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工作为未来建设者,培养职工积极品质,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是单位工作目标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信息化技术与思想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思想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与传统心理学消极悲观取向相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人和事,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增进职工积极体验,进而培养职工积极品质。职工职工心理品质培养与我国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培养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是为了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在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建设积极组织环境,通过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增强职工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培养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幸福的科学。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
关于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品质是由一系列积极特征组成,是个体的优点、特长和美德,是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Seligman在2002年第一次采用“积极品质”(Positive character)一词,他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是战胜困难、疾病的有力武器。培养这些品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孟万金(2008)提出,积极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积极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为个体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积极心理品质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Seligman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品质,并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品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Seligman在研究中发现,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 (Scales,Leffert,1999)。 Steinberg和Lubert提出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国内研究中,任俊博士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关注职工的积极面,并提出把积极心理学推崇的ABCDE模式应用于中国教育实践中。孟万金等研究得出了20项职工积极品质量表;王新波的《职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提出了职工期间各个阶段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不同阶段的重点课程内容。提出职工品质培养应以自信与创造力为重点,应该形成以培养职工积极品质为重点的教育思想。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为本研究提供了支持,将以上研究成果置于教育为主的积极品质培养这一层面考虑,由以上研究资料得出,积极品质培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构建积极组织环境,引导职工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品质的最佳途径。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实验职工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针对职工积极品质的培养问题,设计教学课程和组织开展职工课外活动,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增加职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职工的积极品质,帮助职工成长。
本研究主要观点是积极品质培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构建积极组织环境,引导职工积極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品质的最佳途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难点在于对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具体化的一些课程与活动设计,以及这些活动的操作、实施和效果比对。
(二)研究内容
(一)职工积极品质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当前职工积极品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当前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水平较高的分值由高到低为感恩、公平、仁慈或宽宏、团队精神、对美丽或卓越的欣赏、兴趣或热情。水平较低的分值由低到高为创造力、判断力、领导能力、勇敢或勇气、洞察力或智慧。通过与选修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的职工的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职工积极品质与自身素质相关,与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相关,与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处的文化氛围、与教师的引导相关。比如,在所有的专业里创造力或独创性最弱,而在这方面设计专业的职工相对较好,而且设计专业的高年级职工比低年级职工相对较好,管理和导游专业的职工社交智慧或社交技能相比于其他专业要好。这种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与职工自身的品质和兴趣爱好有关,二是与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尤其是进入后所学课程、参与的活动和所处生活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关。
(二)探索培养职工积极品质的途径和措施
1.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构建职工积极心理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参考哈佛和宾夕法尼亚的幸福课的课程内容,并根据本校职工情况和培养目标有所取舍, 开设《积极心理学》、《职工心理素质训练》等课程。结合国内外中学、幸福课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积极组织、积极情绪、积极优势、积极应对、积极关系等内容。根据课程开始时对职工进行的24项优势测量即前测,有侧重点地对职工的优势和潜能进行引导和培养,从而培养职工的积极品质。
在授课形式上,侧重实践和体验。课程以“营造快乐氛围,增强职工轻松愉悦心理体验”为基础,比如,引导职工在或者在假期与亲人的共处、沟通与交流,反思这些行为给自己和亲人带来了哪些快乐,带来了哪些好处,自己从中得到哪些益处,通过课堂分享或作业,使职工在这方面的努力能够持续保持。
在课程中和课程结束之时,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及时收集职工反馈信息,并在课程结束时,由职工总结课程的收获和感悟,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师等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有反馈结果看,从24项问卷统计和职工谈话反馈反映出,“爱与感恩”等项目的职工积极品质培养在一学期内的16次课程中和一些活动引导下,效果显著,职工在与亲人的“爱与感恩”行为中和之后的体验,自身感觉较好,感觉增进了与亲人的关系,自己的心情也变得很好。在积极情绪、积极应对的环节,让职工尝试使用“ABCDE”方法,解决自己或朋友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是自己乐观、积极向上。职工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收获。
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由于时间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效果不明显。也许是时间比较仓促,也许是项目设计原因,也许是效果不容易测量。
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需要专门的心理课程,也需要结合其他课程统一计划,全盘考虑,在期间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2.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开展多种活动。举办相关讲座、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职工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莱文 著,姚梅林等译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孔子 著 杨伯峻译著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单位:梁山龙腾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思想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与传统心理学消极悲观取向相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人和事,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增进职工积极体验,进而培养职工积极品质。职工职工心理品质培养与我国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培养职工积极心理品质,是为了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在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建设积极组织环境,通过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增强职工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培养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幸福的科学。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
关于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品质是由一系列积极特征组成,是个体的优点、特长和美德,是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Seligman在2002年第一次采用“积极品质”(Positive character)一词,他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是战胜困难、疾病的有力武器。培养这些品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孟万金(2008)提出,积极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积极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为个体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积极心理品质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Seligman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品质,并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品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Seligman在研究中发现,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 (Scales,Leffert,1999)。 Steinberg和Lubert提出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国内研究中,任俊博士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关注职工的积极面,并提出把积极心理学推崇的ABCDE模式应用于中国教育实践中。孟万金等研究得出了20项职工积极品质量表;王新波的《职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提出了职工期间各个阶段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不同阶段的重点课程内容。提出职工品质培养应以自信与创造力为重点,应该形成以培养职工积极品质为重点的教育思想。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为本研究提供了支持,将以上研究成果置于教育为主的积极品质培养这一层面考虑,由以上研究资料得出,积极品质培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构建积极组织环境,引导职工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品质的最佳途径。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实验职工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针对职工积极品质的培养问题,设计教学课程和组织开展职工课外活动,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增加职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职工的积极品质,帮助职工成长。
本研究主要观点是积极品质培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构建积极组织环境,引导职工积極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品质的最佳途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难点在于对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具体化的一些课程与活动设计,以及这些活动的操作、实施和效果比对。
(二)研究内容
(一)职工积极品质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当前职工积极品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当前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水平较高的分值由高到低为感恩、公平、仁慈或宽宏、团队精神、对美丽或卓越的欣赏、兴趣或热情。水平较低的分值由低到高为创造力、判断力、领导能力、勇敢或勇气、洞察力或智慧。通过与选修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的职工的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职工积极品质与自身素质相关,与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相关,与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处的文化氛围、与教师的引导相关。比如,在所有的专业里创造力或独创性最弱,而在这方面设计专业的职工相对较好,而且设计专业的高年级职工比低年级职工相对较好,管理和导游专业的职工社交智慧或社交技能相比于其他专业要好。这种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与职工自身的品质和兴趣爱好有关,二是与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尤其是进入后所学课程、参与的活动和所处生活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关。
(二)探索培养职工积极品质的途径和措施
1.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构建职工积极心理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参考哈佛和宾夕法尼亚的幸福课的课程内容,并根据本校职工情况和培养目标有所取舍, 开设《积极心理学》、《职工心理素质训练》等课程。结合国内外中学、幸福课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积极组织、积极情绪、积极优势、积极应对、积极关系等内容。根据课程开始时对职工进行的24项优势测量即前测,有侧重点地对职工的优势和潜能进行引导和培养,从而培养职工的积极品质。
在授课形式上,侧重实践和体验。课程以“营造快乐氛围,增强职工轻松愉悦心理体验”为基础,比如,引导职工在或者在假期与亲人的共处、沟通与交流,反思这些行为给自己和亲人带来了哪些快乐,带来了哪些好处,自己从中得到哪些益处,通过课堂分享或作业,使职工在这方面的努力能够持续保持。
在课程中和课程结束之时,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及时收集职工反馈信息,并在课程结束时,由职工总结课程的收获和感悟,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师等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有反馈结果看,从24项问卷统计和职工谈话反馈反映出,“爱与感恩”等项目的职工积极品质培养在一学期内的16次课程中和一些活动引导下,效果显著,职工在与亲人的“爱与感恩”行为中和之后的体验,自身感觉较好,感觉增进了与亲人的关系,自己的心情也变得很好。在积极情绪、积极应对的环节,让职工尝试使用“ABCDE”方法,解决自己或朋友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是自己乐观、积极向上。职工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收获。
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由于时间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效果不明显。也许是时间比较仓促,也许是项目设计原因,也许是效果不容易测量。
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需要专门的心理课程,也需要结合其他课程统一计划,全盘考虑,在期间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2.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开展多种活动。举办相关讲座、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职工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莱文 著,姚梅林等译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孔子 著 杨伯峻译著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单位:梁山龙腾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