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对研究生学术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学术水平受正式制度约束,也受包括校园文化、学术道德规范和指导模式等非正式制度影响。经调查表明,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及学科建设氛围对研究生学术认同度的提高、学术理想的树立产生间接而深远的影响。指导模式直接影响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应以建立学术认同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前提,否则将会导致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异化。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研究生学术水平;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2010906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其教育质量呈现出多样性[1]。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学术水平被认为是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体现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究竟哪些因素对研究生学术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从不同行为主体进行了探讨,“导师的指导劳动供给实质性不足、指导劳动供给低效或者无效,指导行为存在缺陷”[2] ,“课程参与程度、导师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影响力较大[3]。也有学者认为,除了研究生自身因素之外,政府机制和学校内部制度、教育支撑环境和投入对研究生教育影响也很大[4]。已有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和访谈的不多。笔者以C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探究其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研究生培养的非正式制度构成
  诺斯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是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5]。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是指在组织中长期演化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文化习俗和习惯、价值道德规范和思想信仰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和传统。随着高校办学过程的深入发展,非正式制度经过多年渐进演化并积淀下来。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不仅受国家和学校等各级组织的成文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约束,也受校园文化、价值道德规范和指导模式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1)。它们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行为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关于学校的管理,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流管理靠文化,二流管理靠制度,三流管理靠权力。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就是指学校的非正式制度。那么,非正式制度在研究生学术行为方面有着怎样的约束呢?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如何呢?
  (一)校园文化
  诺斯(1990)认为文化是规范人们进行日常交往的非正式制度的源头。“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 [6]。这些非正式约束能够从相同的正式规则或约束在不同社会中会产生结果的不同这一事实中得以观察。研究生学术行为受学校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事实上,很多高校为了切实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在努力推行相关管理办法和措施等正式制度。但是,相同或相近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在不同高校却有着不同效用。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存在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校园文化是规范师生日常行为的非正式制度的源头之一,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学科建设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背景底色。受访谈的大部分研究生表示,他们的学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校风、教风和学风影响,同时也受到学科建设氛围的约束,其学术水平当然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二)学术道德规范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道德规范是“价值道德规范”的核心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根本前提。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是失范的学术行为。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果,都不能以此作为评价其学术水平的依据。导师和研究生认可什么样的学术道德规范,或者他们对于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术行为。各高校出台了相关措施,要求导师和研究生要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并对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惩处。然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更多地积淀在导师和研究生思想观念和习惯中,正式制度对其学术行为的约束,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不足以改变其思想观念,改变其习惯。因此,学术道德规范更大程度上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
  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是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生取得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过程,就是学习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过程。研究生作为非正式或正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默顿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适用于研究生学术行为。要通过发表的研究成果对其学术水平作出评价,必定受“普遍主义”规范的约束 [7] 。有的研究生并没有取得创新性成果,只是为“完成任务”发文章。这种现象有违科学精神的“普遍主义”规范,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埋下诱因。这既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有碍对研究生学术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研究生中存在的大量学术失范现象,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数量和结果对其进行学术水平评价的制度。学术成果评价很难反映硕士研究生的真实学术水平, 更甚者会产生严重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8]。可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是研究生学术评价机制与研究生学术认同错位的必然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应以研究生建立学术认同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前提。
  (三)指导模式
  由于学科和学校发展历史的不同,各高校积淀下来的非正式制度有所区别。其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就有很大区别。尽管是同一专业,甚至同一方向,每一位导师的指导风格和指导习惯也不尽相同,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也不一样。尽管各高校出台的正式制度对导师指导行为、研究生学习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导师的指导劳动是否有效?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是否足够努力?导学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这些容易被感知,却无法被正式制度量化或标准化。因此,导师的指导行为和习惯更大程度上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笔者将其称为“指导模式”。   导师的指导主要受指导意愿和指导能力两个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两个因素的高低组合不同,本文将导师指导概括为四种指导模式(见图1)。第一种,“高高”模式。即导师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指导研究生的意愿也高。这样的导师将指导工作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形成最佳的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第二种,“低高”模式。有的导师虽然指导能力高,但由于忙于其他事务,指导研究生的意愿较低。这一模式下,假定其他因素为不变量,研究生学术水平较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第三种,“高低”模式。由于导师遴选、培训或考核环节的不够严格等原因,造成导师队伍中指导能力有高低之分。虽然有的导师指导能力有限,但他们中不乏有责任心者,指导研究生意愿较高。这种模式下,要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导师和研究生都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成效不一定明显。第四种, “低低”模式。即导师不仅指导能力有限,指导意愿也弱,非常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有赖于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总之,在良好指导模式中,导师的指导行为能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努力行为,能被感知和认可,有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二、非正式制度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非正式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展了相关调查。该调查由课题组成员到研究生宿舍和工作室完成,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8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共20题,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学术努力行为、学术认同和学术水平评价等,以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题为主,以开放式问题为辅。实地访谈主要包括研究生对校园文化、指导模式以及对学校正式制度的认知理解。
  (一)校园文化影响研究生学术认同度和学术理想,进而影响其学术行为
  调查显示,C校地质类专业学科发展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积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等。地质类研究生参加在校内举办的各种国际和国内重大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多,也有相当部分研究生有机会随导师参加校外各种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他们从这些学术活动中获益匪浅,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问题等,有利于提高其学术认同度,促进学术理想的建立和强化学术努力行为。相对而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该校获得这样的机会要少一些。他们从校园文化中感受到的学科建设氛围相对要淡一些,选择继续读博的比例明显少于地质类研究生。
  校风、教风和学风对研究生学习认知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生学术认同度的高低和学术行为能力主要来自导师的教导和要求,也受同学学术行为的影响。如果导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着强烈的学术认同感,对学生明确提出了要求,研究生建立学术认同度的意识和能力会得到加强。研究生群体内部的学习交流和学习行为效仿,也影响着研究生学术认同度的建立。在研究生学术认同度和学术理想建立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其学术行为产生着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应以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前提
  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一般而言,学校要求研究生发表文章,主要目的是想让研究生学习如何写作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事实上却出现了研究生发表文章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有限的期刊资源供给与日益增大的发表文章需求的矛盾。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研究生表示,只求发表一篇一般刊物完成任务,文章质量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除了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方式倚重于公开发表文章,还有各行业领域职称评定等对文章发表的巨大需求,有限的期刊资源供给与之出现了较尖锐的矛盾。如果合理调整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让真正有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主动公开发表成果,予以奖励。对于没有创新性成果发表的研究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评价(如表2列出的方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研究生侥幸采取抄袭、编造数据或者一稿多投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可见,过多注重研究成果是否发表,忽视成果质量,容易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如果改变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方式单一化的状况,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完成任务”而出现的学术失范行为。大部分研究生表示,如果学校调整学术水平评价方式,比如加大对获得高级别成果的奖励,他们会积极努力获得创新性成果,并在高级刊物发表。其中,36.63%的研究生表示一定会,52.88%的研究生表示可以考虑;7.61%的研究生表示无所谓;2.88%的研究生表示不会。关于校级、省级和国家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的相关工作,38.48%的被调查研究生表示了解。其中,“准备努力试一下”的占18.72%,19.75%研究生认为“离优秀论文的要求太远”。51.03%的研究生并不了解各级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但是很想了解;10.49%的研究生表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这说明研究生管理部门关于评价体系等正式制度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研究生了解学校正式制度的主动性不够。
  (三)良好的指导模式是提高学术水平的最重要途径
  导师被公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问卷调查分别从导师课题与研究生参与度、导师要求和导师见面指导频率等方面考察指导模式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关系。被调查研究生认为,提升学术水平的第一途径是 “导师对研究生的悉心深入指导”( 占69.75%)和“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占18.52%)。提升学术水平的其它途径,还包括被派相关单位实习工作、撰写学术论文、文献阅读、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课程学习、参加学术讲座、参加班组或同学之间的讨论等(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的学术努力行为和学术水平提高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图1中的“高高”模式是最佳指导模式,“低低”模式是最差模式。
  1.参加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术水平有很大帮助   59.88%的研究生认为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对于学术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36.83%认为有一定帮助,1.65%认为研究生认为没有帮助,还有1.65%认为参与课题研究影响课程学习。47.53%的研究生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偶尔参与导师课题的占20.16%,没有参与过导师课题的占31.89%。没有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中,22.22%是因为导师没有安排参与,3.29%是因为导师无课题, 0.82%是对课题不感兴趣而没有参与,仅有0.20%认为参加导师课题影响学习,拒绝参与导师课题。其中,“高高”模式下,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能极大提高学术水平。“低高”模式下,导师业务能力强,课题充足。研究生要主动参与到导师课题中,通过导师课题团队,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高低”和“低低”模式下,导师能力有限,承担课题较少,甚至没有在研课题。研究生想要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就显得较为困难,这种情况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较为明显。
  2.导师要求和见面指导频率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
  研究生与导师见面频率对其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9]。 60.9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做到了因材施教,对学生严格要求”,此种情况一般属于“高高”模式或“高低”模式。25.93%的研究生表示“导师对学生学术水平无特殊要求,达到学校要求即可”,18.7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不太了解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或者导师没有明确提出过对学生的要求”,这两种情况一般属于“低高”模式和“低低”模式。
  调查中,大部分研究生至少每月都能接受导师1次见面指导或参与导师组织的同门研究生交流学习。其中,接受导师见面指导“每月1次”的占29.84%,“每周1次”的占27.98%,“每周2次及以上”的占15.64%。这样的指导频率一般属于“高高”、“高低”和部分“低高”模式。有10.08%的研究生每学期接受导师见面指导不超过1次,16.46%的研究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导师指导,这样的指导频率一般属于“低低”和部分“低高”模式。研究生表示,导师指导过少或者没有指导,非常不利于他们学术忠诚度的建立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有效学习如何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接受导师见面指导的研究生中80.05% 能够在固定地点接受导师指导或参与交流学习,包括在导师办公室(38.07%),工作室(31.48%),实验室(8.44%)和家里(2.06%)。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受正式制度约束,也受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其中,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及学科建设氛围体现的校园文化影响研究生学术认同度和学术理想的建立。第二,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应以建立学术认同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前提,否则将会导致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异化。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是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机制与学术认同错位的必然反映。第三,导师指导模式既直接影响研究生学术行为,又是研究生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其中,“高高”模式是最佳指导模式,“低低”模式是最差指导模式。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建议如下:第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宣传和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浓厚学术氛围。第二、从正式制度修订着手,加强导师责任制的评估和考核,切实推广良好的指导模式,让其固化于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转化为不断演进的非正式制度,对研究生培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第三,采用多元化学术水平评价方式和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的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机制,以建立研究生学术认同为前提,让研究生自觉将学术行为约束在学术道德规范之内。
  非正式制度的演进既是遵循着一定内在逻辑的连续演变过程,又可以借助不同的外在力量,通过适应性调整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忽视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发展战略是无效的[10]。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需要正式制度的创新改革,也需要非正式制度的培育改造。当非正式制度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相一致时,它可以提高培养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当它与提高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不一致时,将干扰或者阻碍培养质量的提高,降低效用。非正式制度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1)学校的非正式制度构成比较复杂,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仅讨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非正式制度构成。其中,校园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成,在此仅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讨论其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玥.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与弹性学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40-43.
  [2]范建刚.硕士生“指导低效困境”的形成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67-71.
  [3]朱红,李文丽.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2-20.
  [5]DOUGLASS.C.NORTH Institutions,Ide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CATO Journal,1992,11,(3):11.
  [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140.
  [7]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37-40.
  [8]李亚芳,楚旋.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的理性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7,(4):60-62.
  [9]TREVOR H.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D students’view of supervision[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2,21,(1):41-53.
  [10]李峰,王新霞.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替代功能研究[J].软科学,2011,(4):56-59.
  编辑:韩冬苗
其他文献
在京城颇有知名度的大新纺织品公司,依靠经营纺织品面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1998年大新公司仅有安定门和新街口两个专营店、不足1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创下了全年营业额2400万元、利税310万元的
我国法学教育呈现出不少与司法考试相抵牾的欠衔接之处,二者在“教什么”和“考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考”方面的匹配程度亟需衔接。法学本科教学主要是通识教育,应关注价
针对某600 MW亚临界煤粉锅炉炉膛矮,NOx排放浓度高等问题,先后对锅炉进行了2次改造.首次改造,在主燃烧器改造同时,在其上方增设分离燃尽风;第二次改造,配合锅炉参数升级,将炉
1服装个性化消费和市场的有效供给。世界已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的工作以及繁重的社会负担使人们对衣、食、住、行产生了反璞归真的依恋。每个人用服装的动
采用高效皂洗酶TF - 166B对棉染色织物进行皂洗试验,通过分析质量浓度、温度、时间、pH值、水质、市场样品对比等因素,确定其最佳使用工艺。结果表明:TF - 166B质量浓度0. 5 g
通过对北京和山西两地居民基本社会医疗保险选择意愿的调查分析,对政府卫生支出进行估算,探索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用20
利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制焦温度、气化温度以及升温速率等因素对煤焦气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焦温度的升高,煤焦的气化失重量减少,气化反应的时间延长,气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