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在新概念、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对知识点不做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争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不疑问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的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例如我在讲“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时,有个学生问我:“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是涉及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如果直接讲,既说不清楚,又冲淡了教学重点,于是我鼓励他带着这个问题和同学们一起看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几分钟后,我问他:“秦始皇有哪些功绩?”他回答的很全面,我便说:“那么秦始皇是个大好人了!”这时,另一个同学抢着说:“不。”于是他讲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表扬了他,同时我又说:“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可这个故事的另一面却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秦始皇的评价。”这时,那个同学说:“秦始皇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说,究竟秦始皇坏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下节课里继续研究,不做小节,戛然而止。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提倡质疑,并不排斥其他方面的要求和训练,也不是教师“省力”了,而是避免了做“无用功”提高了效率。不仅如此,备课要先备得深、备得透、备得广,须知,科学爆炸,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学生绝不可等闲视之。历史课只有让学生畅快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最好是来自他们最大限度的解决,才能使课堂像一个民主座谈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快乐。
2 认真组织探究与课外活动
2.1 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试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与探究课”,学生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体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了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为:搜集成语故事,写出给我们的启示。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3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经过了感知、参与、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①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的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读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在读书中思,在思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3 “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究现实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在教学实践中“谈古论今”也具有某种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形成一个启发式、主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教师不但要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不疑问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的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例如我在讲“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时,有个学生问我:“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是涉及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如果直接讲,既说不清楚,又冲淡了教学重点,于是我鼓励他带着这个问题和同学们一起看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几分钟后,我问他:“秦始皇有哪些功绩?”他回答的很全面,我便说:“那么秦始皇是个大好人了!”这时,另一个同学抢着说:“不。”于是他讲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表扬了他,同时我又说:“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可这个故事的另一面却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秦始皇的评价。”这时,那个同学说:“秦始皇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说,究竟秦始皇坏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下节课里继续研究,不做小节,戛然而止。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提倡质疑,并不排斥其他方面的要求和训练,也不是教师“省力”了,而是避免了做“无用功”提高了效率。不仅如此,备课要先备得深、备得透、备得广,须知,科学爆炸,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学生绝不可等闲视之。历史课只有让学生畅快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最好是来自他们最大限度的解决,才能使课堂像一个民主座谈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快乐。
2 认真组织探究与课外活动
2.1 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试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与探究课”,学生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体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了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为:搜集成语故事,写出给我们的启示。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3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经过了感知、参与、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①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的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读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在读书中思,在思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3 “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究现实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在教学实践中“谈古论今”也具有某种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形成一个启发式、主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教师不但要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