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甘肃兰州,有这样一位泥塑艺术家,他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以甘肃黄土为材料,以原生态的甘肃山民为原型,用一盆黄河泥、一根竹片,塑造出了几千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泥人。他就是被称为“泥人岳”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岳云生。
1948年,岳云生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5岁时,他被父母送回临洮县乡下老家。在乡下,奶奶用棉球沾上红墨水粘在枯枝上,再用纸捻钉把窗花钉在另一张纸上烟熏,然后剪出一幅精美的窗花,让他觉得很是神奇。小叔用两片球形的泥片粘在一起,修光滑,然后再掏3个小洞,就能吹出悦耳的音乐,成了他那时的最爱。耳濡目染中,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岳云生有泥塑这一门技艺,与他的姥爷——民间泥塑艺人王玉孝有直接的关系。12岁回到兰州上学后,他去姥爷家玩,经常看姥爷把一把土和成一团泥,再用双手捏巴捏巴,就捏出一个个可爱的小泥人。岳云生常常缠着姥爷教他捏,喜爱了一辈子泥塑的老艺人一看外孙对自己这门手艺感兴趣,非常高兴,只要有空就手把手指导外孙。慢慢地,岳云生迷恋上了这门技艺。有一次,他用自己捏的一把手枪和同学换了15本小人书,这让他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1967年,岳云生来到兰州军区某家具厂当木工学徒。他的师傅刘海强木工技艺高超,不但懂设计,而且能写能画会雕刻。跟着刘师傅学了两年,岳云生除了木工技艺大有长进外,绘画和雕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他制作的小件器物,得到了工厂里师傅的一致好评。
1975年,他到了天津港务局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到学校后,岳云生发现自己虽然在绘画方面有特长,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美术功底还远远不足。
他狠下工夫,为了达到教材综合性艺术的要求,他全面学习素描、速写、国画、书法、油画以及工艺品等艺术创作,也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泥塑创作。每年,他都要创作十几件泥塑作品。
1985年,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岳云生申请调回了兰州,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花在泥塑上的时间也多了起来。这期间,有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放下所有工作,一心一意搞创作。
1998年,下定决心专门搞创作的岳云生向单位提出了退休的申请。虽然提前退休意味着他每个月少拿不少工资,可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岳云生义无反顾。
退休后,岳云生就在自己那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专心搞创作。饿了,啃一口大饼;渴了,喝一口开水。他的爱人安玉英说:“那时候老岳基本上足不出户,真是快要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搞创作。”
一直以来,岳云生对自己童年时的乡村生活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他心中有个夙愿,那就是用自己的泥塑表现自然淳朴的农村生活和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
带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岳云生开始了自己《山民系列》泥塑作品的创作。十几年来,他共创作《山民系列》作品300多个,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表情生动、特点鲜明的山民形象,全面展现了农村火热生动的场景。
在《山民系列》作品创作完成后,岳云生写下了这么一段注解:“在甘肃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着千千万万朴实、勤劳、善良的山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是他们的子孙,先民们的灾难和故事,时常萦绕在我心中。我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笨拙的手,再现他们,纪念他们,以了却我的心愿。”
2001年的一天,岳云生在街上偶见一位长得很有特点的路人,顿时萌发创作“丑人像”的念头,他认为,“丑”蕴含着原始、自然、憨厚、纯朴的内在美。2003年的一天,岳云生带着自己创作的“丑脸”到兰州市城隍庙销售,出乎意料,这些“丑脸”很快就被人们抢购一光。此后两年,他闭门创作“丑脸”,大胆运用写真、夸张、抽象的艺术手法,共塑造出神态各异的“丑脸”3000多个。岳云生创作的各种丑态百出的“丑脸”,虽然“丑”到了极点,但仔细品来,却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2006年,岳云生在电视上看了一档关于1928年甘肃大旱的访谈节目。后来,他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十八年,全省大旱,各县难民四处逃荒,饿殍遍野,兰州难民云集……”
接下来的两个月,岳云生足不出户,在家里创作了一组组或搀扶或牵系而行的《难民系列》泥塑。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生动再现了难民们背井离乡时的不舍,失去孩子的悲痛,卖儿卖女的无奈场景。一位经历过那场灾难的老人在参观完他的《难民系列》作品后,不无感慨地说:“你塑的真是太形象了,那时的情景就和你塑的一样,太悲惨了。”
2010年,兰州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陈列馆专门给岳云生开设了一间“岳云生泥塑工作室”,这让岳云生很是高兴:“以前这些东西都放在家中,很少有人能看到,就是我参加一些艺术展的时候,也只能有选择地带上几件,因为泥的东西不便携带,弄不好就折腿少臂了。”谈起这个工作室,岳云生很是感激。他说:“政府给私人建艺术馆,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民间泥塑艺术的重视。”
“岳云生泥塑工作室”开放以来,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游客们看完他的作品后,大都惊叹不已,交口称赞。有些人看得非常仔细,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些人看了一次还不够,就多次来看;有些人看完后,被岳云生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临走前向他鞠躬致敬。这些,都让岳云生感动不已。
如今的岳云生仍然工作在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岳云生泥塑工作室”,仍然坚守那份苍生情怀、艺术情节。如果去参观,你能看到他一脸的憨笑和数不清的憨笑着的脸。
1948年,岳云生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5岁时,他被父母送回临洮县乡下老家。在乡下,奶奶用棉球沾上红墨水粘在枯枝上,再用纸捻钉把窗花钉在另一张纸上烟熏,然后剪出一幅精美的窗花,让他觉得很是神奇。小叔用两片球形的泥片粘在一起,修光滑,然后再掏3个小洞,就能吹出悦耳的音乐,成了他那时的最爱。耳濡目染中,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岳云生有泥塑这一门技艺,与他的姥爷——民间泥塑艺人王玉孝有直接的关系。12岁回到兰州上学后,他去姥爷家玩,经常看姥爷把一把土和成一团泥,再用双手捏巴捏巴,就捏出一个个可爱的小泥人。岳云生常常缠着姥爷教他捏,喜爱了一辈子泥塑的老艺人一看外孙对自己这门手艺感兴趣,非常高兴,只要有空就手把手指导外孙。慢慢地,岳云生迷恋上了这门技艺。有一次,他用自己捏的一把手枪和同学换了15本小人书,这让他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1967年,岳云生来到兰州军区某家具厂当木工学徒。他的师傅刘海强木工技艺高超,不但懂设计,而且能写能画会雕刻。跟着刘师傅学了两年,岳云生除了木工技艺大有长进外,绘画和雕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他制作的小件器物,得到了工厂里师傅的一致好评。
1975年,他到了天津港务局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到学校后,岳云生发现自己虽然在绘画方面有特长,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美术功底还远远不足。
他狠下工夫,为了达到教材综合性艺术的要求,他全面学习素描、速写、国画、书法、油画以及工艺品等艺术创作,也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泥塑创作。每年,他都要创作十几件泥塑作品。
1985年,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岳云生申请调回了兰州,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花在泥塑上的时间也多了起来。这期间,有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放下所有工作,一心一意搞创作。
1998年,下定决心专门搞创作的岳云生向单位提出了退休的申请。虽然提前退休意味着他每个月少拿不少工资,可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岳云生义无反顾。
退休后,岳云生就在自己那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专心搞创作。饿了,啃一口大饼;渴了,喝一口开水。他的爱人安玉英说:“那时候老岳基本上足不出户,真是快要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搞创作。”
一直以来,岳云生对自己童年时的乡村生活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他心中有个夙愿,那就是用自己的泥塑表现自然淳朴的农村生活和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
带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岳云生开始了自己《山民系列》泥塑作品的创作。十几年来,他共创作《山民系列》作品300多个,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表情生动、特点鲜明的山民形象,全面展现了农村火热生动的场景。
在《山民系列》作品创作完成后,岳云生写下了这么一段注解:“在甘肃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着千千万万朴实、勤劳、善良的山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是他们的子孙,先民们的灾难和故事,时常萦绕在我心中。我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笨拙的手,再现他们,纪念他们,以了却我的心愿。”
2001年的一天,岳云生在街上偶见一位长得很有特点的路人,顿时萌发创作“丑人像”的念头,他认为,“丑”蕴含着原始、自然、憨厚、纯朴的内在美。2003年的一天,岳云生带着自己创作的“丑脸”到兰州市城隍庙销售,出乎意料,这些“丑脸”很快就被人们抢购一光。此后两年,他闭门创作“丑脸”,大胆运用写真、夸张、抽象的艺术手法,共塑造出神态各异的“丑脸”3000多个。岳云生创作的各种丑态百出的“丑脸”,虽然“丑”到了极点,但仔细品来,却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2006年,岳云生在电视上看了一档关于1928年甘肃大旱的访谈节目。后来,他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十八年,全省大旱,各县难民四处逃荒,饿殍遍野,兰州难民云集……”
接下来的两个月,岳云生足不出户,在家里创作了一组组或搀扶或牵系而行的《难民系列》泥塑。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生动再现了难民们背井离乡时的不舍,失去孩子的悲痛,卖儿卖女的无奈场景。一位经历过那场灾难的老人在参观完他的《难民系列》作品后,不无感慨地说:“你塑的真是太形象了,那时的情景就和你塑的一样,太悲惨了。”
2010年,兰州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陈列馆专门给岳云生开设了一间“岳云生泥塑工作室”,这让岳云生很是高兴:“以前这些东西都放在家中,很少有人能看到,就是我参加一些艺术展的时候,也只能有选择地带上几件,因为泥的东西不便携带,弄不好就折腿少臂了。”谈起这个工作室,岳云生很是感激。他说:“政府给私人建艺术馆,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民间泥塑艺术的重视。”
“岳云生泥塑工作室”开放以来,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游客们看完他的作品后,大都惊叹不已,交口称赞。有些人看得非常仔细,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些人看了一次还不够,就多次来看;有些人看完后,被岳云生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临走前向他鞠躬致敬。这些,都让岳云生感动不已。
如今的岳云生仍然工作在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岳云生泥塑工作室”,仍然坚守那份苍生情怀、艺术情节。如果去参观,你能看到他一脸的憨笑和数不清的憨笑着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