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菜之中有四样绝活,分别叫做干煸、干烧、小煎、小炒。这几种技法恐怕不是正宗的四川厨师是做不来的。
有不服气的人可能忍不住要发话了:“你蒙谁那,就这点玩意儿也能算是绝活啊!站过两天灶台的,谁不会这些个名堂啊!”
且慢着急,“干煸干烧、小煎小炒”只是四川厨师的一个简约叫法而已,人家用“四川话”说出来的这几个字,和你用“非四川话”说出来的这几个字,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你且等我耗上二两唾沫星子,把人家的真正含义解释完了,你再跟我打这场笔墨官司行不行?
说实话,要把这四样绝活一口气全都说完,俺还实在是喘不过气来,你就耐着性子先听听四川名菜“干煸牛肉丝”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干煸牛肉丝以纯瘦黄牛肉为主要原料,佐以郫县豆瓣酱、汉源青花椒,再配以鲜嫩芹菜合制而成。成菜色泽棕红、红中透亮、亮中浸油、红绿相间,芹香浓郁、麻辣咸香、肉丝酥爽、入口化渣、口味浓厚、回香绵长。要把牛肉做到这个份上,靠吹胡子瞪眼睛是成不了事的。
牛肉要做到酥香脆嫩、入口化渣,第一关看的是刀功。烹饪业内本来有“顶切牛羊顺切猪、直斩鸡肉斜片鱼”的行话,这是因为不同的动物肌肉,纤维结构和纤维质地不同的缘故。
但是做干煸牛肉丝却不能墨守着行话业语的成规,你必须把牛肉的纹路斜过来切。你要是顺着牛肉的纹路去切,肌纤维太长,那炒出来不是牛肉,是“铜丝”;你要是按行话规矩把牛肉横过来切,肌纤维太短,干煸出来就成了牛肉渣(所以不读书是不行的,读死书也是不行的)。
下一个问题是“牛肉丝”的“丝”到底是豆芽丝、火柴丝、麻线丝、绣针丝、牛毛丝中哪个级别的“丝”呢?俺明说了吧,这是四川人在蒙你,其实最准确的叫法可不是“丝”,而是“条”,斜切出来的那个所谓“牛肉丝”,实际上是筷子头粗细的“牛肉条”。切那么粗,还叫人家“丝”,显然这是给男孩子起了个女孩儿的名字。
有一些“聪明的大师傅”往往会在这会儿给牛肉丝顺手上个浆,也就是放点盐、味精、蛋清、生粉什么的把牛肉抓一抓。但不幸,这回又是“经验主义害死人”,做干煸牛肉丝,恰恰不能给原料上浆。你只要耐着性子把它切好了,再耐着性子规规矩矩地放在码兜(装半成品的不锈钢小盆)里就行了。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牛肉,切出这么个“离经叛道”的模样出来呢?嗨,这还不都是为了下面一步的“干煸”嘛!
所谓干煸实际上就是“炕”,也就是用“少量的油”,在三四成热的油锅中,用文火慢慢地把牛肉丝中的水分逼出去。油要是太多了,那就成了炸,油温高了会把牛肉炸焦,油温低了会把牛肉炸软。你说“要是我油温刚好呢?”对不起,那会把牛肉炸干了的。总之,千万别在这个问题上发“牛脾气”,油要是放多了,就算你是个厨神,也不能把牛肉丝做出酥爽的口感来。
那到底该放多少油才算是所谓的“少量的油”呢?很简单,油比肉丝略少一点就可以了,这点油刚好够把肉丝划散,油再少,牛肉丝就粘锅了。
慢!你把牛肉丝放到油锅里之前,别忘了先在油锅里放上一点定味的盐。
为什么不能把盐直接抓进牛肉里去呢?道理是这样的,当动物肌肉遇上了盐,它是一定要渗水萎缩的,这样牛肉丝的口感就“酥松”不了啦。
行啦,你慢慢煸吧,煸过什么时候算是“干”呢?你可千万别太傻,真的把它煸到一点水都没有的地步,要使牛肉丝保持最后一点点水分,也就是失水达到80%就可以收手了,因为没有一点点水分的牛肉吃起来会太柴,而保留一点最后的水分,是为了使肉质还最后保留一点弹性。
菜谱上写着,接下来该把豆瓣酱煸香,放花椒粉和盐,再把芹菜放进去合个味就可以装盘了。
不幸的是,狡猾的四川大厨在这里又留了一手。他没有说明白最最关键的一个压箱底的小窍门。那就是千万不能用刚才干煸牛肉丝的那口锅接着炒,一定要另外再换一口干净锅,这才能接着做煸豆瓣酱、放花椒盐等最后几步工作。
你又该不耐烦了,搞什么名堂嘛,炒菜就炒菜罢了,神神叨叨地再换它一口锅干什么呢?我偏不换!
结果是——你又错了。
如果你一丝不苟地把牛肉丝煸到了失水80%这一步时,要知道这时候的锅底子上是糊着不少碎渣的,用铲子刮一刮就知道了。这时候你要是放下了豆瓣酱,那豆瓣酱立马就粘底结团,矛盾可就复杂化了。
厨房里炒菜的锅是不可以烧汤的,这叫油锅,油锅是越滑越顺手,越糊越别扭,你那口煸牛肉丝的锅这会儿已经不能再用来炒菜啦。你要硬是蛮干,那一定会出问题的。想想看,用这口邋邋遢遢的糊锅,怎么可能会炒出清清爽爽、酥香脆爽的牛肉丝来呢?
接下去呢,也还有一些“嗦嗦”的小诀窍,比如说起锅之前要淋一点香醋和麻油什么的。不过再说下去,川菜师傅真的要跟俺急了。
总之呢,细节往往决定了成败,小菜一碟的干煸牛肉丝可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不服气的人可能忍不住要发话了:“你蒙谁那,就这点玩意儿也能算是绝活啊!站过两天灶台的,谁不会这些个名堂啊!”
且慢着急,“干煸干烧、小煎小炒”只是四川厨师的一个简约叫法而已,人家用“四川话”说出来的这几个字,和你用“非四川话”说出来的这几个字,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你且等我耗上二两唾沫星子,把人家的真正含义解释完了,你再跟我打这场笔墨官司行不行?
说实话,要把这四样绝活一口气全都说完,俺还实在是喘不过气来,你就耐着性子先听听四川名菜“干煸牛肉丝”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干煸牛肉丝以纯瘦黄牛肉为主要原料,佐以郫县豆瓣酱、汉源青花椒,再配以鲜嫩芹菜合制而成。成菜色泽棕红、红中透亮、亮中浸油、红绿相间,芹香浓郁、麻辣咸香、肉丝酥爽、入口化渣、口味浓厚、回香绵长。要把牛肉做到这个份上,靠吹胡子瞪眼睛是成不了事的。
牛肉要做到酥香脆嫩、入口化渣,第一关看的是刀功。烹饪业内本来有“顶切牛羊顺切猪、直斩鸡肉斜片鱼”的行话,这是因为不同的动物肌肉,纤维结构和纤维质地不同的缘故。
但是做干煸牛肉丝却不能墨守着行话业语的成规,你必须把牛肉的纹路斜过来切。你要是顺着牛肉的纹路去切,肌纤维太长,那炒出来不是牛肉,是“铜丝”;你要是按行话规矩把牛肉横过来切,肌纤维太短,干煸出来就成了牛肉渣(所以不读书是不行的,读死书也是不行的)。
下一个问题是“牛肉丝”的“丝”到底是豆芽丝、火柴丝、麻线丝、绣针丝、牛毛丝中哪个级别的“丝”呢?俺明说了吧,这是四川人在蒙你,其实最准确的叫法可不是“丝”,而是“条”,斜切出来的那个所谓“牛肉丝”,实际上是筷子头粗细的“牛肉条”。切那么粗,还叫人家“丝”,显然这是给男孩子起了个女孩儿的名字。
有一些“聪明的大师傅”往往会在这会儿给牛肉丝顺手上个浆,也就是放点盐、味精、蛋清、生粉什么的把牛肉抓一抓。但不幸,这回又是“经验主义害死人”,做干煸牛肉丝,恰恰不能给原料上浆。你只要耐着性子把它切好了,再耐着性子规规矩矩地放在码兜(装半成品的不锈钢小盆)里就行了。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牛肉,切出这么个“离经叛道”的模样出来呢?嗨,这还不都是为了下面一步的“干煸”嘛!
所谓干煸实际上就是“炕”,也就是用“少量的油”,在三四成热的油锅中,用文火慢慢地把牛肉丝中的水分逼出去。油要是太多了,那就成了炸,油温高了会把牛肉炸焦,油温低了会把牛肉炸软。你说“要是我油温刚好呢?”对不起,那会把牛肉炸干了的。总之,千万别在这个问题上发“牛脾气”,油要是放多了,就算你是个厨神,也不能把牛肉丝做出酥爽的口感来。
那到底该放多少油才算是所谓的“少量的油”呢?很简单,油比肉丝略少一点就可以了,这点油刚好够把肉丝划散,油再少,牛肉丝就粘锅了。
慢!你把牛肉丝放到油锅里之前,别忘了先在油锅里放上一点定味的盐。
为什么不能把盐直接抓进牛肉里去呢?道理是这样的,当动物肌肉遇上了盐,它是一定要渗水萎缩的,这样牛肉丝的口感就“酥松”不了啦。
行啦,你慢慢煸吧,煸过什么时候算是“干”呢?你可千万别太傻,真的把它煸到一点水都没有的地步,要使牛肉丝保持最后一点点水分,也就是失水达到80%就可以收手了,因为没有一点点水分的牛肉吃起来会太柴,而保留一点最后的水分,是为了使肉质还最后保留一点弹性。
菜谱上写着,接下来该把豆瓣酱煸香,放花椒粉和盐,再把芹菜放进去合个味就可以装盘了。
不幸的是,狡猾的四川大厨在这里又留了一手。他没有说明白最最关键的一个压箱底的小窍门。那就是千万不能用刚才干煸牛肉丝的那口锅接着炒,一定要另外再换一口干净锅,这才能接着做煸豆瓣酱、放花椒盐等最后几步工作。
你又该不耐烦了,搞什么名堂嘛,炒菜就炒菜罢了,神神叨叨地再换它一口锅干什么呢?我偏不换!
结果是——你又错了。
如果你一丝不苟地把牛肉丝煸到了失水80%这一步时,要知道这时候的锅底子上是糊着不少碎渣的,用铲子刮一刮就知道了。这时候你要是放下了豆瓣酱,那豆瓣酱立马就粘底结团,矛盾可就复杂化了。
厨房里炒菜的锅是不可以烧汤的,这叫油锅,油锅是越滑越顺手,越糊越别扭,你那口煸牛肉丝的锅这会儿已经不能再用来炒菜啦。你要硬是蛮干,那一定会出问题的。想想看,用这口邋邋遢遢的糊锅,怎么可能会炒出清清爽爽、酥香脆爽的牛肉丝来呢?
接下去呢,也还有一些“嗦嗦”的小诀窍,比如说起锅之前要淋一点香醋和麻油什么的。不过再说下去,川菜师傅真的要跟俺急了。
总之呢,细节往往决定了成败,小菜一碟的干煸牛肉丝可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