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其他文献
广谱哲学正式提出20余年来,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它“不符合传统哲学的模式”,因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这里通过对话的形式,对若干典型的问题做些讨论与解释,希望能够引发更深入的探讨.
文化概念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不同,人们的认知也不同.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有大约200个文化定义.广谱哲学分析了文化概念的合理内核,吸取了马克思劳动产品对象化的思想,提出了文化是一定主体价值取向对象化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统一地分析了文化现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超时代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等诸多特性.
爱国主义法律保障需要在宪法学层面进行多维阐释.爱国主义在《宪法》序言和总纲中的宪法学立场、公民爱国权利和义务的宪法学理解及爱国主义作为规范结构的宪法学现象是爱国主义本身所蕴含的关于法的性质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的宪法学透视需要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实践的认识,尤其是要在主体分类、权利界限、效力范围中全面梳理爱国主义文本与实践的区别和联系.以文本为基础的爱国主义宪法实践需要立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来阐释爱国主义的宪法地位,建立由权利向义务转换的爱国主义宪法实践的架构,在权利与义务的总体平衡中重构爱国主义规范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一方面是党员对自身行为的剖析反思,另一方面是党员指出他人的不足并督促其改正.党在延安时期的具体实践是这一优良作风形成的现实条件,唯物辩证法、中国古代思想、党的使命共同构成了这一作风的理论基础.顺利探究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形成基础与时代价值,有助于顺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考察农村居民信息渠道选择的行为和意愿的特征,并从社会与经济资本、信息资本和信息资本障碍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数字化渠道选择的因素,探索如何培育“数字农民”.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部分农村居民仍倾向于通过传统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但较多农村居民有向“数字农民”发展的意愿,乡村宽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数字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现实,考虑新技术如何为传统信息渠道赋能.政府要重新审视信息服务机构的功能和运作方式,通力合作,加大针对农村居民的互联网培训,改善外部环境,扫除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各类障碍.
构建包含农村寿险组织制度创新、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寿险组织制度创新对乡村组织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实证考察农村寿险组织制度创新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农村寿险组织制度创新能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经济及保障层面有正向影响.农村寿险组织协调创新通过作用于组织运行效率,使制度创新具有持续性.制度创新带来了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并降低了寿险组织的经营成本,使得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因此促进了乡村组织振兴;
我国关于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立法集中于《刑法》第120条的规定.在司法适用时应注意《刑法》与《反恐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反恐法》难以成为《刑法》的适用渊源,需要在《刑法》中明确恐怖活动犯罪的具体概念.在具体的罪名设置方面,恐怖活动犯罪的章节设置还存有争议;帮助恐怖活动罪的外延过窄,缺少对网络恐怖犯罪的刑法评价.在提升反恐刑事立法技术的基础上,应适当扩展帮助恐怖活动罪的外延范围,并对网络恐怖犯罪作出恰当的刑法评价.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克时艰,取得了抗疫的伟大胜利,孕育了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当代中国人民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伟大抗疫精神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伟大抗疫精神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凝结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孕育于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探析“伟大抗疫精神”的来源,梳理其形成脉络,对理解和把握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
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也正在接受新时代的考验.笔者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互脱节问题,结合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以科研项目合作为驱动,以共建科技研发平台为抓手,深入实施产学研深度合作为背景,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深入实施可以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功合作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特别是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现实参考.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