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深入探讨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及行为维度融入进程滞后于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家庭式流动总体上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式流动完整程度以及流入地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均具有正向影响,在流入地结构完整的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最大;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不同维度呈现双向影响趋势,对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对文化接纳和行为适应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深入探讨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及行为维度融入进程滞后于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家庭式流动总体上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式流动完整程度以及流入地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均具有正向影响,在流入地结构完整的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最大;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不同维度呈现双向影响趋势,对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对文化接纳和行为适应则相反;户籍是家庭式流动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水平和融合发展时序演进规律进行分析,探讨了增强产业融合效应的措施.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提升,整体而言,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水平高于第一、二产业.其中,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的差异针对性应对.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旅游+多产业”的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从乡村旅游主题丰富、文化附加值提升、消费群体需求把握和区域合作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建议.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基”,而打通民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是“丝路精神”.民心相通主要体现为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实践认同,即“四个认同”的有机统一.制约民心相通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带来了文化认知障碍.文化认知障碍导致价值认知偏差,而价值认知偏差是导致民心不通的根本因素.民心相通以文化交流为基本的实现方式,文化交流的根本价值指向是超越文化差异、“凿空”文化隔阂、实现情感相通以及价值观融通.“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传播好“一带一路”建设的
美国现行贸易政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在中美竞争格局背景下,中国的巨大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方面的进步,使美国意识到其对中国在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正逐步减弱,由此产生了必须遏制中国发展、保持自己领先优势的一种战略判断.美国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关税过高等因素导致了中美之间有形商品领域的贸易顺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美竞争态势加剧后,美国的相关政策对货物贸易领域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中国科技领域造成的影响却较为显著,尤其对学术领域的人才交流影响非常大.对此可以采取的对策有:在国际层面,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具有独立的法律内涵,是指以农村土地为客体,借助出租(转包)、入股、融资担保等形式以实现权利变动的法律关系的集合.土地经营权流转具有主体开放性、客体特定性以及流转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政策考量既包含“经济利益与粮食安全的价值兼顾”,又应顾及“规模经营与小农经济的利益平衡”.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发挥集体所有权的协同作用,二是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调节机制,三是保障流转农户与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以尺度重组和制度嵌入为切入点,探究“飞地经济”的跨界空间治理实践.研究发现:第一,“飞地经济”的空间格局、空间联系与类型模式为跨界空间治理提供了空间选择与治理选择;第二,“飞地经济”的跨界空间治理实践成效表现为经济上的互利共赢、社会上的互动共治、文化上的互鉴共融、生态上的互助共识和资源上的互换共享.基于此,提出从定位空间选择、优化软硬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和健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飞地经济”的跨界空间治理实践.
在传统媒体时代,隐私是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项权利并没有受到中国公民的重视.随着人们自主意识的持续觉醒和社会教育的加强,公民对隐私保护的主观认知和法律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进入智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状态,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快速普及,给公民的隐私保护带来深刻影响:隐私从人们的交往话题变成交往介质,人格属性之外的财产属性在数字化社会不断彰显,整合型隐私的出现更令公民隐私保护面临新的严峻局面.智媒时代公民隐私内涵的快速演进需要隐私主体和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