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中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不是自发产生的,创新能力要靠逐步培养而形成。采用尝试教学法既是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体现,又是适应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的有效途经。
  一、尝试能有效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
  有效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出现为数不少这样的同学:我们听老师的讲课,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到做练习时发现困难,已经下课,我们不敢问老师。采用尝试教学法,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可先自学课本后做尝试练习,也可以先做成尝试练习后自学课本对照,灵活轻松。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尝试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自然就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轻松的学习氛围。
  尝试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尝试教学既强调学生的亲自尝试,也强调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尝试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复习将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剪拼成其它形状,并求出面积后,要求每个学生在电脑上画出半径为10厘米的圆若干个,提出问题:你可以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并且拼成什么图形?通过尝试,同学们发现:这些剪拼成的圆形怎么没法求面积呀?“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曲线的,不是直线呀,这时我引导他们:“看谁有更大的耐心、更细心,把圆平均分成更多更多的份数,那么拼出的圆形,底会逐渐变成什么线呢?如果你无限地分割下去会出现什么图形呢?”这时学生在电脑上大胆操作,互相讨论图形的变化,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变化,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探究气氛又深入一步。
  二、尝试能激发好奇心
  激发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点。尝试教学法以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为主旋律,变教师“多讲”为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通过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归纳规律,自己寻求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放手让学生尝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有益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发展,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如教学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中,引导学生讨论求圆柱体部分面积,尽管这是比较难的问题,我没有作太多的讲解,而是边引导边点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发三张纸:一张梯形、一张长方形、一张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将对应的边对应起来,能不能拼成圆柱体的圆柱部分,这时学生觉得好奇,一个平面、一个曲面有关系吗?积极地尝试;得出把圆柱部分剪开,如何剪开?这样整个过程都是组织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在学生的尝试探索中完成。
  到此,我并没有停止,而是拿出圆台体和圆锥体,让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这时学生更兴奋、更好奇了,纷纷尝试地剪开。尽管教材还没有要求学生如何求,但显然学生把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图形中去了。这种尝试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尝试是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
  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尝试教学法能真正地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如教学第十一册34页例3分数除法: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列出算式,14/15÷3/10。
  以往教师总是先传授分数除法的法则,然后示范几种代表性的分数除法的例题,最后给几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除法。
  尝试教学法则改变过去的教法,针对新问题讨论如何解决14/15÷3/10。一些学生举手回答,14/15÷3/10=14/15×10/3=28/9(千米)(还要化为带分数)。显然,这些是有所预习的好同学的答案,这就是教材中的方法。
  我肯定了学生后,启发学生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
  有学生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30,这样一来就把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这种方法我给予充分肯定,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奇迹就是在此时出现。
  又有学生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5/14,得到1÷9/28,根据上堂课刚学过1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数等于这个数的倒数,即可。
  再有学生回答,刚才那个方法是可以,但不太好,我的方法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3,这样除数就变为1。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太了不起啦,孩子太聪明了。可见,我们不能小看他们,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是可以学会的,如果教师一味地传播,学生简单地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尝试探索的欲望和本能就没有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自然也没有了。
  尝试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所以说尝试是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多年来,坚持用尝试教学法,不但学生的成绩、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看到同学们大胆尝试探索出科学法的精神,我作为教师感到很大安慰。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有明确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然而识字教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的识字课堂具有趣味性,是充满快乐体验的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快乐课堂识字教学呢?  一、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我们无法替代
期刊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通过和学生接触,我真正认识到“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持从关心、教育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很注意用真诚的爱去关爱学生。因为我深深的体会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用一颗真诚的心,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似的去关爱学生时,学生与我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自然而然地他们对我的尊重和信任也就与日俱增。  下面是我在班级管
期刊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大部分人在心理上会出现挫折感,信心不足,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会彷徨迷茫,因此,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更应重视以情感教育为主的美育,以美悦情,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使之个性发展和谐。  一、班级目标管理中的美育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受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因此,要有效地完成美育的任务,制定切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美育目标,必
期刊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
期刊
【摘要】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而班级的管理主要靠的是班主任。  【关键词】 班主任;班级;管理;措施  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一个班,能够对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班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是当好高中班主任不容易,上了高
期刊
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之责、民众之需、教育工作者之奋斗追求,就像我们当年毁林耕种到近年来退耕还林一样,当我们发现环境恶化了,就必须加强保护,当我们发现教育发展已经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思考教育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教育督导部门如何发挥职能,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的解析  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学校,因此
期刊
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尤其是从小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成为自己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自己从教二十几年数学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倾听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
期刊
【摘要】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
期刊
【摘要】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给予正确引导。教师要能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做学生的朋友。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多鼓励和夸赞是非常需要的,是成长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魅力。  【关键词】 正确引导;包容;做学生的朋友;多表扬;提高教学水平  我是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从事职业教育二十多年了。在职业学校当老师,有很多难处,学
期刊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