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红军菜”和陈传福是在2017年年底的江西省地方特色商品(广东)展销会上,听“红军菜”的传承者陈传福讲述了“红军菜”的故事后,记者就对“万里长征第一村”的江西省遂川县横石村心驰神往。时隔半年之后,记者终于如愿以偿带着敬畏之情参观了横石村,采访了传承和发扬光大“红军菜”的创业先锋——江西井福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传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陈总和“红军菜”的故事吧。
记者:陈总,您好!提到“红军菜”,我们知道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下“红军菜”的起源,好吗?
陈传福:“红军菜”产自江西省遂川县横石村,原来我们一直称其为竹筒菜,后来为了纪念红军和长征改名为“红军菜”。“红军菜”是由红军发明后教给当地老百姓制作的。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领导下从当时的遂川县横石村突围西征,拉开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大部队出发后,红军部分伤员留在了横石村,藏身在横石村边上的山洞里养伤。通往山洞的路仅有窄窄的一条,当地人称之为“一线天”,最窄的地方一次只容一人侧身通过。我们当地的村民为这些红军送去了干粮、芥菜等食物以及饮用水等生活物资。由于上山路窄,饮用水只能用竹筒运输。为方便食物储存,红军战士将芥菜晒干后放进竹筒,不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芥菜竟发酵成了美味可口的酸菜。红军伤员病愈离开横石村的时候就把这种酸菜的制作方法告诉了当地村民,当地群众在制作过程中又逐步改良工艺,经过洗、晒、切、揉、装、发酵等多道工序,生产出了清香醇美、细嫩上牙、开胃可口、营养丰富的竹筒菜,也称之为“红军菜”。从那时开始,“红军菜”就成了我们当地家家必备的美食,每家每户在芥菜收获时都开始制作。
记者:陈总,您在从事“红军菜”加工之前,是在外地做电子元件加工生意的,您是怎么想到回家创业的呢?
陈传福:我在横石村出生长大,完成学业以后就南下深圳打工。幾经坎坷,我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主要生产金属元件,并挣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14年的冬天,我参加了在深圳市举办的国际电子化学品与新材料展览会,展会上各种先进的电子产品让我见识到了我们的产品和国际先进产品之间的巨大差距。电子产品的发展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而我和合伙人成立的这个小工厂并没有自己的科研力量,无法做到及时更新换代。这让我意识到,趁着还算年轻,必须早做转行的打算。
记者:有了转行的打算之后,接下来您都考虑了要做哪些行业?
陈传福:想到要转行,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老家做农业。在深圳摸爬滚打的十几年,最让我想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是酸菜的味道。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我也经常把从老家带去的竹筒菜和客户分享,赢得了很多客户的喜爱。我就想到要把家乡的美味做成品牌,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和合伙人商量后,我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开始了我的竹筒菜创业之路。
记者:万事开头难,您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吧?请给我们介绍下您都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陈传福:我回到家乡后立刻投身到竹筒菜的改良制作之中。虽然竹筒菜在我们横石村已经有80多年的加工历史,但是其制作工艺延续的依旧是老方法。如果想把竹筒菜批量生产,技术改良势在必行。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改良加工工艺,竹筒菜虽然我从小吃到大,但是制作竹筒菜还真是第一次。这次创业完全是从零开始,从原材料芥菜的选择到包装的竹筒的制作以及后续的发酵工艺的控制,都是我一个人不断钻研、慢慢摸索。为了解决竹筒的密封问题,我自己制造了加工机器,经过不断改良,才最终获得成功,加工机器的制造方法还申请了国家专利。为了解决无添加剂发酵问题,我到处请教专家,也利用了除氧剂来消耗氧气抑制竹筒内的细菌滋生,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长期保鲜。在竹筒菜中加入防腐剂是最便捷的方式,而这和我创业的初衷并不符合,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经验都是靠钱买回来的,这些失败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心理煎熬,对合作的朋友来说是经济损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合伙人也离我远去了。能坚持到今天,是竹筒菜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支撑我,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我也不惧怕这些创业的困难!
记者:攻克了竹筒菜的技术难题后才能规模生产,您也顺利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请问,现在您的公司规模如何?
陈传福:我于2016年注册成立了江西井福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坐落在横石村。公司最初是从一家家庭农场发展而来,现在已经成为专门种植、加工、销售竹筒菜系列产品的农产品开发企业。我公司现在生产的产品包括竹筒酸菜、竹筒笋丝、竹筒即食酸菜、竹香辣椒酱等原生态无添加剂产品,注册了“竹之绿”商标,正式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现在公司年生产竹筒菜100万桶,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记者:您公司生产的产品有哪些特色呢?
陈传福:我们公司的产品最大特色就是绿色、原生态、无添加剂。做酸菜的原料为当地农户种植的芥菜,芥菜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每亩芥菜可收获5000公斤菜叶。芥菜一般在秋天种植,初冬采收,这一时期气温低,病虫害少。收购芥菜后,我们经过清洗、晾晒和裁切等工序,把芥菜装入特制的竹筒中,利用芥菜本身携带的乳酸菌进行天然发酵,4个月后就可将成品酸菜再次放入新鲜的竹筒内进行灭菌、封装、销售。在发酵过程中,为了防止亚硝酸盐的形成,我们并不加入食盐,而是在灭菌的时候才加入食盐调味。我们生产的酸菜的发酵过程均在竹筒中完成,芥菜会二次吸收竹筒的有益元素,这样生产出来的酸菜既酸味十足,又带有竹子的清香,更加可口。
记者:攻克了技术难题,注册了品牌,下一步就是销售了。您公司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有哪些?
陈传福:产品成熟后,我也是四处寻找市场。一是得益于这些年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各地到井冈山旅游的有1700多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把产品先是送给各个特产店试吃,得到他们认可后,特产店开始代销我们的产品。二是我们也在线上开店,在淘宝这样的平台上注册了网店,这样喜欢我们产品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再次购买。三是线下销售,我们通过参加展销会的形式,去了很多大中城市推广我们的产品,发展了很多代理商,现在已经开拓了江西、湖南、山东、广东、陕西、江苏等地的市场。前几天有一位香港客户有订购意向,我们给他们邮寄了试吃样品,希望能达成合作。 记者:听说陈总在精准扶贫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请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下您都做了哪些工作,好吗?
陈传福: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没有红军当年的发现,没有当地村民的传承,就不会有今天的“井福康”,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功。所以我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在竹筒菜的原材料芥菜收购时,我们优先并高价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芥菜,保证这些贫困户种有所得;公司在招工时优先招聘贫困户家庭成员,保证每月工资不低于2300元,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超出8小时支付加班费。在农忙时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让工人既不耽误农业生产,也能挣到工资。我公司生产车间员工贫困户占到了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精准扶贫生产车间。另外,公司生产的竹筒辣椒酱也很受市场欢迎,所以我计划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辣椒种植,一起开展深加工,提高辣椒种植的附加值。
记者:你们公司的产品推向市场后,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请问你们的产品都获得了哪些荣誉?
陈传福:2016年,我攻克了全部的生产技术难题,开始规模生产竹筒菜。2017年,我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荣获由中国旅游协会颁发的“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在江西省地方特色商品(广东)产销会上,我公司产品荣获“最受欢迎优质产品”称号。
记者:陈总为“红军菜”的推广付出良多,您对未来都有哪些规划?
陈传福:我计划在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后,再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两个生产车间。公司现在又有竹筒饭等三个新品种正在研发中,在做保质期试验,通过试验后,有期望在今年年底推向市场。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公司仍将坚持生产无添加剂的竹筒菜;在产品推广上以诚信为宗旨,期望在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我公司也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力争在精准扶贫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自己富了口袋的同時带领周边农民一起致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编后记:稿件推出之际,我们从陈总处得知,他和香港客户的合作顺利进行,第一批产品已到客户手中。听到这个消息,记者由衷为他感到高兴。“红军菜”是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同志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衍生出来的“红色”产品,融入了太多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和当地拥军爱民的传统精神。衷心祝愿陈传福和他的“红军菜”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
记者:陈总,您好!提到“红军菜”,我们知道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下“红军菜”的起源,好吗?
陈传福:“红军菜”产自江西省遂川县横石村,原来我们一直称其为竹筒菜,后来为了纪念红军和长征改名为“红军菜”。“红军菜”是由红军发明后教给当地老百姓制作的。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领导下从当时的遂川县横石村突围西征,拉开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大部队出发后,红军部分伤员留在了横石村,藏身在横石村边上的山洞里养伤。通往山洞的路仅有窄窄的一条,当地人称之为“一线天”,最窄的地方一次只容一人侧身通过。我们当地的村民为这些红军送去了干粮、芥菜等食物以及饮用水等生活物资。由于上山路窄,饮用水只能用竹筒运输。为方便食物储存,红军战士将芥菜晒干后放进竹筒,不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芥菜竟发酵成了美味可口的酸菜。红军伤员病愈离开横石村的时候就把这种酸菜的制作方法告诉了当地村民,当地群众在制作过程中又逐步改良工艺,经过洗、晒、切、揉、装、发酵等多道工序,生产出了清香醇美、细嫩上牙、开胃可口、营养丰富的竹筒菜,也称之为“红军菜”。从那时开始,“红军菜”就成了我们当地家家必备的美食,每家每户在芥菜收获时都开始制作。
记者:陈总,您在从事“红军菜”加工之前,是在外地做电子元件加工生意的,您是怎么想到回家创业的呢?
陈传福:我在横石村出生长大,完成学业以后就南下深圳打工。幾经坎坷,我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主要生产金属元件,并挣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14年的冬天,我参加了在深圳市举办的国际电子化学品与新材料展览会,展会上各种先进的电子产品让我见识到了我们的产品和国际先进产品之间的巨大差距。电子产品的发展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而我和合伙人成立的这个小工厂并没有自己的科研力量,无法做到及时更新换代。这让我意识到,趁着还算年轻,必须早做转行的打算。
记者:有了转行的打算之后,接下来您都考虑了要做哪些行业?
陈传福:想到要转行,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老家做农业。在深圳摸爬滚打的十几年,最让我想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是酸菜的味道。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我也经常把从老家带去的竹筒菜和客户分享,赢得了很多客户的喜爱。我就想到要把家乡的美味做成品牌,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和合伙人商量后,我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开始了我的竹筒菜创业之路。
记者:万事开头难,您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吧?请给我们介绍下您都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陈传福:我回到家乡后立刻投身到竹筒菜的改良制作之中。虽然竹筒菜在我们横石村已经有80多年的加工历史,但是其制作工艺延续的依旧是老方法。如果想把竹筒菜批量生产,技术改良势在必行。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改良加工工艺,竹筒菜虽然我从小吃到大,但是制作竹筒菜还真是第一次。这次创业完全是从零开始,从原材料芥菜的选择到包装的竹筒的制作以及后续的发酵工艺的控制,都是我一个人不断钻研、慢慢摸索。为了解决竹筒的密封问题,我自己制造了加工机器,经过不断改良,才最终获得成功,加工机器的制造方法还申请了国家专利。为了解决无添加剂发酵问题,我到处请教专家,也利用了除氧剂来消耗氧气抑制竹筒内的细菌滋生,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长期保鲜。在竹筒菜中加入防腐剂是最便捷的方式,而这和我创业的初衷并不符合,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经验都是靠钱买回来的,这些失败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心理煎熬,对合作的朋友来说是经济损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合伙人也离我远去了。能坚持到今天,是竹筒菜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支撑我,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我也不惧怕这些创业的困难!
记者:攻克了竹筒菜的技术难题后才能规模生产,您也顺利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请问,现在您的公司规模如何?
陈传福:我于2016年注册成立了江西井福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坐落在横石村。公司最初是从一家家庭农场发展而来,现在已经成为专门种植、加工、销售竹筒菜系列产品的农产品开发企业。我公司现在生产的产品包括竹筒酸菜、竹筒笋丝、竹筒即食酸菜、竹香辣椒酱等原生态无添加剂产品,注册了“竹之绿”商标,正式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现在公司年生产竹筒菜100万桶,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记者:您公司生产的产品有哪些特色呢?
陈传福:我们公司的产品最大特色就是绿色、原生态、无添加剂。做酸菜的原料为当地农户种植的芥菜,芥菜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每亩芥菜可收获5000公斤菜叶。芥菜一般在秋天种植,初冬采收,这一时期气温低,病虫害少。收购芥菜后,我们经过清洗、晾晒和裁切等工序,把芥菜装入特制的竹筒中,利用芥菜本身携带的乳酸菌进行天然发酵,4个月后就可将成品酸菜再次放入新鲜的竹筒内进行灭菌、封装、销售。在发酵过程中,为了防止亚硝酸盐的形成,我们并不加入食盐,而是在灭菌的时候才加入食盐调味。我们生产的酸菜的发酵过程均在竹筒中完成,芥菜会二次吸收竹筒的有益元素,这样生产出来的酸菜既酸味十足,又带有竹子的清香,更加可口。
记者:攻克了技术难题,注册了品牌,下一步就是销售了。您公司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有哪些?
陈传福:产品成熟后,我也是四处寻找市场。一是得益于这些年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各地到井冈山旅游的有1700多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把产品先是送给各个特产店试吃,得到他们认可后,特产店开始代销我们的产品。二是我们也在线上开店,在淘宝这样的平台上注册了网店,这样喜欢我们产品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再次购买。三是线下销售,我们通过参加展销会的形式,去了很多大中城市推广我们的产品,发展了很多代理商,现在已经开拓了江西、湖南、山东、广东、陕西、江苏等地的市场。前几天有一位香港客户有订购意向,我们给他们邮寄了试吃样品,希望能达成合作。 记者:听说陈总在精准扶贫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请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下您都做了哪些工作,好吗?
陈传福: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没有红军当年的发现,没有当地村民的传承,就不会有今天的“井福康”,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功。所以我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在竹筒菜的原材料芥菜收购时,我们优先并高价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芥菜,保证这些贫困户种有所得;公司在招工时优先招聘贫困户家庭成员,保证每月工资不低于2300元,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超出8小时支付加班费。在农忙时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让工人既不耽误农业生产,也能挣到工资。我公司生产车间员工贫困户占到了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精准扶贫生产车间。另外,公司生产的竹筒辣椒酱也很受市场欢迎,所以我计划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辣椒种植,一起开展深加工,提高辣椒种植的附加值。
记者:你们公司的产品推向市场后,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请问你们的产品都获得了哪些荣誉?
陈传福:2016年,我攻克了全部的生产技术难题,开始规模生产竹筒菜。2017年,我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荣获由中国旅游协会颁发的“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在江西省地方特色商品(广东)产销会上,我公司产品荣获“最受欢迎优质产品”称号。
记者:陈总为“红军菜”的推广付出良多,您对未来都有哪些规划?
陈传福:我计划在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后,再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两个生产车间。公司现在又有竹筒饭等三个新品种正在研发中,在做保质期试验,通过试验后,有期望在今年年底推向市场。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公司仍将坚持生产无添加剂的竹筒菜;在产品推广上以诚信为宗旨,期望在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我公司也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力争在精准扶贫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自己富了口袋的同時带领周边农民一起致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编后记:稿件推出之际,我们从陈总处得知,他和香港客户的合作顺利进行,第一批产品已到客户手中。听到这个消息,记者由衷为他感到高兴。“红军菜”是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同志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衍生出来的“红色”产品,融入了太多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和当地拥军爱民的传统精神。衷心祝愿陈传福和他的“红军菜”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