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象”的自省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WF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困惑自有其因困惑而成活的幻想。但最重要的是在此你与幻想为敌——你不相信!你的实体在竖立着,并不因为精神上的东倒西歪而迷失了那种竖立感。”1
  早在希腊时期,人们为识得生来之样貌就以铜镜自观。东方以镜观象的史实也早在秦汉之际早早显露端倪。镜的反射功能,使人第一次能够看清除了灵魂之外的自身表征。因此,最初镜子也被当做是巫术或是宗教上的器物,被赋予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暗示。如今人们面对镜面时可能再也不见那已被年岁磨耗殆尽的如同新生儿看到镜中自己时那样的惊奇情形。但当贡布里希博士(E.H.Gombrich)用浴室中的镜子会把人物的外形缩小到真实大小的二分之一的例子表述“令人捉摸不定难以言传的变形魔术”的错觉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时,我们这才茅塞顿开,才发现“镜像”早已进入艺术家的视野,成了驾轻就熟的手段之一。2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95~1441)早在1434年就在画面正中的镜面中构建了平面世间里所不能被看到的背面场景。镜面的反射通过艺术之躯,将“形”与“象”在不同的空间隔开,成了表现与再现、真实与幻觉、常态与异形的承载物。艺术家用镜像的途径丰富了解释精神领域问题的方式。(图1)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形”与“象”在文化人看来已不再那么的界限分明。然而当通常意识下的“形”在镜的曲面作用下发生变化时,常规概念的“象”就不再等同于“形”了。视觉将被工业的调侃搅入一场从失真到再辨别的游戏中去。而新消费时代里自我意识的重新构建也在这亦幻亦真的镜像中得以反思。20世纪末期,上海“大世界”里的“哈哈镜”造就出的各式胖、瘦、高、矮的怪异趣象,就是当时娱乐新风下的一种视觉供给。
  一方面娱乐性和消费主义为大众化和商品化的艺术作品构建了舒适滋生的暖棚。另一方面镜面材质雕塑通过发达的金属锻造和浇铸技术,将一些富有艺术家精神力的象征形象或符号实体化、镜面化,弱化了金属本身的工业粗拙感的同时增强了作品对周围事物的融合度。这种融合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中。
  杰夫·昆斯(Jeff Koons)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波普艺术家,他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上极大地表露出他对“接纳”、“融合”的态度。波普艺术的接纳就像镜面对观者的“接纳”一样,以另一种异形的形式反射进我们的精神根源。
  昆斯初次选择不锈钢镜面作为雕塑的表现手段是为了表现“豪华”——《豪华系列》。他说道:“我用不锈钢进行创作,然后进行了抛光,以此来达到豪华的效果。但是这件作品就是直接从现成品上来的,这件火车的材质是塑料和陶瓷,它是抛光的,因此,随着作品的移动,其上的抛光也在随着移动。”3雕塑表面反射的环境色被雕塑复杂的机械造型化解成无数条和点,“象”被这些纠结繁杂的“形”幻化成艺术家意图下豪华的视觉回应。当昆斯在“名人”系列中通过充气狗和郁金香的充气形式,让表面回归到一种绝对的宁静形态时,作品的“形”似乎是被环境中的“象”包裹住了,又以各种艳丽的基调无选择、无条件地回应对其炫目撩人效果大加赞赏的观者。同时观者在观赏雕塑时又能看到看着它的自己的“象”已经成了雕塑的一部分。有趣的是雕塑镜面毫不避讳的接纳每一个观者的瞬间,又把这一切展现给观它者。“我一直对各种充气的东西感兴趣,比如篮球和水肺,它们都是充气的,因为它们一经过充气就会饱满起来,象征着生命,而它们一泄气,就会象征着死亡。”4面对这样的自述,我们感受到的是精气的饱满和力量的膨胀。不得不佩服昆斯所追求的充气饱胀感同作品表面光泽带给观者的接纳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图2、3、4)
  昆斯对雕塑的高度抛光、选择近乎媚俗的艳色和具有童趣意味的题材,是对大众文化中娱乐和流行的艺术表述。然而同样是运用不锈钢抛光技术作为雕塑处理手法之一的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他的作品中却找不到这样的波普意味。更多的是通过空间形变产生的折射效应,催生一连串哲学层面的思考。
  安尼施·卡普尔是印度的英籍著名当代艺术家,在他若干系列的雕塑中,最怡人悦目的当属不锈钢镜面作品。他的作品呈现单纯的素色,但形体的扭曲却充满智慧。“他从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布鲁斯·诺曼等人那里借鉴了许多观念,尤其是极简主义注重作品和展览空间的关系、对材料本身的开发的观念对他影响很大,但是他不像最经典的极简主义爱使用直线、立方体或三角形等“稳定”“锐利”的形态,作品常常出现曲线、不规则的形体,并使用鲜艳的色彩和镜面材料,给人以一种空灵、变化和无形的视觉冲击。”5镜面的反射在他的手中成为了一把洞悉时空的密钥,“象”在“形”的事先布置下显得言听计从。无论从什么角度观看,反射作用总会引起艺术家欲带给观者对时空问题的启发和思考。《C-Curve》《Her Blood》都利用了这一反向折射的原理,把镜像中的世界完全颠倒翻转。(图5)当你向左走时,“象”的移动却是向右的;当你仰望天空时,镜中的“象”却在俯视大地。不由自省那些因我们的行为所导致的相反结果似乎和这“反象”效应异常相似。我们牺牲闲庭信步带来的细细品味,而用省力工具享受生物能源带来的速率和快感时,环境损害和资源枯竭也会让享乐付出应有的代价。它们被自然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反射”回来。面对这样的作品,镜中的“反象”触动的是我们的灵魂。
  卡普尔用“非物体”来描述自己的雕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拥有一种超常的状态。可以看出,这个非物体的功能是卡普尔对另外一个层次的空间和观念进行延伸的途径。他的这种无法定义的超自然的特征令观者在迷惑中反思。空间、时间、行为、心性,这些已经在不锈钢镜面的反射下重构了。我们在另一位捷克艺术家大卫·切尼(David Cerny)在美国卡罗特的不锈钢活动雕塑《Metalmorphosis》(金属变形)中也能找到共鸣。6(图6)
  如果说杰夫·昆斯的镜面反射纯属媚俗和波普,而安尼施·卡普尔反射的又是时空伦理的哲学范畴,那么中国艺术家展望的《假山石》《都市山水》和《神药》等作品就无疑是以同样的镜像,反射着中国文化变革中的某种状态。(图7)   展望用不锈钢镜面传达他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态度。艺术家本人是这样说的:“假山,作为一种庭院陈设,其本来意义是通过这些小块天然石组合来满足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假想要求。然而这一传统的理想观正因为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我选用了这种人造的不锈钢材料,利用其晶亮浮华的假山外貌特征,对天然的假山石进行复制和改造。”人造“假山石”表面扭曲无常的掠影映射着传统和当代文化调和后所产生的震荡感,又折射出人对于文化融合的精神波动。巫鸿在对展望的“跟随”研究后认为,“不锈钢石块的抛光表面反射出变化无常的映像,像魔镜一样把周围的形象扭曲。这些人造石并不确认任何存在的东西,而是被赋予了产生新景像的能力。”7在《神药》这里,镜面映射出的“象”不再是无形的支离破碎,而是扭曲拉伸的异形。异变的正是城市人顶着快节奏和压力过活的精神遭遇的“象”的写照。对“药”的需求也就显的弥足珍贵。
  工业的“药丸”把不锈钢镜面工艺提升到又一高度。任何内涵和观念,都必须借助艺术形式和加工工艺得以实现。不锈钢的镜面效果的“极致”工艺,决定了这些观念传达的通畅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所谓的“极致”,在这些一流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已然亲见,赞叹不已。技术作为艺术作品最佳呈现面貌的保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镜面不锈钢雕塑来讲,精密铸造技术所达成的效果,粗陋的锻造永远无法企及。
  然而同样睿智的国人艺术家,在观念和作品构思都不逊于西方艺术家的前提下,加工手段和工艺技术问题有时却会成为狭窄的瓶颈。一度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和技术,作品最终的效果必定不会差强人意。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早已被经济的肆意发展远远地甩在了后边,物质和精神的脱节彻底暴露出它的不安,不可避免浅尝辄止的危险。
  尹吉男先生说:“这个‘现代梦’搅的我们心神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造方式去构建鲜活的精神世界”。8这恰巧也是笔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感受: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使得艺术作品的意味略有不同,然而这无碍于镜中之象以打破边界的语言给予我们这个“梦时代”一种恰当的自观方式。无论是形变之象、凌乱之象、幻觉之象或臆造之象,与其说是艺术家用镜面之“形”塑造了它们,不如说是我们面对“梦时代”所折射出的真实精神写照。而镜面不锈钢雕塑只是扮演了艺术家赋予它们见证者的角色。面对它们,我们不必遐思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辉煌时刻,因为像展望这样一批艺术家早已用作品的面貌初步实现了这一愿景。所谓的“精神上的东倒西歪”正被这些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所摒弃,不锈钢镜面雕塑或许已经通过它光泽多变的“形”逐步让受众实现某种不倒的精神之“象”。
  参考文献
  1 尹吉男.独自叩门[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2 贡布里希.范景中等译.艺术与错觉[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设,2012
  3 扶日整理.197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杰夫·昆斯讲座[J].雕塑,2012(02)
  4 唐泽慧.安尼施·卡普尔:在虚空与实在、光明与黑暗之间[J].中国美术馆,2007(11)
  5 巫鸿.展望的艺术试验[J].艺术生活,2001(02)
  注释
  1 尹吉男《独自叩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9页
  2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艺术与错觉》,广西:广西美术出版设,2012年版,第5页
  3 扶日整理《1978 年以来的艺术创作——杰夫·昆斯讲座》,《雕塑》2012年02期,第33页
  4 同上,第34页
  5 唐泽慧 《安尼施·卡普尔:在虚空与实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中国美术馆》, 2007年11期。
  6 Metamorphosis英文意为:变形(尤指从蛹变为昆虫),而作品名《Metalmorphosis》加入了metal(金属)的概念,故作此译。
  7 巫鸿《展望的艺术试验》,《艺术生活》,2001年02期,第35页
  8 尹吉男《独自叩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92页
其他文献
1 邵旋 《春天在哪里》 综合材料 导师:项金国[参展作品]
在中国雕塑界,朱尚熹在雕塑的形体与空间研究方面,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双向深入,齐头并进,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近年,他出版了《纵深的形——朱尚熹教学雕塑随谈》这本书,总结了他这些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实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形体与空间的理论,使人们对他关于雕塑的理论主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括起来,朱尚熹关于雕塑看法有如下要点和特点:  一、雕塑最根本的问题是语言问题,语言是
首先,谈谈肖像神形的妙得问题。  关于肖像神形的问题,在民间的相命术和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多有表述,且有许多规律。例如以文字“甲、申、田、国、由、目”等来概括类比人物面形等。我们看人物的面相,风调雨顺、沧海桑田的岁月流变会在其面部有所反映。骨骼、肌肉、皮肤、五官……这些综合因素能折射出内心,牵动起灵魂。在此方面,中国文学对肖像的描写成就杰出,绘画略逊,所憾者乃在于雕塑中的肖像艺术所存无几。敦煌有唐代洪
日前北京城雕办组织雕塑展品参加了第19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旨在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拓展公共环境艺术,引领雕塑行业向规划设计行业拓展。  本次展览主题是“交流、融合、超越—北京国际雕塑公园10年回顾展暨方案邀请展”,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十年前北京国际雕塑创作营的历程,同时邀请了50多件艺术作品参加展览,展览策展推出新人、新作和新的工艺技术,张大生先生参展的三维立体打印雕塑引起业内观众的好奇。展览历时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理查德-塞拉的作品中使用极简主义的形式、材料、颜色、比例和空间,以及雕塑与建筑物或特定场所的关系。概述理查德-塞拉的作品和他的创作理念,并列举了一些批评家如何评论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探索对塞拉雕塑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和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理查德-塞拉雕塑的比较研究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极简主义:理查德·塞拉雕塑    
内容摘要:黄杨木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已形成了自身的表现方式,传承到今天若要使这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则需要在表现形式、手法、内容上有破有立。传统工艺美术不应徘徊在技艺的层面,而应当追求艺境,要在充分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与当代意识有机融通,产生出一个新的局面,这就要求工艺美术应当从以工为巧的层面走出,成为以艺人工的当代艺术。  关键词:黄杨木:以线塑形;以艺入工    在
编者按:软文化的话语权  关于“文化话语权的探讨”从来都没有真正平息过,尤其在中国国力日渐昌盛但社会价值观仍然混乱的时期。文化一旦和权力扯上关系,其问题就不单纯在于学术,而是关乎政治和权术。时下所谓的地域化或国际化、非主流或主流,究竟有多少是非策略的,而真正建构在一种独立价值观之上呢?本期特邀请数位文化学者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或许,只有从内心真正强大和自信起来,关于话语权的探讨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越民族就越国际”,从语言逻辑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且是充满了民族自信的表达。但深究一下,我们却会发现:如此说话,骨子里并没有语言表达上的那份“果敢”与“自信”。因为一个自信的民族不会刻意强调自我文化特征,并以此获得所谓的国际化身份,这种姿态不是开放性融入世界的立场,而是对立性割裂世界的立场。也可以这么理解,一味强调自我属性,最终诉求就是自我保存。而为了自我保存对自我属性的强调,则恰恰说明了说话者处于
1968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从小受雕塑艺术熏陶,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至今在《莆田光临雕塑创作室》师承父闵国霖(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从事雕塑设计、创作,擅长人物雕像,造型奇崛,形神兼备,具有中国传统写意画舍形求意、舍表求神的意韵。《苏武牧羊》《五福祝寿》《妈祖出巡》《屈原》《达摩》《寿星》《和为贵》等20多件木雕精品获国家级金银奖,多为海内外收藏界和中国木雕艺术馆收藏。现为莆田市工艺美
1 李春辉 《残念》 玻璃钢 导师:孙胜银、苏立群 [参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