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体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而行业间的对接、职业间的关联、岗位间的链接又对专业群的设置提供了基础、提出了要求。本文论述了院校组建专业群的意义、原则、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专业群;原则;方法;路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就业渠道过窄的状况,教育界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思想,开始研究以职业岗位群为参照组建专业群的问题,并基于岗位对应课程的思维提出了 “基础+模块”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专业群建设研究的角度延伸到技术群、岗位群、产业群、以及群内资源共享的层面。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2006]14号),文件要求“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教育部首次在文件中提到“专业群”概念。由此,高职院校加大了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力度,开启了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行动。
1 专业群的概念及其主流观点
专业群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能促进市场有效竞争,降低社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同时能使集群内的企业共享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信息等公共产品,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高等教育研究者受产业集群理论的启发,形成了专业群的思想。到目前为止,教育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专业群的认识形成了以下五种主流观点:
1.1“技术基础”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些技术基础或工程对象相同或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关注的是群内专业对应的技术基础或工程类别,目的是方便学生在专业群内(一般是一个系或分院)跨专业辅修专业、选修课程。
1.2“职业岗位群”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专业集群。它强调面向横向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群。目的是使专业群与职业岗群保持一致性,确保专业设置满足行业内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1.3“产业链”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产业链而组建的专业集合。它强调面向纵向的产业链设置专业群。目的是使人才培养工作紧扣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体现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的特色。
1.4“核心专业”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个核心专业和若干个相关联的跨二级类的专业形成的专业集合。关注的是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目的是发挥核心专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专业合力。
1.5“工作项目”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以工作项目为纽带,通过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组建的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集合。它强调工作项目导向,目的是促进院系间的项目合作和教学交流,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和学院的适应能力。
2 组建专业群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专业群内的各专业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关系,具有共同的实训实习基地和其他教学资源,因此能够围绕着专业群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其中,实训实习基地和师资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主体,它们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紧缺的资源,同时也是容易实现共享的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同时专业教师能够根据个人特长面向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2.2有利于形成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势
由于专业群的专业具有相关相近性,因此,进行专业群建设可以聚集教师资源,使专业教师形成数量、结构以及“双师”优势,可以在专业教学方面进行灵活调用,能够对教师的学历、年龄与专业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发挥人才集中优势,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增强专业的竞争优势。
2.3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专业群的建设一般以核心专业为主体,由于核心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具备丰富的建设经验与成果,具有比较完善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头与辐射,能够促进专业群内的专业共同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专业群的教学建设方面,因为群内各专业的关联性,充分利用核心专业教学建设的成果,以专业群整体为出发点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够优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并能提高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最终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2.4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优势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经济发展与特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专业群建设又对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着影响。因此,专业群的建设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并能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深远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紧密对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选择和建设专业群,推进专业群的建设,这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重要途径。
2.5有利于使学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其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涌现出来的新行业、新工种和新岗位,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调整,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老专业,开始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实时的专业调整机制有利于学校培养适应新技术、新职业发展的人才。项目导向型的专业群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有效的机制,打破专业的限制,使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成为可能,并以技术开发带动技术人才的培养。项目导向型专业群以项目为纽带,实施专业互动机制,促进学生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跨专业的知、情、意、行并举,掌握更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技术与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 组建专业群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其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等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3.1基于技术基础和职业属性的原则
“专业实际上是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更多有职业的属性。”(姜大源,2008)专业群建设需要考虑职业的技术基础,同时需要兼顾职业的属性,将产业链、岗位群、技术基础统一起来,协调好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内部逻辑与外部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专业群成为相关专业的有机统一体。
3.2基于动态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原则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构建与产业、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群紧密相关,而技术岗位的发展方向、规模、结构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群组建要适应市场需求,依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以瞄准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群在组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因素。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它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群的专业构成、专业群的组建模式,甚至专业群本身的存续与否进行动态调整,既要做到相对稳定,又要做到灵活调整。
3.3兼顾办学效益和管理成本的原则
专业群的建设是学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项举措,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间的关联性,使群内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但规模要适当,如果专业群内的专业过少,则难以发挥群体作用;如果群内专业过多,则容易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兼顾效益与成本就是要合理确定专业群规模。专业群应当有一个合理规模。一个学校应该建设多少个专业群,一个专业群应该有多少个专业,学生数量多少合适,要在充分考虑关联性的基础上,力求专业结构的合理,专业内涵的丰富,专业发展的纵横度,以专业群的建设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 专业群组建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行业、岗位需求开展职业群、技术群、岗位群开展调研。二要注重群内资源的共享,和群间资源的共享,提高群间关联度,调配师资队伍、优质课程、实训基地等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三要进行综合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和多变的,教育对象是个性化、具有差异性的,因此,需要在专业群建设中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具有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科学性的教学制度、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教学实践环节。四要进行体制创新。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是以专业或系部作为主体,基于专业群建设,应该以专业群作为管理主体,建立专业间的内在联系与沟通,如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度、重点建设专业的选择制度、建立专业群教研与教学实施的相应组织等等。
构建专业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完成:
4.1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
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即是把专业的相近性作为划分专业群的依据,这里的共同基础包括具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共同的技术基础、共同的工程对象等等。通过依托共同的基础,使专业群建设发挥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共享、专业灵活调整的作用。比如管理专业群的构建,虽然管理类专业多数都是面向企业管理岗位的,但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规模等等因素千差万别,导致管理类岗位差别很大,对应的管理类专业门类众多。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针对社会一一细分的管理岗位开始所有的管理类专业,就可依据共同的管理原理和基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拥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开设部分管理专业,并进行组合,构成管理专业群。
4.2依托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
依托核心专业拥有的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成果等优势资源,以核心专业为龙头构建专业群。依托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强调该专业拥有某些方面的优势资源,发挥其辐射与带动作用,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教师队伍,开设相关专业,建设高层次的教学团队,建设精品的教学资源,把专业打造为全国、省级类的示范专业,通过专业的影响力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并能促进教师队伍的更高层次进步和发展。
4.3依托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
根据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 (群) 进行专业设置,根据行业内企业岗位 (群) 的实际需要组建尽可能覆盖整个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岗位对接性的要求,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比如财会岗位具体包括出纳、会计、成本核算、报税、审计、财务管理等诸多岗位,会计岗位在大型企业又具体细化为往来会计、总账会计等等岗位。尽管财会工作岗位种类很多,但是会计是这些岗位共同的技术基础,这样就能够以会计专业技术为核心,面向企业会计、企业税务、企业信用评估、企业理财等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
4.4依托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依托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是指根据对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构建与产业链人才需求一致的专业群,形成链条式专业群。通过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学校将处于产业链一环的某一优势专业作为契机,面向产业链这一环的上游和下游建设专业,促进专业群的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旅游产业属于链条式的,链条的上下端含有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运输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一系列的行业,对应一系列的岗位。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原有旅游专业的建设成果,对应于旅游产业链涉及的行业和岗位,组建旅游专业群,构建完整的实训实习体系,形成形成明显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5依托工作项目构建专业群
依托企业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对专业技术的需求组建专业群。学校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无界化”理念,依托工作项目构建的专业群,其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工作项目而有不同的形式,龙头专业也随着工作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组成专业群不一定对院系进行重新划分,或因为组群而改变组织架构与专业的行政归属;根据工作项目的不同,同一专业也可以分属不同专业群;一个工作项目结束后,相应的专业群自动解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期.
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体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而行业间的对接、职业间的关联、岗位间的链接又对专业群的设置提供了基础、提出了要求。本文论述了院校组建专业群的意义、原则、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专业群;原则;方法;路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就业渠道过窄的状况,教育界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思想,开始研究以职业岗位群为参照组建专业群的问题,并基于岗位对应课程的思维提出了 “基础+模块”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专业群建设研究的角度延伸到技术群、岗位群、产业群、以及群内资源共享的层面。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2006]14号),文件要求“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教育部首次在文件中提到“专业群”概念。由此,高职院校加大了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力度,开启了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行动。
1 专业群的概念及其主流观点
专业群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能促进市场有效竞争,降低社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同时能使集群内的企业共享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信息等公共产品,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高等教育研究者受产业集群理论的启发,形成了专业群的思想。到目前为止,教育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专业群的认识形成了以下五种主流观点:
1.1“技术基础”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些技术基础或工程对象相同或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关注的是群内专业对应的技术基础或工程类别,目的是方便学生在专业群内(一般是一个系或分院)跨专业辅修专业、选修课程。
1.2“职业岗位群”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专业集群。它强调面向横向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群。目的是使专业群与职业岗群保持一致性,确保专业设置满足行业内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1.3“产业链”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产业链而组建的专业集合。它强调面向纵向的产业链设置专业群。目的是使人才培养工作紧扣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体现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的特色。
1.4“核心专业”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个核心专业和若干个相关联的跨二级类的专业形成的专业集合。关注的是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目的是发挥核心专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专业合力。
1.5“工作项目”观
该观点认为专业群是以工作项目为纽带,通过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组建的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集合。它强调工作项目导向,目的是促进院系间的项目合作和教学交流,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和学院的适应能力。
2 组建专业群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专业群内的各专业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关系,具有共同的实训实习基地和其他教学资源,因此能够围绕着专业群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其中,实训实习基地和师资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主体,它们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紧缺的资源,同时也是容易实现共享的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同时专业教师能够根据个人特长面向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2.2有利于形成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势
由于专业群的专业具有相关相近性,因此,进行专业群建设可以聚集教师资源,使专业教师形成数量、结构以及“双师”优势,可以在专业教学方面进行灵活调用,能够对教师的学历、年龄与专业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发挥人才集中优势,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增强专业的竞争优势。
2.3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专业群的建设一般以核心专业为主体,由于核心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具备丰富的建设经验与成果,具有比较完善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头与辐射,能够促进专业群内的专业共同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专业群的教学建设方面,因为群内各专业的关联性,充分利用核心专业教学建设的成果,以专业群整体为出发点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够优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并能提高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最终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2.4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优势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经济发展与特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专业群建设又对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着影响。因此,专业群的建设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并能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深远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紧密对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选择和建设专业群,推进专业群的建设,这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重要途径。
2.5有利于使学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其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涌现出来的新行业、新工种和新岗位,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调整,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老专业,开始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实时的专业调整机制有利于学校培养适应新技术、新职业发展的人才。项目导向型的专业群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有效的机制,打破专业的限制,使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成为可能,并以技术开发带动技术人才的培养。项目导向型专业群以项目为纽带,实施专业互动机制,促进学生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跨专业的知、情、意、行并举,掌握更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技术与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 组建专业群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其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等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3.1基于技术基础和职业属性的原则
“专业实际上是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更多有职业的属性。”(姜大源,2008)专业群建设需要考虑职业的技术基础,同时需要兼顾职业的属性,将产业链、岗位群、技术基础统一起来,协调好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内部逻辑与外部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专业群成为相关专业的有机统一体。
3.2基于动态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原则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构建与产业、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群紧密相关,而技术岗位的发展方向、规模、结构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群组建要适应市场需求,依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以瞄准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群在组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因素。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它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群的专业构成、专业群的组建模式,甚至专业群本身的存续与否进行动态调整,既要做到相对稳定,又要做到灵活调整。
3.3兼顾办学效益和管理成本的原则
专业群的建设是学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项举措,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间的关联性,使群内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但规模要适当,如果专业群内的专业过少,则难以发挥群体作用;如果群内专业过多,则容易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兼顾效益与成本就是要合理确定专业群规模。专业群应当有一个合理规模。一个学校应该建设多少个专业群,一个专业群应该有多少个专业,学生数量多少合适,要在充分考虑关联性的基础上,力求专业结构的合理,专业内涵的丰富,专业发展的纵横度,以专业群的建设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 专业群组建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行业、岗位需求开展职业群、技术群、岗位群开展调研。二要注重群内资源的共享,和群间资源的共享,提高群间关联度,调配师资队伍、优质课程、实训基地等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三要进行综合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和多变的,教育对象是个性化、具有差异性的,因此,需要在专业群建设中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具有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科学性的教学制度、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教学实践环节。四要进行体制创新。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是以专业或系部作为主体,基于专业群建设,应该以专业群作为管理主体,建立专业间的内在联系与沟通,如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度、重点建设专业的选择制度、建立专业群教研与教学实施的相应组织等等。
构建专业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完成:
4.1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
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即是把专业的相近性作为划分专业群的依据,这里的共同基础包括具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共同的技术基础、共同的工程对象等等。通过依托共同的基础,使专业群建设发挥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共享、专业灵活调整的作用。比如管理专业群的构建,虽然管理类专业多数都是面向企业管理岗位的,但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规模等等因素千差万别,导致管理类岗位差别很大,对应的管理类专业门类众多。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针对社会一一细分的管理岗位开始所有的管理类专业,就可依据共同的管理原理和基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拥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开设部分管理专业,并进行组合,构成管理专业群。
4.2依托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
依托核心专业拥有的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成果等优势资源,以核心专业为龙头构建专业群。依托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强调该专业拥有某些方面的优势资源,发挥其辐射与带动作用,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教师队伍,开设相关专业,建设高层次的教学团队,建设精品的教学资源,把专业打造为全国、省级类的示范专业,通过专业的影响力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并能促进教师队伍的更高层次进步和发展。
4.3依托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
根据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 (群) 进行专业设置,根据行业内企业岗位 (群) 的实际需要组建尽可能覆盖整个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岗位对接性的要求,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比如财会岗位具体包括出纳、会计、成本核算、报税、审计、财务管理等诸多岗位,会计岗位在大型企业又具体细化为往来会计、总账会计等等岗位。尽管财会工作岗位种类很多,但是会计是这些岗位共同的技术基础,这样就能够以会计专业技术为核心,面向企业会计、企业税务、企业信用评估、企业理财等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
4.4依托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依托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是指根据对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构建与产业链人才需求一致的专业群,形成链条式专业群。通过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学校将处于产业链一环的某一优势专业作为契机,面向产业链这一环的上游和下游建设专业,促进专业群的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旅游产业属于链条式的,链条的上下端含有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运输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一系列的行业,对应一系列的岗位。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原有旅游专业的建设成果,对应于旅游产业链涉及的行业和岗位,组建旅游专业群,构建完整的实训实习体系,形成形成明显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5依托工作项目构建专业群
依托企业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对专业技术的需求组建专业群。学校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无界化”理念,依托工作项目构建的专业群,其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工作项目而有不同的形式,龙头专业也随着工作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组成专业群不一定对院系进行重新划分,或因为组群而改变组织架构与专业的行政归属;根据工作项目的不同,同一专业也可以分属不同专业群;一个工作项目结束后,相应的专业群自动解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