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状态关系着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发展,本文先通过介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业工作中的倦怠表现,分析形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国务院2015年1月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统筹推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可见,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一支专门用来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力量,它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机构,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当前,无论在社会上还是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肯定,在学生眼中就相当于一班主任,在学校领导以及专业教师的眼中就相当于学生的头而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很多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队伍出现职业倦怠,进而导致辅导员在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产生职业倦怠,并很容易诱发其它心理问题,最后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1在情绪方面的表现——情绪懈怠
从事辅导员工作特别是从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往往是大多数职业者毕业后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没有过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在初踏上工作岗位时可能工作热情较高,积极性强,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会慢慢变淡乃至消失,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孤独压抑,易躁易怒,无助悲观,对工作和生活缺乏信心和动力。
1.2在行为方面的表现——人格解体
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产生厌倦状态,工作热情度不高,甚至逃避,减少工作投入,缺乏创新,对学生缺乏耐心,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1.3在生理方面的表现——生理耗竭
高强度的学生工作使得辅导员经常加班加点,长时间身体和心理得不到放松,就会出现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神经衰弱、失眠、腰椎突出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1.4在心理方面的表现——低成就感
辅导员工作得不到肯定,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付出再多也没人知道,就算被领导和其他老师发现,也只会被认为是自己该做的事,因此就会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的原因
2.1崗位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大,高职教育从院校建设、办学模式、招生规模等各方面都得以快速的发展。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专业设置的不断更新,使得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对象增多,尤其面对性格开放、思维独特的90后一代,对辅导员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及方法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变得极其繁杂,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被琐碎的、突发的任务划分成零碎的片段。大多数辅导员都承担了双肩挑或者多肩挑的多双重任务,以及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应对突发事件,使得辅导员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2职责分工不明,社会地位低
尽管辅导员的主要职业角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然而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理想,很多辅导员自称为保姆、保安、消防员、勤杂兵······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取代性强;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可以委派辅导员相关工作,工作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地位在高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3考核机制欠缺,发展空间局限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同等待遇”。然而在很多院校中,辅导员超负荷、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付出与低待遇、无地位、难晋升的现实矛盾却长期存在。辅导员工作受着多重支配、多重管理、多重考核的复杂环境,在绩效考核时工作成绩难以量化,奖惩制度不明确;职称评定与专业教师划分不明,同文件同要求执行评定等级,职位晋升更是迷茫无望,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更加强烈。
3 应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明确角色定位,减缓职业压力
[2004]十六号文件配套《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辅导员的主要角色定位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健康成长的灵魂导师,而非学校各个部门随意下发任务、委派工作的“勤杂兵”。教委和学校应该实事求是落实中央相关文件政策,将辅导员从繁杂的、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得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生思政工作,名副其实地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2加强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职业效能感
由于辅导员工作对象大都是十七八岁的90后学生,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85后的一代,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性强,但面对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难免会有憋屈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心理调剂,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确立自我职业理想,才不会被繁杂的琐碎工作磨灭志向;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唯有调整好心态,明确职业理想,方能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从而防止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职业倦怠。
3.3完善考核评定机制,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学校在绩效考核时应该考虑减少辅导员工作性质难以量化的考核指标,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更多倾向于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职业精神及学生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辅导员职称评定,也应该与专业教师划分,而非教材编写、专著立作、专利发明等与辅导员思政工作很难挂靠的评定条件。此外,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辅导员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更多平台,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职业相关培训和挂职锻炼,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确实值得教育部门、各级高校及辅导员自身的重视,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缓解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应措施,才能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程,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开明,韩建哲,李玉俊 浅谈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4:11.
[2]李忠艳,黄春丽,赵岩峰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42.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国务院2015年1月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统筹推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可见,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一支专门用来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力量,它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机构,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当前,无论在社会上还是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肯定,在学生眼中就相当于一班主任,在学校领导以及专业教师的眼中就相当于学生的头而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很多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队伍出现职业倦怠,进而导致辅导员在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产生职业倦怠,并很容易诱发其它心理问题,最后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1在情绪方面的表现——情绪懈怠
从事辅导员工作特别是从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往往是大多数职业者毕业后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没有过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在初踏上工作岗位时可能工作热情较高,积极性强,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会慢慢变淡乃至消失,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孤独压抑,易躁易怒,无助悲观,对工作和生活缺乏信心和动力。
1.2在行为方面的表现——人格解体
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产生厌倦状态,工作热情度不高,甚至逃避,减少工作投入,缺乏创新,对学生缺乏耐心,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1.3在生理方面的表现——生理耗竭
高强度的学生工作使得辅导员经常加班加点,长时间身体和心理得不到放松,就会出现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神经衰弱、失眠、腰椎突出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1.4在心理方面的表现——低成就感
辅导员工作得不到肯定,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付出再多也没人知道,就算被领导和其他老师发现,也只会被认为是自己该做的事,因此就会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的原因
2.1崗位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大,高职教育从院校建设、办学模式、招生规模等各方面都得以快速的发展。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专业设置的不断更新,使得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对象增多,尤其面对性格开放、思维独特的90后一代,对辅导员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及方法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变得极其繁杂,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被琐碎的、突发的任务划分成零碎的片段。大多数辅导员都承担了双肩挑或者多肩挑的多双重任务,以及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应对突发事件,使得辅导员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2职责分工不明,社会地位低
尽管辅导员的主要职业角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然而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理想,很多辅导员自称为保姆、保安、消防员、勤杂兵······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取代性强;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可以委派辅导员相关工作,工作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地位在高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3考核机制欠缺,发展空间局限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同等待遇”。然而在很多院校中,辅导员超负荷、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付出与低待遇、无地位、难晋升的现实矛盾却长期存在。辅导员工作受着多重支配、多重管理、多重考核的复杂环境,在绩效考核时工作成绩难以量化,奖惩制度不明确;职称评定与专业教师划分不明,同文件同要求执行评定等级,职位晋升更是迷茫无望,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更加强烈。
3 应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明确角色定位,减缓职业压力
[2004]十六号文件配套《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辅导员的主要角色定位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健康成长的灵魂导师,而非学校各个部门随意下发任务、委派工作的“勤杂兵”。教委和学校应该实事求是落实中央相关文件政策,将辅导员从繁杂的、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得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生思政工作,名副其实地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2加强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职业效能感
由于辅导员工作对象大都是十七八岁的90后学生,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85后的一代,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性强,但面对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难免会有憋屈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心理调剂,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确立自我职业理想,才不会被繁杂的琐碎工作磨灭志向;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唯有调整好心态,明确职业理想,方能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从而防止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职业倦怠。
3.3完善考核评定机制,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学校在绩效考核时应该考虑减少辅导员工作性质难以量化的考核指标,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更多倾向于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职业精神及学生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辅导员职称评定,也应该与专业教师划分,而非教材编写、专著立作、专利发明等与辅导员思政工作很难挂靠的评定条件。此外,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辅导员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更多平台,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职业相关培训和挂职锻炼,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确实值得教育部门、各级高校及辅导员自身的重视,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缓解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应措施,才能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程,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开明,韩建哲,李玉俊 浅谈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4:11.
[2]李忠艳,黄春丽,赵岩峰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