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在上历史课时,结合中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这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文史不分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是大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也可以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们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杭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入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论稿并交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四、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上课时,要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大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
  五、历史课的问题教学法
  一堂常规的历史课,有导入、教学内容呈现、小结、评价等步骤,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散见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所谓问题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分离于其他教学方法之外,单独操作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领和转承的作用。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质疑,然后通过其他手段或解疑、或归纳概括、或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方法。它最大的特征是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教师在对问题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问题设计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是设疑→思辨→释疑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质疑→讨论→解惑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而且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最关键的几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逐步完善。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与大家共同研讨  对于才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个“很难啃的骨头”。于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很头疼。于是抄作业,不交作业等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发现,产生这种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个教学理念已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在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边听边想象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文字之妙,妙在“意会”。正是这种“意会”也就成了激发学生想像力的一种手段。“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惟有通过“听”方能逐步培养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可选择一些散文、诗歌、文言文等,让学生多“听”。时间安排上,可在导入新课
期刊
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表情、体态语和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灵活自如的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并且主动进入教学活动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如何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方法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越来越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学一线老师,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我认为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技能、技巧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外,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得到了一定强化。然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阅读习惯并未形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是为了“学习成绩”,很难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面对种种困难,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力求通过探索和努力,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坚持名著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目的。以下
期刊
摘要:复习课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但教师都认为复习课比新课难上,上不好的话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非但不能发挥复习课的应有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复习热情。本文就如何上好复习课谈谈自己的认识。  英语复习课是巩固、发展知识、技能的重要课型。它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重温已学的知
期刊
摘要:俗话说;“授以一鱼,可食一日;授以捕鱼之技,可食一生”。因此,我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及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英语教学要把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个英语教师的根本追求。本文就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际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作为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发挥主导
期刊
摘要:具体的初中政治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课本的特点,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政治课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思维的拓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掌握打下基础。  教师真挚的感情、谦虚的态度也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就会与
期刊
摘要:作文三步法在教师队伍中已经耳熟能详,就是所谓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剖析作文三步法,分享我们的学生是关键的所在。下面健谈我的我的理解和运用。  作文三步法理论的提出,不仅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喜人的前景,带动了今天作文教学的显著发展,而且这一理论,同时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课文学习中,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新型的作文教学体系的问世,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朝气蓬勃的生机
期刊
摘要:要提高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实际)的原则。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我教学对象是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诗词、历史的现实的国情,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