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朵万朵的香,却只为一人舞婆娑
1948年元旦,天刚蒙蒙亮,连续不断的鞭炮便炸响在南京城的里里外外。一片喜气祥和的新年氛围中,谭祥面带愁容,轻轻地下了车,在瑟瑟寒风中挺直了身。抬起头,总统府的侧方,太阳从屋脊后的枝杈间昏昏然露出脸来,雾色沉重的晨曦中,像一枚搅在汤水中的蛋黄。
谭祥是来见干娘宋美龄的。昨晚与干娘通了电话,她并不想惊扰蒋介石,宋美龄在电话里说,“明天元旦,什么事非要大清早过来?”谭祥带着哭腔说:“不敢再拖了,再拖,辞修恐怕命都保不住了……”
辞修是她的丈夫,当时声名显赫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蒋介石的同乡,陈诚。
五个月前,蒋介石任命陈诚为东北行辕主任,调派七十万大军进驻东北。但原来战无不胜的陈诚却接连失利,在解放军的秋季攻势之下,不仅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全部被歼,军长陈林达被俘,长春四平也已成孤城,弹指可破。
陈诚毒火攻心,胃病肚病同时发作,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势与沈阳共存亡”。东北局势不利,国民政府各级官员纷纷要求枪毙陈诚,蒋介石也雷霆大怒,“若沈阳失守,你也不必来见我了。”
谭祥表明来意之后,宋美龄沉吟半晌,“军国大事,我们女人不方便参与吧?”谭祥闻言,突然从随身拎包里抽出一柄匕首横在项上。“辞修是国家的将军,将不畏死,我身为女子,却也不独活。”掷地有声说得毅然决然面不改色。
宋美龄心疼干女儿,自然爱屋及乌,在蒋介石身边细数陈诚的战功。蒋介石当然不想真的杀了陈诚,于是顺水推舟,调派卫立煌接替。当时辽沈战役已经打响,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海之隔的台湾,遂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即刻赴台就职。
陈诚赶回南京,抱住谭祥痛哭。三十多年后,谭祥在回忆录里写到那一刻:“男儿泪,不轻弹。与辞修相辅一世,此为首次落泪,亦为最后一次;夫从不许家人参与国事,此事迫急,却也生平仅有的唯一一次。”
只这一次,就救了陈诚的命,也成就了丈夫从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向一个成功政客的转变。
丈夫长年在外,谭祥守在家中,每天追着报纸上的新闻看,把所有关于丈夫的消息细心地裁下来,装订好。每天傍晚,她会做好丈夫爱吃的紫薯粥,再精心地拌好笋丝小菜,然后等那个每天必来的电话,一边听着她熟悉的带着浙江口音的男低音,一边重复着每次必说的一句话,“粥和小菜,都是你最爱吃的。”
陈诚主政台湾时,谭祥相夫教子之外也积极从政,组织妇女联合会;在陈诚被所有人骂成“握着兵权的邋遢政客”时挺身而出,一句“危局之下,须得急症投猛药,乱世严政自不可循规蹈矩。要么你来试试,要么闭嘴”,给了丈夫最有力的支撑。像一朵开在身后的花,香得妩媚,也香得安然。就如干娘所说,她是陈诚的紫丁香,那是千朵万朵的香,却只为一个人开得舞婆娑。
我陪了他三十多年,最后的时候一定要有我
谭祥仅比宋美龄小九岁,却一直称其为干娘,因为她与陈诚的婚姻,就得益于宋美龄。
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与宋美龄关系十分好,是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介绍人,宋美龄称其为干哥。谭老经常到蒋府串门,每次拜访必带着三女儿谭祥。谭祥才貌双全,在美国与宋美龄一起留学,深得蒋介石夫妇喜爱,于是认做干女儿。谭老去世后,谭祥更是常到蒋府来,张口闭口对蒋氏夫妇以爹娘相称,宋美龄视若已出,决定在国军将领中替她觅个夫君。能征惯战战功显赫,又与蒋介石同为浙江老乡的陈诚自然成了首选。
谭祥的婚礼本来定在1931年10月10日,求十全十美之意,无奈九一八事变,婚礼不得不延期到11月12日。可是战事多变,陈诚随部队越打越远,又未赶回来,不得已,再推迟到1932年元旦。
陈诚对这天能否顺利成婚仍无把握,为了与心爱的谭祥尽快结婚,他甚至向蒋介石递交了辞职信。在给谭祥的信中,他说:“如果不辞职,实在无法使我俩过厮守的生活,毕竟军旅太过跌宕,如有利于党国,我俩纵牺牲一切在所不辞,只是每次回想起,我亦不过是在为土豪劣绅拼命守家卫国,让他们仍可以剥削民众,我便觉得如此虐待我的谭祥实属不值。”
谭祥在信中回应:“国之一字,重过千斤,你我小家,岂能成为伟岸男子的负累?辞修当以国事为重,方不负我一片思君之心,他日恩爱也才会长久。”
幸好婚礼如期举行,由此谭祥成全了陈诚的倥偬戎马。陈诚官越做越大,在谭祥面前却越来越恭敬,无论战事如何紧急,他每天都要与夫人通电话,报之战况,同时叮嘱夫人教育好孩子,孝敬父母。谭祥也不负所望,把陈诚的大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吵着要坐陈诚的小汽车,说是同学父母都是每天用汽车接送的。谭祥说:“爸爸坐小汽车是在替国家办事,你们没有替国家出力,怎么能享受这种待遇呢?人有脚就是用来走路的,只有从小吃苦,长大了才能像爸爸那样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陈诚的长子陈履安在美国留学时,学费全靠自己打工,很多时候要停下学习去找工作,挣够了学费再继续读书。二儿子陈履庆先天高度近视,本可以免服兵役,但他还是和同学一起当兵,“我若是逃了兵役,人家不会说我是因为有病,只会说我享受了特权,就不好了”;大女儿陈幸在美国留学时也极其低调,直到陈诚访美时,报上刊登了她与父亲的合影,同学们才知道她父亲的身份。
子女们一如父亲的清正品格,让陈诚敬重谭祥教子有方的贤惠。更让陈诚欣慰的是,婚后,谭祥从未用丈夫的特权行使过任何私事。
1964年9月,陈诚被确认肝癌,在主治医生沈彦说出诊断结果后,谭祥惊恐万分,当即命人封锁消息,不让陈诚本人和几个在国外留学的孩子知道。每天除了替丈夫给孩子打电话外,她衣不解带陪在陈诚身边,陈诚不睡她便不离开。11月起,陈诚病情加重,她更是搬了一张躺椅在病房里,不睡觉不吃饭,日夜守在榻前,生怕丈夫突然离她而去。
34年风雨相伴,24年在他秋千架上依偎
1965年3月5日,陈诚与世长辞。
蒋经国守在灵前声泪俱下,“我失去了一位追随了30年的导师。”周恩来获悉陈诚逝世的消息后,也致电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陈辞修是爱国的人”。3月10日,蒋介石亲自出席公祭仪式,手写挽联。
一身素服的谭祥并没出席公祭仪式,而是在花园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秋千下发呆。秋千是两年前陈诚亲手为她架的,绳子粗粗的,像极了童年时老家门口的那架秋千。秋千上,放着陈诚的戎装照,照片旁边是谭祥的挽联:清风随双鹤,谁知黑发有异数;伤心成独活,哪堪白首不同归。
花园里的青梅、迎春花不知道换了几茬,但是谭祥不允许任何人改种任何品种。她不让任何人到花园里来,面积不算大的院子都是她精心打理,跟丈夫活着时一样。渴了喝一碗丈夫最爱的龙井茶,累了就在秋千上坐一会儿。
34年的风雨相伴之后,又是一个24年,1989年6月的一天,谭祥依旧独自在花园里呆了很久,直到月上柳梢仍不见动静。卫兵几次犹豫,最后壮着胆子推开了花园的门,因为夫人严命任何人不得进入花园。
月光如洗,谭祥坐在秋千上,似乎是永远地睡着了,手里捏着一绺头发,脚边的地上,滑落着盛装头发的木匣。那木匣里面,是她与丈夫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书信、礼物;从陈诚身上取出的弹头……而那绺头发,是陈诚在缅甸带领远征军作战时她寄去的,陈诚贴身带了近20年,直到卧床不起才取出来收好……
初夏的夜晚,风很凉。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1948年元旦,天刚蒙蒙亮,连续不断的鞭炮便炸响在南京城的里里外外。一片喜气祥和的新年氛围中,谭祥面带愁容,轻轻地下了车,在瑟瑟寒风中挺直了身。抬起头,总统府的侧方,太阳从屋脊后的枝杈间昏昏然露出脸来,雾色沉重的晨曦中,像一枚搅在汤水中的蛋黄。
谭祥是来见干娘宋美龄的。昨晚与干娘通了电话,她并不想惊扰蒋介石,宋美龄在电话里说,“明天元旦,什么事非要大清早过来?”谭祥带着哭腔说:“不敢再拖了,再拖,辞修恐怕命都保不住了……”
辞修是她的丈夫,当时声名显赫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蒋介石的同乡,陈诚。
五个月前,蒋介石任命陈诚为东北行辕主任,调派七十万大军进驻东北。但原来战无不胜的陈诚却接连失利,在解放军的秋季攻势之下,不仅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全部被歼,军长陈林达被俘,长春四平也已成孤城,弹指可破。
陈诚毒火攻心,胃病肚病同时发作,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势与沈阳共存亡”。东北局势不利,国民政府各级官员纷纷要求枪毙陈诚,蒋介石也雷霆大怒,“若沈阳失守,你也不必来见我了。”
谭祥表明来意之后,宋美龄沉吟半晌,“军国大事,我们女人不方便参与吧?”谭祥闻言,突然从随身拎包里抽出一柄匕首横在项上。“辞修是国家的将军,将不畏死,我身为女子,却也不独活。”掷地有声说得毅然决然面不改色。
宋美龄心疼干女儿,自然爱屋及乌,在蒋介石身边细数陈诚的战功。蒋介石当然不想真的杀了陈诚,于是顺水推舟,调派卫立煌接替。当时辽沈战役已经打响,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海之隔的台湾,遂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即刻赴台就职。
陈诚赶回南京,抱住谭祥痛哭。三十多年后,谭祥在回忆录里写到那一刻:“男儿泪,不轻弹。与辞修相辅一世,此为首次落泪,亦为最后一次;夫从不许家人参与国事,此事迫急,却也生平仅有的唯一一次。”
只这一次,就救了陈诚的命,也成就了丈夫从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向一个成功政客的转变。
丈夫长年在外,谭祥守在家中,每天追着报纸上的新闻看,把所有关于丈夫的消息细心地裁下来,装订好。每天傍晚,她会做好丈夫爱吃的紫薯粥,再精心地拌好笋丝小菜,然后等那个每天必来的电话,一边听着她熟悉的带着浙江口音的男低音,一边重复着每次必说的一句话,“粥和小菜,都是你最爱吃的。”
陈诚主政台湾时,谭祥相夫教子之外也积极从政,组织妇女联合会;在陈诚被所有人骂成“握着兵权的邋遢政客”时挺身而出,一句“危局之下,须得急症投猛药,乱世严政自不可循规蹈矩。要么你来试试,要么闭嘴”,给了丈夫最有力的支撑。像一朵开在身后的花,香得妩媚,也香得安然。就如干娘所说,她是陈诚的紫丁香,那是千朵万朵的香,却只为一个人开得舞婆娑。
我陪了他三十多年,最后的时候一定要有我
谭祥仅比宋美龄小九岁,却一直称其为干娘,因为她与陈诚的婚姻,就得益于宋美龄。
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与宋美龄关系十分好,是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介绍人,宋美龄称其为干哥。谭老经常到蒋府串门,每次拜访必带着三女儿谭祥。谭祥才貌双全,在美国与宋美龄一起留学,深得蒋介石夫妇喜爱,于是认做干女儿。谭老去世后,谭祥更是常到蒋府来,张口闭口对蒋氏夫妇以爹娘相称,宋美龄视若已出,决定在国军将领中替她觅个夫君。能征惯战战功显赫,又与蒋介石同为浙江老乡的陈诚自然成了首选。
谭祥的婚礼本来定在1931年10月10日,求十全十美之意,无奈九一八事变,婚礼不得不延期到11月12日。可是战事多变,陈诚随部队越打越远,又未赶回来,不得已,再推迟到1932年元旦。
陈诚对这天能否顺利成婚仍无把握,为了与心爱的谭祥尽快结婚,他甚至向蒋介石递交了辞职信。在给谭祥的信中,他说:“如果不辞职,实在无法使我俩过厮守的生活,毕竟军旅太过跌宕,如有利于党国,我俩纵牺牲一切在所不辞,只是每次回想起,我亦不过是在为土豪劣绅拼命守家卫国,让他们仍可以剥削民众,我便觉得如此虐待我的谭祥实属不值。”
谭祥在信中回应:“国之一字,重过千斤,你我小家,岂能成为伟岸男子的负累?辞修当以国事为重,方不负我一片思君之心,他日恩爱也才会长久。”
幸好婚礼如期举行,由此谭祥成全了陈诚的倥偬戎马。陈诚官越做越大,在谭祥面前却越来越恭敬,无论战事如何紧急,他每天都要与夫人通电话,报之战况,同时叮嘱夫人教育好孩子,孝敬父母。谭祥也不负所望,把陈诚的大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吵着要坐陈诚的小汽车,说是同学父母都是每天用汽车接送的。谭祥说:“爸爸坐小汽车是在替国家办事,你们没有替国家出力,怎么能享受这种待遇呢?人有脚就是用来走路的,只有从小吃苦,长大了才能像爸爸那样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陈诚的长子陈履安在美国留学时,学费全靠自己打工,很多时候要停下学习去找工作,挣够了学费再继续读书。二儿子陈履庆先天高度近视,本可以免服兵役,但他还是和同学一起当兵,“我若是逃了兵役,人家不会说我是因为有病,只会说我享受了特权,就不好了”;大女儿陈幸在美国留学时也极其低调,直到陈诚访美时,报上刊登了她与父亲的合影,同学们才知道她父亲的身份。
子女们一如父亲的清正品格,让陈诚敬重谭祥教子有方的贤惠。更让陈诚欣慰的是,婚后,谭祥从未用丈夫的特权行使过任何私事。
1964年9月,陈诚被确认肝癌,在主治医生沈彦说出诊断结果后,谭祥惊恐万分,当即命人封锁消息,不让陈诚本人和几个在国外留学的孩子知道。每天除了替丈夫给孩子打电话外,她衣不解带陪在陈诚身边,陈诚不睡她便不离开。11月起,陈诚病情加重,她更是搬了一张躺椅在病房里,不睡觉不吃饭,日夜守在榻前,生怕丈夫突然离她而去。
34年风雨相伴,24年在他秋千架上依偎
1965年3月5日,陈诚与世长辞。
蒋经国守在灵前声泪俱下,“我失去了一位追随了30年的导师。”周恩来获悉陈诚逝世的消息后,也致电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陈辞修是爱国的人”。3月10日,蒋介石亲自出席公祭仪式,手写挽联。
一身素服的谭祥并没出席公祭仪式,而是在花园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秋千下发呆。秋千是两年前陈诚亲手为她架的,绳子粗粗的,像极了童年时老家门口的那架秋千。秋千上,放着陈诚的戎装照,照片旁边是谭祥的挽联:清风随双鹤,谁知黑发有异数;伤心成独活,哪堪白首不同归。
花园里的青梅、迎春花不知道换了几茬,但是谭祥不允许任何人改种任何品种。她不让任何人到花园里来,面积不算大的院子都是她精心打理,跟丈夫活着时一样。渴了喝一碗丈夫最爱的龙井茶,累了就在秋千上坐一会儿。
34年的风雨相伴之后,又是一个24年,1989年6月的一天,谭祥依旧独自在花园里呆了很久,直到月上柳梢仍不见动静。卫兵几次犹豫,最后壮着胆子推开了花园的门,因为夫人严命任何人不得进入花园。
月光如洗,谭祥坐在秋千上,似乎是永远地睡着了,手里捏着一绺头发,脚边的地上,滑落着盛装头发的木匣。那木匣里面,是她与丈夫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书信、礼物;从陈诚身上取出的弹头……而那绺头发,是陈诚在缅甸带领远征军作战时她寄去的,陈诚贴身带了近20年,直到卧床不起才取出来收好……
初夏的夜晚,风很凉。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