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178-01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础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它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致力于智力发展在内的学生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学生 探究 能力 数学 命脉
工作几年来,通过鲜活的教学实践使我的内心有一个最深刻的感触,那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课堂的重中之重,我觉得它是课堂无限伸展后的最终目标,所以我把它比喻成课堂的命脉。偶然间看过这样一段话,写道:“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让人非常信服。对孩子任何能力的培养最好都从小就开始,日积月累的结果肯定就是创新了。然而低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生们以具象思维为主,还没有运用逻辑推理去学习的能力。那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一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去探讨,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好的。例如在学习“几”和“第几”时,有的学生分不清楚,可以请10位学生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点。可以让左边第3个同学跳一跳,让右起的3个同学蹲下,请你到前面找出左起第7个同学并和他握一下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宽松融洽的气氛,较好地掌握了“几”和“第几”。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更需要兴趣经常去滋润,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学生只有对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有学习的愿望,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注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首先要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这一节内容中的时和分关系时,我提前让两个表演力较强的学生准备好“时针”和“分针”的角色,并让他们把台词记下来,在课堂上表演给学生看,学生们通过观看表演,兴趣高涨,一个个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说出时和分的关系,探究出1小时=60分的结果。
其次要利用直观教学的魅力。低年级的孩子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
最后要抓住生活中的数学魅力。学生虽然很小,但他们也每天处于实际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有用的东西拿进课堂中来,从而给孩子们提供了生动的探究材料,使他们知道可以去生活中去寻找研究的材料和途径。
三、建立合理的探究小机构
学生探究离不开合作的力量,所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就显得很重要。组内成员的确定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根据,让每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小组内的分工明确,真正达到不追求形式,只追求实质的合作学习效果,这样才真正能提高每一个孩子的探究能力,才会出现较多较好的探究结果。
四、提供学生大胆去说的平台
“说”的好不好能够从一侧面反映出学生们的探究能力高不高、探究结果好不好。所以教师要给孩子们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大胆地去说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研究成果,也可大胆地去相互评价,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们对探究结果的判断过程也是探究能力的一个升华过程。清楚地记得,在学习5的组成的时候,学生们研究出来5可以分成0和5,这一个探究的结果上起了孩子们的相互争议,有的学生说5+0=5,所以5可以分成5和0;有的学生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是把5分成两个部分,而0表示什么也没有,那不等于没有去分吗。最后,同学们肯定了后一种说法。由此可见,让学生们大胆去说的这个平台的重要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关注问题的提出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应尽可能诱发思考,把学生带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境界,引起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在还没有发明文字前是怎样记数的吗?”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在跟同桌嘀咕着。接着再问:“如果你也生活在古代,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数?”这样进一步激活了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欲望,就会主动去探索,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探究能力确实是数学课堂的命脉!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础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它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致力于智力发展在内的学生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学生 探究 能力 数学 命脉
工作几年来,通过鲜活的教学实践使我的内心有一个最深刻的感触,那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课堂的重中之重,我觉得它是课堂无限伸展后的最终目标,所以我把它比喻成课堂的命脉。偶然间看过这样一段话,写道:“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让人非常信服。对孩子任何能力的培养最好都从小就开始,日积月累的结果肯定就是创新了。然而低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生们以具象思维为主,还没有运用逻辑推理去学习的能力。那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一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去探讨,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好的。例如在学习“几”和“第几”时,有的学生分不清楚,可以请10位学生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点。可以让左边第3个同学跳一跳,让右起的3个同学蹲下,请你到前面找出左起第7个同学并和他握一下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宽松融洽的气氛,较好地掌握了“几”和“第几”。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更需要兴趣经常去滋润,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学生只有对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有学习的愿望,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注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首先要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这一节内容中的时和分关系时,我提前让两个表演力较强的学生准备好“时针”和“分针”的角色,并让他们把台词记下来,在课堂上表演给学生看,学生们通过观看表演,兴趣高涨,一个个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说出时和分的关系,探究出1小时=60分的结果。
其次要利用直观教学的魅力。低年级的孩子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
最后要抓住生活中的数学魅力。学生虽然很小,但他们也每天处于实际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有用的东西拿进课堂中来,从而给孩子们提供了生动的探究材料,使他们知道可以去生活中去寻找研究的材料和途径。
三、建立合理的探究小机构
学生探究离不开合作的力量,所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就显得很重要。组内成员的确定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根据,让每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小组内的分工明确,真正达到不追求形式,只追求实质的合作学习效果,这样才真正能提高每一个孩子的探究能力,才会出现较多较好的探究结果。
四、提供学生大胆去说的平台
“说”的好不好能够从一侧面反映出学生们的探究能力高不高、探究结果好不好。所以教师要给孩子们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大胆地去说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研究成果,也可大胆地去相互评价,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们对探究结果的判断过程也是探究能力的一个升华过程。清楚地记得,在学习5的组成的时候,学生们研究出来5可以分成0和5,这一个探究的结果上起了孩子们的相互争议,有的学生说5+0=5,所以5可以分成5和0;有的学生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是把5分成两个部分,而0表示什么也没有,那不等于没有去分吗。最后,同学们肯定了后一种说法。由此可见,让学生们大胆去说的这个平台的重要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关注问题的提出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应尽可能诱发思考,把学生带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境界,引起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在还没有发明文字前是怎样记数的吗?”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在跟同桌嘀咕着。接着再问:“如果你也生活在古代,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数?”这样进一步激活了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欲望,就会主动去探索,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探究能力确实是数学课堂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