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语文练习册上这样一篇短文《传递贝多芬的吻》,文章大致是讲一位旅外的钢琴演奏家,回国后办了一个钢琴培训班,招收的对象主要是少儿。虽然这些孩子大都不适合练钢琴,但他很喜欢这些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启发他们对音乐的领悟,试图从人格上影响他们。每当孩子演奏完曲子,他都会来到孩子的身后,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说:“不错,有进步。”然后他会站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夸奖哪个孩子哪个乐章弹奏得好。后来在一次少儿钢琴大赛中,他教的一位并没有多大音乐天赋的孩子竟脱颖而出。原来这位旅外钢琴家在自己当年的求学之路上,因为钢琴弹得并不怎样常常受到老师的责备而感到自卑,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这时偶然的一个机会他遇到了一位演奏家,在他弹奏完毕后站起身来,在他的额头上轻吻了一下,说:“我的孩子,这个吻来自贝多芬。多年前我的老师把这个吻传递给我,现在我把它送给你,好好照料这个贝多芬的吻。”就是这一吻,让他从此以后甩掉了所有的自卑,成为现在的钢琴家。当他回到国内,看到自己的学生时,他要把这个来自贝多芬的吻传递下去,只不过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把它改成了轻轻地拍肩。
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感触颇多,钢琴家用心用爱教育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何不是更应该将这“贝多芬之吻”传递下去?可是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又真正做到过多少呢?看来多么容易做到的赏识教育,却值得我去深入学习、思考……
常年做老师的我们也许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为了使孩子更聪明,老师却说其太笨;为了使孩子变好,老师却说其坏;为了使孩子细心,老师怨孩子粗心;为了使孩子动作快,而孩子得到的评价却是慢……爱心伤童心,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于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暗淡无光,孩子的志气一天天消沉,丧失了自尊和自信,真的就越来越不行了。可悲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奋发进取的嫩芽正是这样被自己亲手掐掉的。
要想彻底改变现状,“赏识教育”必不可少。教育不是给予,而是欣赏、是唤醒。它的奥秘就在于抓住孩子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充分肯定孩子,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中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就像那位旅外钢琴家一样,轻轻地一拍肩,温暖的一句話,就培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这位学生在“我能行”的滋润中获得成功。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的成绩总是在倒数十名内,座位也总是在角落里,我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是“灰色人物”,是学困生,其实我觉得自己除了学习成绩差点外,其他方面也挺不错的,性格开朗、球技也蛮高超、歌唱得也很棒,但无奈的成绩总让我抬不起头。显然,这位学生在学习面前畏惧了。教师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给他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手工课上布置做一个小木凳,爱因斯坦做了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木凳,其中一条凳脚还做偏了。教师失望地摇头问:“同学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嘲笑,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说:“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爱因斯坦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大声地对教师说:“有,有的,还有比这更差的凳子,因为它是我第三次做的,比前两只还强呢。”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问学生:“你说是什么使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怕失败的精神与自信。”教师对这位学生说:“对,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自信,让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你有信心赶上前面一名学生吗?”他充满信心,肯定地大声说:“行,我能行。”
当教师有了像钢琴家一样的爱,就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就会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继续传递“贝多芬之吻”,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都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
编辑 鲁翠红
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感触颇多,钢琴家用心用爱教育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何不是更应该将这“贝多芬之吻”传递下去?可是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又真正做到过多少呢?看来多么容易做到的赏识教育,却值得我去深入学习、思考……
常年做老师的我们也许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为了使孩子更聪明,老师却说其太笨;为了使孩子变好,老师却说其坏;为了使孩子细心,老师怨孩子粗心;为了使孩子动作快,而孩子得到的评价却是慢……爱心伤童心,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于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暗淡无光,孩子的志气一天天消沉,丧失了自尊和自信,真的就越来越不行了。可悲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奋发进取的嫩芽正是这样被自己亲手掐掉的。
要想彻底改变现状,“赏识教育”必不可少。教育不是给予,而是欣赏、是唤醒。它的奥秘就在于抓住孩子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充分肯定孩子,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中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就像那位旅外钢琴家一样,轻轻地一拍肩,温暖的一句話,就培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这位学生在“我能行”的滋润中获得成功。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的成绩总是在倒数十名内,座位也总是在角落里,我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是“灰色人物”,是学困生,其实我觉得自己除了学习成绩差点外,其他方面也挺不错的,性格开朗、球技也蛮高超、歌唱得也很棒,但无奈的成绩总让我抬不起头。显然,这位学生在学习面前畏惧了。教师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给他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手工课上布置做一个小木凳,爱因斯坦做了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木凳,其中一条凳脚还做偏了。教师失望地摇头问:“同学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嘲笑,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说:“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爱因斯坦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大声地对教师说:“有,有的,还有比这更差的凳子,因为它是我第三次做的,比前两只还强呢。”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问学生:“你说是什么使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怕失败的精神与自信。”教师对这位学生说:“对,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自信,让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你有信心赶上前面一名学生吗?”他充满信心,肯定地大声说:“行,我能行。”
当教师有了像钢琴家一样的爱,就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就会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继续传递“贝多芬之吻”,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都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