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想看看淮安的刘鹗故居,苦于没有机会。2009年的一个冬日,我终于到了淮安,看见了梦寐以求的刘鹗故居的匾牌。故居面向大街,门开着,墙上已挂出放大了的刘鹗遗像和“纪念刘鹗逝世一百周年”的红幅。
刘鹗故居虽然不大,展览品却很丰富,仅《老残游记》建国前后,以及译成外文的各种版本,就有240余种。特别珍贵的是刘鹗后裔赠送给故居的书籍、复原后的刘鹗故居模型,以及《刘鹗日记》、刘鹗手迹、刘家地契的影印件等。特别吸引我的是那幅朱莲峰作、胡仲尹摹本《愚园雅集图》的复制品。画的内容,是毛庆蕃(江南制造局总办)、黄归群、谢石溪、刘鹗等太谷学派主要人物,于壬寅(1902)四月下旬一次聚会的余兴记实,刘鹗时任“补竹之役”,在愚园西角的竹林里挥锄补种新竹。画成后,刘鹗特地请幕客胡仲尹依样画了一幅副本。他还为此写了两首诗。其一云:“……天花如雨点瑶琴,千里相思寄竹林。短节半能谐凤律,高枝皆已作龙吟。愿依坠露听清响,更来闲云补绿阴。我有俗尘湔不得,此君教我总虚心。”这幅由胡仲尹临摹的《愚园雅集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在故居中堂,挂着两幅裱在一起的古画,一幅《山雪春融》,一幅《布袋和尚》,都是刘鹗的藏品,一直保存在刘德威的父亲蕙孙先生家里。德威曾经告诉过我,发现时这两幅画已经破烂不堪,是送到福建师大,请专家重新装裱的。画上的两段“跋”,都是曾祖刘鹗为《山雪春融》作的。
从复原后的刘鹗故居模型看,刘鹗家的院子是很大的,有140多间房子呢。这个大宅院,是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委托女婿(淮安人高雅之)于同治五年(1866)、同治十年(1871)分两次向廖姓房主买下来的。
光绪二年(1876),刘鹗20岁时赴南京乡试落第,便潜心在家里研习水利、数学、医术、乐律等“经世”之学。其间,为了补贴家用,他曾在淮安南市桥租了三间店面房子,开过一家名为“百达巴菇”的关东烟店。烟店倒闭后,他曾经去扬州挂牌行医。光绪十二年(1886)30岁时,又赴南京参加乡试,未终场即退出。想不到经过镇江回淮安途中,因他酒后一句戏言,牵扯上了一桩美满姻缘。
那天,他和友人在酒店里小酌,已带几分醉意。这时,忽听得邻座有两位老者在说闲话。大意是讲六合茅姓大户有一女儿,长得很标致,已到婚嫁年龄,只是还未选中合适的夫婿。刘鹗乘着酒兴,站起来,双手抱拳,对两位老者深深一拜,正色道:“二位为我作媒如何?”那两位老者见刘鹗浓眉圆脸,五官端正,天庭饱满,体态适中,已有几分喜欢,便问道:“官人何许人氏,姓甚名谁?”刘鹗正待答话,不意友人抢先代他作了回答:“这位大爷姓刘名鹗,字云抟,丹徒人氏,生于六合,家住淮安,刚从江宁赶考回来,今后一定大富大贵。”
两位老者听刘鹗的友人这样一说,觉得面前这位仪表堂堂的汉子和茅公的女儿是天生的一对,便答应为刘鹗去茅家说亲。
几天后,两位媒人向刘鹗回禀,说茅公答应将女儿嫁给他,催他快些完婚。谁知刘鹗已将几天前的戏言忘得一干二净了。事已至此,无法反悔,便由朋友出面张罗,刘鹗在镇江旅舍和茅姓女子拜了天地。结婚后,茅公知道刘鹗已有妻妾,将两个媒人和刘鹗骂得狗血喷头。倒是女儿通情达理,对父亲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随他去了。”茅公见生米已成熟饭,没有挽回余地,便对刘鹗道:“既然如此,便宜你了。对我的女儿,你必须以嫡礼相待,终生不让她与大妇同住一宅。”刘鹗答应了这一要求。回到淮安之后,携茅氏拜过母亲,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套房屋,安顿茅氏。茅氏与刘鹗感情极好。后来刘鹗在山东巡抚张曜手下治理黄河,寓居济南,茅氏夫人一直跟在他身边。刘鹗晚年在上海办厂和写《老残游记》,茅氏夫人也随左右,是一位很好的内当家。她便是《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铁云诗存标注》《中国文化史稿》和《〈老残游记〉补篇》的作者、已故文史学家刘蕙孙的祖母,德威的曾祖母。
刘家大院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到1978年已经面目全非。淮安宿耆季镇淮先生曾著文介绍过刘鹗故居:“总观刘氏故居,共有五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合一百四十余间为一第。”可是,1978年他重访刘鹗故居时,“余少年时所见一宅五进者,惟余三间,空旷灰暗,无完好整洁可观。”除了坍塌、后人拆房变卖等等的渐变,1950年起,宅院陆续被国家征用,办街道工厂,建花纱布公司,拓宽马路时又拆掉了一大片。刘家的后人,最后一个离开故居的是刘鹗的曾孙女刘德芳女士,1978年,她还住在“惟余三间,空旷灰暗”的小屋里,接待过季镇淮先生呢。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是淮安人的周恩来总理的六伯周昫芝一家,曾租住在这里。刘鹗的另一个曾孙女、现居上海的刘德芬女士给现居成都的刘德枢先生的信中说,“……周昫芝的书法很好,还在墙壁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有‘破楼破屋破门墙,东倒西歪向夕阳’,说明房屋年久失修,已经很破旧了。”
整修后的刘鹗故居,虽规模不大,但有历史遗存,如南门天井墙角里的古井;一些建筑物,也都是原址复建,且展品丰富,人文味浓,不仅受到研究刘鹗、研究《老残游记》、研究太谷学派的专家学者的青睐,而且已成为楚州和淮安的一颗珍贵的历史遗珠。□
刘鹗故居虽然不大,展览品却很丰富,仅《老残游记》建国前后,以及译成外文的各种版本,就有240余种。特别珍贵的是刘鹗后裔赠送给故居的书籍、复原后的刘鹗故居模型,以及《刘鹗日记》、刘鹗手迹、刘家地契的影印件等。特别吸引我的是那幅朱莲峰作、胡仲尹摹本《愚园雅集图》的复制品。画的内容,是毛庆蕃(江南制造局总办)、黄归群、谢石溪、刘鹗等太谷学派主要人物,于壬寅(1902)四月下旬一次聚会的余兴记实,刘鹗时任“补竹之役”,在愚园西角的竹林里挥锄补种新竹。画成后,刘鹗特地请幕客胡仲尹依样画了一幅副本。他还为此写了两首诗。其一云:“……天花如雨点瑶琴,千里相思寄竹林。短节半能谐凤律,高枝皆已作龙吟。愿依坠露听清响,更来闲云补绿阴。我有俗尘湔不得,此君教我总虚心。”这幅由胡仲尹临摹的《愚园雅集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在故居中堂,挂着两幅裱在一起的古画,一幅《山雪春融》,一幅《布袋和尚》,都是刘鹗的藏品,一直保存在刘德威的父亲蕙孙先生家里。德威曾经告诉过我,发现时这两幅画已经破烂不堪,是送到福建师大,请专家重新装裱的。画上的两段“跋”,都是曾祖刘鹗为《山雪春融》作的。
从复原后的刘鹗故居模型看,刘鹗家的院子是很大的,有140多间房子呢。这个大宅院,是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委托女婿(淮安人高雅之)于同治五年(1866)、同治十年(1871)分两次向廖姓房主买下来的。
光绪二年(1876),刘鹗20岁时赴南京乡试落第,便潜心在家里研习水利、数学、医术、乐律等“经世”之学。其间,为了补贴家用,他曾在淮安南市桥租了三间店面房子,开过一家名为“百达巴菇”的关东烟店。烟店倒闭后,他曾经去扬州挂牌行医。光绪十二年(1886)30岁时,又赴南京参加乡试,未终场即退出。想不到经过镇江回淮安途中,因他酒后一句戏言,牵扯上了一桩美满姻缘。
那天,他和友人在酒店里小酌,已带几分醉意。这时,忽听得邻座有两位老者在说闲话。大意是讲六合茅姓大户有一女儿,长得很标致,已到婚嫁年龄,只是还未选中合适的夫婿。刘鹗乘着酒兴,站起来,双手抱拳,对两位老者深深一拜,正色道:“二位为我作媒如何?”那两位老者见刘鹗浓眉圆脸,五官端正,天庭饱满,体态适中,已有几分喜欢,便问道:“官人何许人氏,姓甚名谁?”刘鹗正待答话,不意友人抢先代他作了回答:“这位大爷姓刘名鹗,字云抟,丹徒人氏,生于六合,家住淮安,刚从江宁赶考回来,今后一定大富大贵。”
两位老者听刘鹗的友人这样一说,觉得面前这位仪表堂堂的汉子和茅公的女儿是天生的一对,便答应为刘鹗去茅家说亲。
几天后,两位媒人向刘鹗回禀,说茅公答应将女儿嫁给他,催他快些完婚。谁知刘鹗已将几天前的戏言忘得一干二净了。事已至此,无法反悔,便由朋友出面张罗,刘鹗在镇江旅舍和茅姓女子拜了天地。结婚后,茅公知道刘鹗已有妻妾,将两个媒人和刘鹗骂得狗血喷头。倒是女儿通情达理,对父亲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随他去了。”茅公见生米已成熟饭,没有挽回余地,便对刘鹗道:“既然如此,便宜你了。对我的女儿,你必须以嫡礼相待,终生不让她与大妇同住一宅。”刘鹗答应了这一要求。回到淮安之后,携茅氏拜过母亲,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套房屋,安顿茅氏。茅氏与刘鹗感情极好。后来刘鹗在山东巡抚张曜手下治理黄河,寓居济南,茅氏夫人一直跟在他身边。刘鹗晚年在上海办厂和写《老残游记》,茅氏夫人也随左右,是一位很好的内当家。她便是《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铁云诗存标注》《中国文化史稿》和《〈老残游记〉补篇》的作者、已故文史学家刘蕙孙的祖母,德威的曾祖母。
刘家大院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到1978年已经面目全非。淮安宿耆季镇淮先生曾著文介绍过刘鹗故居:“总观刘氏故居,共有五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合一百四十余间为一第。”可是,1978年他重访刘鹗故居时,“余少年时所见一宅五进者,惟余三间,空旷灰暗,无完好整洁可观。”除了坍塌、后人拆房变卖等等的渐变,1950年起,宅院陆续被国家征用,办街道工厂,建花纱布公司,拓宽马路时又拆掉了一大片。刘家的后人,最后一个离开故居的是刘鹗的曾孙女刘德芳女士,1978年,她还住在“惟余三间,空旷灰暗”的小屋里,接待过季镇淮先生呢。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是淮安人的周恩来总理的六伯周昫芝一家,曾租住在这里。刘鹗的另一个曾孙女、现居上海的刘德芬女士给现居成都的刘德枢先生的信中说,“……周昫芝的书法很好,还在墙壁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有‘破楼破屋破门墙,东倒西歪向夕阳’,说明房屋年久失修,已经很破旧了。”
整修后的刘鹗故居,虽规模不大,但有历史遗存,如南门天井墙角里的古井;一些建筑物,也都是原址复建,且展品丰富,人文味浓,不仅受到研究刘鹗、研究《老残游记》、研究太谷学派的专家学者的青睐,而且已成为楚州和淮安的一颗珍贵的历史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