展市级大学科技园、“1+16”重点承接平台等科技园区的建设,包括国家级、市级和培育级三个梯次9家以上的大学科技园区,以及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宝坻中关村科技园、静海团泊健康产业园、津南高研园等为代表的16个重点承接平台。《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支持京冀大学在本市建设大学科技园分园。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引下,天津市科技园区将激发出更多的内生动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1 国内外典型区域协同发展的经验分析
世界各国区域协同发展首先离不开首都城市或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其中,巴黎都市圈是法国乃至欧洲的经济政治中心,以占法国2.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0%的人口,贡献了30%的经济总量。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是其政治中心和核心经济区,以及众多国际组织的总部基地,以占全国18.4%的面积,集聚了60%的人口和80%的经济总量。东京都市圈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占全国3.5%的面积,集聚了27.5%的人口,贡献了31.7%的经济总量。
1.1 韩国——以“多核连接”促进首都圈协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首都首尔经历了冲刺式的城市化进程,韩国首都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与产业的过度集中。根据韩国2010年底的人口统计数据,首都圈人口总数达到2 485.7万人,占比高达49.2%[1]。同时,首都圈拥有韩国经济总量的2/3,国税收入的3/4,有95%的韩国大企业总部和71%的韩国风投企业都设在这里[1]。人口和产业集中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
为加强对首都圈的合理规划,韩国政府于1982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规划法》。截止到2005年,已经出台了《第三次首都圈整备规划(2006—2020)》[3]。该规划将首都圈分为3种类型区域:密度限制圈、成长管理圈和自然保护圈。密度限制圈主要涉及首尔全市,通过强制性措施限制首尔市人口过密。对工厂、大学等人口集中诱发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大型建筑物征收拥塞费[3]。同时,采取3种措施疏解首都圈的压力。一是以相对低廉的房价和便利的交通在首尔周边建设新兴卫星城,吸引首尔市民入住,缓解人口向首尔过度集中的趋势。二是启用新的行政首都,分摊首都行政职能,在韩国新建世宗市作为新的行政中心。世宗市的启用是中央和地方均衡发展的象征,虽然由于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公务员仍选择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往返于首尔和世宗之间,但随着世宗市在教育和其他生活条件方面的不断改善,在分流首尔人口和产业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明确了韩国首都圈由原来以首尔为中心的“单核结构”空间构造向“多核连接型”空间构造转化的总体思路[1]。规划还划分了10个地区圈以及业务与城市型产业带(首尔及周边)、国际物流与尖端产业带(水原、仁川)、南北互通与尖端产业带(京畿道北部)、田园度假带(京畿道东部)、海上物流与复合产业带(京畿道南部)等5个产业带,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分担首都圈的不同功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1.2 长三角——以多中心协同共生构建完善的区域发展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同以多中心协同共生为特点,主要包括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行政多中心、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多中心与域内都市经济区多中心、以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多中心、以交通与市场为中心的区域流通多中心、以教育为中心的科技—教育—文化多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服务与保障多中心等[2]。 随着长三角多中心协同共生逐步推开,长三角地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功能日益彰显,与周边省域的合作与联动机制正在形成,区域腹地与影响区域正在扩大,主体表现在:第一,产业集群化趋势加强,正在形成以高新技术与研发产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医药与化工业、航空航天产业、创意产业、服务经济及关联产业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与基地;第二,民营经济与创业型经济正在崛起与扩张;第三,以通信、交通为载体的区域一体化程度逐渐提升,同城化效应更明显;第四,对外经济与贸易正在成为长三角外向型与开放经济的重要平台与走向世界经济体的窗口[2]。
2 天津市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2.1 机遇
2.1.1 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带来的机遇。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分阶段的功能疏解。首批传统制造业、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基地、交通枢纽、大型娱乐设施已经开始向天津、河北等地转移。接下来,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也会逐步向外搬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行政体制上的障碍会逐步解除,天津市科技园区不仅迎来了创新资源的转移,同时还有现代服务业等带有城市功能资源的转移。
2.1.2 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北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程度上远超过津冀两地,面临着首都功能疏导与产业转移的需求,为津冀两地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提供了机遇。天津市科技园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历来注重与北京的合作交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市科技园区可以利用交通、地理上的优势,建设专门吸引、对接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产业化的基地,快速实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的产业发展目标,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2.2 问题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园区聚集资源的能力提出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出台意味着更多的园区、载体将参与到京津冀合作中来,园区之间对创新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产业发展方向相近的园区。在与其他园区实现错位发展,识别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创新资源上,天津市科技园区需要深入研究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并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打造具有园区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
2.2.2 园区产业发展趋同带来的无序开发与竞争。因京津冀三地区域发展整体协调不足,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无序追逐,导致三地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还比较严重,产业整体布局不规范。由此带来的过度投资与开发会导致园区间的无序竞争与资源浪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三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天津市科技园区应该摸清自身的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做好产业跟踪与产业链条的细分,完善并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链条。
2.2.3 创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企业落户成本偏高。目前,天津市科技园区的创新体系建设能力整体偏弱,专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相对欠缺,大部分科技园区缺少一批国家、市级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的整体规模和实力不强,行业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导致了园区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上的成本相对较高,仅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难以形成与北京的园区同等的吸引力。
3 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区域合作层次,推动三级合作体系建设
3.1.1 推动园区层面的产业协同。一是以京、津、冀各自在人才、信息、资金、港口、天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天津市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细分及明确定位。二是推动三地园区在主导产业链的互补与协同,利用北京地区研发优势、天津市的先进制造优势以及河北省的产业化优势,实现三地在产业链条上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合作建设一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产业创新共享平台。四是与北京、河北园区合作建设以产业为主导的示范园区,共同推动大型项目的落地,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1.2 鼓励企业层面的成长合作。在企业培育、转型升级上,开展与北京、河北地区的合作与合作。一是面向北京创新创业聚集区,吸引成长需求更加迫切的小微企业落户天津园区。二是探索与河北、北京的企业建立异地孵化企业,税收共享的模式,共同支持合作示范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研发、成果转化等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在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一体化服务。三是结合当前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制度方面的改革与资产重组,吸引北京市的企业和院所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相互参股、兼并、租赁和承包经营,在资产上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
3.1.3 支持大项目层面的联合创新。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在交通一体化、环境治理、教育与人才培养等领域,打破以往争项目、争指标的传统观念,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与北京、河北的园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京津冀三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示范工程。
3.2 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区域合作交流示范区
依托天津市“一轴两带三区”的空间规划布局,构建开放式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体系,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项目合作等方面,建设面向北京、河北的区域合作交流示范区。
3.2.1 建立与北京、河北园区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北京、河北范围内寻找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人才交流与培养、投融资上有合作空间的园区,建立天津市科技园区与中关村、河北园区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对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重大议程进行跟踪推动,在政策联动、经济一体化方面探索建立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3.2.2 打造京津冀企业家交流平台。一是围绕京津冀合作的热点以及三地园区的需求,每年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定期组织企业家开展互访、参观、研讨活动,举办三地企业家交流峰会。二是开发新型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利用微信、易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工作,构建三地企業家交流学习平台,搞活区域交流形式。三是在人才交流、技术创新、项目合作、产业发展趋势研讨等方面打造若干个固定的主题沙龙,实现三地企业家的常态聚集交流。 3.2.3 打造科技园区宣传推介平台。随着服务业的郊区化转移,天津市科技园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交通优势,在旅游、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与北京、河北相互合作的潜力巨大。一是做好天津市科技园区优势旅游、休闲娱乐资源与园区的推介相结合,突出园区宜商宜居的优势,做好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围绕天津市科技园区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相应的展览、旅游、赛事等品牌活动,提升天津市科技园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形象。
3.3 引入优势创新資源,搭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
3.3.1 搭建双向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京冀两地园区、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合作建设一批服务京津冀三地的区域产业创新平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吸引中关村的创新平台在园区建立分支机构。与河北省合作,面向河北省的相关产业的园区提供技术服务,建立长效的技术输入、输出合作机制,提升平台运作效率。
3.3.2 建立技术转移与协作平台。积极融入并参与到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承接中关村的优势资源,为园区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提供平台支持。一是帮助企业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分领域的向企业开放技术需求与供给的动态数据库,筛选国际先进、使用的高技术成果向企业转化。二是发布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园区、孵化载体、产业基地的最新合作需求,加快三地的协同发展。三是通过举办国内外的技术转移合作论坛、分领域专题技术展示对接、技术转移交流与培训等活动,全面推进园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与京津冀的优质资源实现对接。
4 搞活区域合作形式,鼓励市场化机构建设
4.1 鼓励市场化机构参与京津冀合作
充分鼓励市场化机构参与京津冀合作,利用非营利性组织、民间组织、研究院所等第三方平台的力量,减少政府间合作的谈判与交易成本。逐步扩大“京津科技型企业协会”的作用,将协会办成在京津冀三地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其他类型的市场化机构,组织、参与、带动京津冀三地的企业、园区开展交流与合作。
4.2 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
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聘请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跟踪、企业战略制定等方面的专家承担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服务与保障职能,为园区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智力服务,负责对园区参与区域合作的运作进行评价与监督。建立以天津市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服务京津冀合作的统一的资讯、决策与服务平台,确保天津市科技园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经济日报.国外都市圈是如何建起来的[EB/OL].(2014-08-14)[2021-06-03].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0814/2610272.shtml.
[2] 朱俊成.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及其共生与协同发展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7(4):42.
[3] 王一.韩国是怎么为首都“减负”的[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