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重组的失败让深发展错失良机,重新寻找似乎又成了惟一出路
4月15日,深圳发展银行(000001.SZ)公布了其2003年年报,这是5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最后一份被披露的年报。深发展的各项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在5家上市银行中都列倒数第一。
同一天,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发布了200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及评级。在这一评级中,深发展的综合财务实力评级为BBB+,在5家上市银行中居倒数第一;在中诚信进行评级的国家开发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深发展的评级仅仅优于广东发展银行的BB+,与中国光大银行并列倒数第二。
按照中诚信对商业银行综合财务实力评级的符号和定义,BBB表示“受评银行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BBB+略好于BBB。
作为中国首批成立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第一家上市银行以及深圳证券市场多年的龙头老大,深圳发展银行为何沦落到这种地步?
2003年,与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相对应,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状况都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盈利状况持续改善、资产总额快速增长、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双降”。但深发展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却反其道而行之:当年税前利润3.54亿元,比2002年下降1.63亿元,而2001年的净利润就还有4.02亿元。
尽管如此,2003年深发展的资产规模仍在继续扩张,总资产192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资产规模的扩张主要来自贷款总额的急剧增长,2003年深发展的贷款总额1101亿元,比2002年增加30.92%。与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相伴随的是不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按照“一逾两呆”口径计算,2003年年末深发展的不良贷款余额为92.84亿元,比年初增加6.89亿元,年末不良贷款比率是8.49%,2003年平均为10%,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0.29%和10.67%,2001年为14.84%和17.04%。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发展并没有披露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仅披露了2003年年末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共116亿元,而不良贷款拨备只有41亿元,严重不足。按照这个数额,深发展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率将会超过10%。
资产规模的扩张导致了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2003年年末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是6.96%,全年月均7.87%,已经低于最低监管标准的8%;2002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9.49%和9.39%,2001年分别是10.57%和13.88%。
正是针对深发展的上述状况,中诚信对于深发展的评级观点是:深圳发展银行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发展迅速,但偏弱的管理水平致使该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同时偏低的呆坏账拨备水平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另外,在资产持续快速扩张下,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下降至8%以下,资本不足的问题凸现。欠佳的资产质量和偏弱的盈利能力,已经使深发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难以发挥。
中诚信还特别提示,该行可能存在贷款五级分类不够准确、呆账准备金计提不够谨慎以及在有关股权收购活动中没有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问题,这使其信息披露的质量受到质疑。因此,该行还存在一定的信息风险。
其实,近两年深发展最受关注的还不是每况愈下的经营业绩,而是其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重组故事。早在2001年,深发展经营业绩不佳、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的问题就开始暴露,深发展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国有股权退出和进行重组的深圳本地上市公司之首。在深圳市政府看来,通过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参股深发展,对于改变其不良的经营绩效和改进公司治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后,汇丰银行、摩根大通、台湾省的中华信托商业银行一度被传闻是深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到2002年8月,一纸报道把新桥投资公司推上了前台——早在2002年5月,深发展的4家国有股股东就与新桥投资公司签署了国有股权转让的意向性协议,新桥将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新桥的“收购过渡期管理委员会”随即进驻深发展,“全面监督、控制风险、发展业务,并负责银行经营层的管理和管理机制的改善在内的各项管理职权”。这一事件被《华尔街日报》称为“1949年以来第一起国际投资管理团队接管一家中国商业银行”。
然而,过渡期迟迟不见结束引起了各方的猜疑,并在2003年5月12日变成现实——深发展发布公告,宣布撤销收购过渡期管理委员会,这实际上宣告了新桥收购深发展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新桥向国际商会提出对于深发展及其4家国有股股东的仲裁申请。直到今年的4月15日,深发展的公告称,新桥已经向国际商会撤销了仲裁申请,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海外机构投资者改造国内银行的实践,在骤然生变和双方反目成仇后终于告一段落。
然而,姑且不论新桥与深发展恩怨中的孰是孰非,深发展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改变自身的愿望已然落空,一年多的时间白白耽误,而向来是深发展竞争对手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在同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把深发展远远抛在了后面。
深发展的2003年度董事会报告承认,该行在经营中遇到4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资本金与规模拓展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二是国家货币政策收紧所导致一定程度的资金趋紧、利率波动、债券价格下跌等问题;三是金融业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引起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四是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董事会报告提出该行将采取四项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制定资本金补充计划,力争通过配股等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规避利率风险;继续整合全行资源,加大营销力度;加大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内控建设,完善不良资产保全机制。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依靠上述措施不可能解决深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深圳市政府已经再次把深发展列为需要重组的若干家上市公司的首选。据传,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对入主深发展表示了兴趣。对于现在的深发展而言,重新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入主,从而进行脱胎换骨的痛苦变革,似乎又成了惟一出路。
4月15日,深圳发展银行(000001.SZ)公布了其2003年年报,这是5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最后一份被披露的年报。深发展的各项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在5家上市银行中都列倒数第一。
同一天,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发布了200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及评级。在这一评级中,深发展的综合财务实力评级为BBB+,在5家上市银行中居倒数第一;在中诚信进行评级的国家开发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深发展的评级仅仅优于广东发展银行的BB+,与中国光大银行并列倒数第二。
按照中诚信对商业银行综合财务实力评级的符号和定义,BBB表示“受评银行偿还债务的财务实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BBB+略好于BBB。
作为中国首批成立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第一家上市银行以及深圳证券市场多年的龙头老大,深圳发展银行为何沦落到这种地步?
2003年,与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相对应,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状况都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盈利状况持续改善、资产总额快速增长、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双降”。但深发展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却反其道而行之:当年税前利润3.54亿元,比2002年下降1.63亿元,而2001年的净利润就还有4.02亿元。
尽管如此,2003年深发展的资产规模仍在继续扩张,总资产192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资产规模的扩张主要来自贷款总额的急剧增长,2003年深发展的贷款总额1101亿元,比2002年增加30.92%。与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相伴随的是不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按照“一逾两呆”口径计算,2003年年末深发展的不良贷款余额为92.84亿元,比年初增加6.89亿元,年末不良贷款比率是8.49%,2003年平均为10%,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0.29%和10.67%,2001年为14.84%和17.04%。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发展并没有披露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仅披露了2003年年末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共116亿元,而不良贷款拨备只有41亿元,严重不足。按照这个数额,深发展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率将会超过10%。
资产规模的扩张导致了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2003年年末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是6.96%,全年月均7.87%,已经低于最低监管标准的8%;2002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9.49%和9.39%,2001年分别是10.57%和13.88%。
正是针对深发展的上述状况,中诚信对于深发展的评级观点是:深圳发展银行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发展迅速,但偏弱的管理水平致使该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同时偏低的呆坏账拨备水平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另外,在资产持续快速扩张下,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下降至8%以下,资本不足的问题凸现。欠佳的资产质量和偏弱的盈利能力,已经使深发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难以发挥。
中诚信还特别提示,该行可能存在贷款五级分类不够准确、呆账准备金计提不够谨慎以及在有关股权收购活动中没有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问题,这使其信息披露的质量受到质疑。因此,该行还存在一定的信息风险。
其实,近两年深发展最受关注的还不是每况愈下的经营业绩,而是其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重组故事。早在2001年,深发展经营业绩不佳、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的问题就开始暴露,深发展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国有股权退出和进行重组的深圳本地上市公司之首。在深圳市政府看来,通过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参股深发展,对于改变其不良的经营绩效和改进公司治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后,汇丰银行、摩根大通、台湾省的中华信托商业银行一度被传闻是深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到2002年8月,一纸报道把新桥投资公司推上了前台——早在2002年5月,深发展的4家国有股股东就与新桥投资公司签署了国有股权转让的意向性协议,新桥将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新桥的“收购过渡期管理委员会”随即进驻深发展,“全面监督、控制风险、发展业务,并负责银行经营层的管理和管理机制的改善在内的各项管理职权”。这一事件被《华尔街日报》称为“1949年以来第一起国际投资管理团队接管一家中国商业银行”。
然而,过渡期迟迟不见结束引起了各方的猜疑,并在2003年5月12日变成现实——深发展发布公告,宣布撤销收购过渡期管理委员会,这实际上宣告了新桥收购深发展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新桥向国际商会提出对于深发展及其4家国有股股东的仲裁申请。直到今年的4月15日,深发展的公告称,新桥已经向国际商会撤销了仲裁申请,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海外机构投资者改造国内银行的实践,在骤然生变和双方反目成仇后终于告一段落。
然而,姑且不论新桥与深发展恩怨中的孰是孰非,深发展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改变自身的愿望已然落空,一年多的时间白白耽误,而向来是深发展竞争对手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在同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把深发展远远抛在了后面。
深发展的2003年度董事会报告承认,该行在经营中遇到4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资本金与规模拓展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二是国家货币政策收紧所导致一定程度的资金趋紧、利率波动、债券价格下跌等问题;三是金融业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引起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四是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董事会报告提出该行将采取四项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制定资本金补充计划,力争通过配股等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规避利率风险;继续整合全行资源,加大营销力度;加大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内控建设,完善不良资产保全机制。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依靠上述措施不可能解决深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深圳市政府已经再次把深发展列为需要重组的若干家上市公司的首选。据传,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对入主深发展表示了兴趣。对于现在的深发展而言,重新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入主,从而进行脱胎换骨的痛苦变革,似乎又成了惟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