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神经外科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培训方法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fant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小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烟雾病、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重建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等领域.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如何快速掌握这一技术是广大基层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国内许多大型医疗中心举办了多种为期不等的显微外科操作培训班,但血管吻合技术的成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实验室长期培训保持该技术的熟练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评价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手术疗效.方法 2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CTP检查.对患者手术前腩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手术前后及随访的CBF、CBV、MT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前手术侧与对侧比较,
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ospasm,CVS)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损伤,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1].目前,有研究表明[2]其发生与体内磷酸二酯酶表达增高密切相关.本文将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CVS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期刊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简单而且有效,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现总结我院2005-2007年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67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  资料与方法  男38例,女29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6岁。
期刊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等方面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共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620例,发生脑脊液切口漏32例,报告如下。
期刊
我科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对椎管内肿瘤切除后采用半椎板入路加切除骨再植和全椎板切除再植成形法进行椎管重建,通过38例体会,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现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 男,68岁.因头晕不适10d入院.查体:神清语利,颈无抵抗,神经系统检查除右侧肢体肌力5-级外,余未见异常.头部CT及MRI示左侧额颢顶硬膜下积液,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入院后行左侧额颢顶硬膜下积液引流术.术后1h引流出无色透明脑脊液约50ml,9h流液约200ml,呈淡血性,患者意识差,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双侧斑片状出血灶.次日,患者意识加深,呈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
期刊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
所有神经外科手术都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降低手术风险,使手术更安全有效,是神经外科医生始终追求的目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近20多年来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积极开展神经电生理监测工作,可以显著提高神经外科的水平.但是,我们临床上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神经外科的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医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脉相承,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医疗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临床医疗活动的高度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时代赋予临床医学工作者的更高要求.根据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指示,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编写并颁布了<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外科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外科学分册>.指南的发表在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指导神经外科医师的临床医疗行为,普及神经
期刊
目的 研究.y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96例y刀术后满2年的脑CA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闪素.结果 平均随访4.3年,2例死亡,2例再行手术治疗.病灶再出血者6例,33例癫痫者症状消失或改善,23例病灶缩小,大多数临床症状消失和改善,41例出现腩水肿,5例症状加重.结论 y刀治疗CA安全、有效、微侵袭;其疗效与脑CA的部位、病程、体积、照射剂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