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品位的语文教学在于其构筑一种和谐的教学意境,创设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实现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目的。在此,可以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学方法是一门研究情感互动的艺术。教学中要达到情感共鸣,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语文老师要读懂引发情感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范文。
范文是语文教材的主导部分,教材中古今中外先哲雅士的文章,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一部人生的“辞海”。语文老师就是要在这人生的辞海中,找寻人生的命题,揭示情感的含义,奉献于纯真的学生。缘作者的人生轨迹、心理路程、思维渊源、创作背景、写作心态、走入作品,读懂作品,提取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情感量。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对学生感染性和陶冶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表情的情感。要圆满的驾驭材料,语文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宽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思维方式,绚丽的想象能力,充实的人生阅历,饱满的精神投入,是重要的前提。
2.走进情感接受的对象——学生,读懂学生,发现情感共鸣的切入点。
学生作为语文老师表演的“观众”,是一个需要多重,性格多样,情感多维的群体,他们既有相同相近的心理需求,又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外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关照学生心理需要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扬其积极面,克其消极面,诊准学生的情思动脉,从而把他们引入作品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之中。
3.拨动作品、教师、学生诸情感的琴弦,奏出和声,产生共鸣。
这种效应的产生,在于语文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吻合于作品的情感,吻合于作品的情态,同时,更在于教师口头语言表达。
3.1用教师的魅力与风采吸引学生。
在讲台上,学生要从教师本身的直接关照中得到精神愉悦。教师的情绪和神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位仪表端庄,情绪饱满、充满自信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会使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一振,因为他们从教师的“亮相”上获得了美感,并对教师的讲课抱有一种深切的审美期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教师的眼睛能够沟通教师与学生,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
同时,“体态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的特殊性质要求教师的体态、语言有更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色彩。教师也可用眼神表达文章的情感。丰富的体态语言会使教学如虎添翼,使短时间出高效益。
3.2用巧妙的导语设计引导学生。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导语的设计可千变万化,如情境渲染法、架桥铺路法、设置悬念法、欲扬先抑法等。
3.3用声情并茂的朗读熏陶学生。
“言为心声”,选入教材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朗读是运用语言技巧表达作品情感的读书活动。优美的朗读是朗读者和听者之间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全方面的投入,它能使人们体味到作品优雅的韵味,把握时代流动的气脉,产生出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
教师要做到朗读的传情,就要在自己的朗读示范后认真对学生进行富有情感的指导:喜,声高气扬;爱,声柔气徐;忧,声低气缓;怒,声疾气足。如果教师的朗读缺情少味,贫乏无力,学生听后如披冰霜,不知所以然,势必感到语文学习索然无味。
3.4用精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必定是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飞瀑飞流疾下。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彼此间灵犀相通,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形绘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里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一堂课的语言,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是一篇精妙的哲理文,或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那么学生必然是欣然忘其形,陶醉似已醉。
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的实现要靠语文教师的潜心钻研,教师对教材、学生有了准确的把握,并恰当运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情感共鸣的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庄志亮,教师,现居山东蓬莱。
1.语文老师要读懂引发情感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范文。
范文是语文教材的主导部分,教材中古今中外先哲雅士的文章,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一部人生的“辞海”。语文老师就是要在这人生的辞海中,找寻人生的命题,揭示情感的含义,奉献于纯真的学生。缘作者的人生轨迹、心理路程、思维渊源、创作背景、写作心态、走入作品,读懂作品,提取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情感量。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对学生感染性和陶冶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表情的情感。要圆满的驾驭材料,语文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宽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思维方式,绚丽的想象能力,充实的人生阅历,饱满的精神投入,是重要的前提。
2.走进情感接受的对象——学生,读懂学生,发现情感共鸣的切入点。
学生作为语文老师表演的“观众”,是一个需要多重,性格多样,情感多维的群体,他们既有相同相近的心理需求,又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外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关照学生心理需要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扬其积极面,克其消极面,诊准学生的情思动脉,从而把他们引入作品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之中。
3.拨动作品、教师、学生诸情感的琴弦,奏出和声,产生共鸣。
这种效应的产生,在于语文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吻合于作品的情感,吻合于作品的情态,同时,更在于教师口头语言表达。
3.1用教师的魅力与风采吸引学生。
在讲台上,学生要从教师本身的直接关照中得到精神愉悦。教师的情绪和神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位仪表端庄,情绪饱满、充满自信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会使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一振,因为他们从教师的“亮相”上获得了美感,并对教师的讲课抱有一种深切的审美期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教师的眼睛能够沟通教师与学生,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
同时,“体态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的特殊性质要求教师的体态、语言有更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色彩。教师也可用眼神表达文章的情感。丰富的体态语言会使教学如虎添翼,使短时间出高效益。
3.2用巧妙的导语设计引导学生。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导语的设计可千变万化,如情境渲染法、架桥铺路法、设置悬念法、欲扬先抑法等。
3.3用声情并茂的朗读熏陶学生。
“言为心声”,选入教材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朗读是运用语言技巧表达作品情感的读书活动。优美的朗读是朗读者和听者之间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全方面的投入,它能使人们体味到作品优雅的韵味,把握时代流动的气脉,产生出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
教师要做到朗读的传情,就要在自己的朗读示范后认真对学生进行富有情感的指导:喜,声高气扬;爱,声柔气徐;忧,声低气缓;怒,声疾气足。如果教师的朗读缺情少味,贫乏无力,学生听后如披冰霜,不知所以然,势必感到语文学习索然无味。
3.4用精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必定是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飞瀑飞流疾下。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彼此间灵犀相通,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形绘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里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一堂课的语言,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是一篇精妙的哲理文,或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那么学生必然是欣然忘其形,陶醉似已醉。
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的实现要靠语文教师的潜心钻研,教师对教材、学生有了准确的把握,并恰当运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情感共鸣的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庄志亮,教师,现居山东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