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膠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常被用來裝其他物品。因其廉價、重量極輕、容量大、便於收納的優點被廣泛使用,但又因為塑料袋降解週期極長等因素,被稱為極其不環保的“白色污染”,澳門的塑膠袋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大到各個超級市場、手信店、化妝品店、藥房,小到菜場、攤販、便利店……訪澳遊客都是大包小包,各式各樣的袋子,也不難在結賬處聽到客人要求再多拿一個袋子的要求,不少商家悉數滿足。但由於廢棄塑料在焚燒或再加工時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氣體,同時還污染環境,所以可以說廢棄塑料的處理至今仍是環保工作中令人頭疼的一大難題。澳門的固體廢物逐年遞增,堆填區接近爆棚,如此嚴峻的形式下,“限塑令”呼之欲出,那麼,“限塑令”真的可以達到顯著效果嗎?香港實施塑膠袋收費多年,如今衍生不少問題,例如膠袋收費後,市民的確少用了膠袋,但有調查顯示,環保購物袋、紙袋、垃圾袋等棄置量卻不斷上升。塑料袋業廠商會也曾指出,在膠袋稅實施後,垃圾袋的生產量飆升六成三,不織布袋更激增九成六。有人認為,這可能會抵銷膠袋稅的成效,變相加重了堆填區的負擔。對於還未實施“限塑令”的澳門,又有何警示?
長期致力於推廣環保的“綠色未來”副會長袁嘉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先分析為何澳門一直在限塑方面較為落後。他說:“限塑的推行一直處於勢在必行的狀態,但由於政府方面一直拖延至今停止不前。澳門環保局成立於2010年,短短幾年時間,有很多前期工作需要去做,近年來反復提出要諮詢和推行,無奈一季度拖一季度,也就造成澳門與其他地區相比,諸事落後一步的局面。‘綠色未來’曾經做過相關的調查訪問,得悉普遍的居民表示並不抗拒徵費限塑的做法。”
至於徵費之後的限塑成效,袁嘉浩覺得對於整體塑膠用量來說,數字的下降其實是很輕微的,參考香港或者其他地區的數據,均表明塑膠袋佔整個地區用膠量的比例並不大。而且會出現市民少用普通的塑膠袋,但環保袋、垃圾袋的使用量卻上升,因此對於地區的限塑並沒有大的影響。“但是限塑讓市民的環保意識有所提高是真的,市民從以前使用免費膠袋發展到現在的自備環保袋,漸漸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袁嘉浩肯定的回答道。
馬黑祐居民聯誼會副會長鄭麗霞認為,塑膠袋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副產品,難以降解,全球已鎖定塑膠袋為環境污染物,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濫用”情況,例如某些物品已預先包裝,再派發膠袋來裝載物品的現象。至於說為何澳門至今才開始籌備限塑,原因很多,但總歸是一個好的開頭,是一個全民可以共同參與的環保行動。未來對膠袋徵收費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濫用”,當然,也會對不攜帶環保袋的市民造成不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實施膠袋收費之後,在減少膠袋用量的同時,有可能令某些商戶改為派發或自帶紙袋,從而令紙袋使用量增多,間接鼓勵砍伐森林,造成另一種環境破壞。
從事多年塑膠袋生產的廠商盛隆貿易的代表陳嘉盛,從生產商的立場分析了這個條例。在他看來,塑膠袋的使用對於澳門這樣一個旅遊城市,是可以接受的。基於地小、人口基數小的各方原因,澳門的整體用膠量是少於其他地區的,不排除會有“濫用”的情況,但是也很難去鑒定“濫用”的情況是否嚴重。遊客和市民在平時的購物過程中,無論是超級市場還是手信店,均由員工把商品放入塑膠袋中,這樣相對來說浪費的程度未必很大,均屬需求供應。而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將塑料袋放在一起,由顧客自取,此種情況下反而會比較浪費,對澳門如今的膠袋使用水平,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塑膠袋徵費,業界的廠商普遍表示贊同的,據其他地區的環保部門數據顯示,膠袋的使用量會有明顯的下降,但如何達到真正的環保效果,值得思量。業界普遍認為,現下的塑膠袋收費的行政手段並不完善,倘若出臺一些配套措施,去控制膠袋收費之後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其實塑膠袋由於其防水、便攜的特點,能為眾人帶來很大的便利,而這種便利是紙袋、環保袋所不能提供的,另外塑膠袋非常的輕薄,而紙袋或者環保袋難以達到這種水平,成本又高,而且基本市面也很難看到小型的紙袋或者環保袋,如何透過其他的產品來取代塑膠袋的地位,也是需要大家去探討的。
綠色環境保護協會倫永焱教授指出,其實這兩年來澳門的部分商家已經在自覺的減少塑膠袋的供給,對於想多拿一個袋子的市民來說,就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是商家自己制定的三元到十元不等,但這個方法並不獲政府的重點推行,僅僅用於提醒市民,政府也未出臺其他方案來解決塑膠袋的問題。倫教授分析,推廣環保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誘因,沒有誘因就沒有動力,澳門現下其實缺乏限塑的誘因,市民沒有動力去參與這個活動中,社會各界在要求環保達標的時候,如果能讓眾人在環保的過程中得益的話,會令到他們更踴躍地參與環保活動,所以塑膠袋徵費並不足夠,還應該給社會各界一些誘因,讓大家達成逐漸少用塑膠袋的共識,才能事半功倍。
由此看來,塑膠購物袋雖然微不足道,但有關塑膠購物袋的公共政策卻非小政策。一個地區想要告別“白色污染”,不僅要有“經濟手段”的抑制,更需“法律手段”的干預,由政府部門主導這一場“限塑活動”,定會給澳門減輕不少環境污染的壓力,值得大力宣傳和推廣。
長期致力於推廣環保的“綠色未來”副會長袁嘉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先分析為何澳門一直在限塑方面較為落後。他說:“限塑的推行一直處於勢在必行的狀態,但由於政府方面一直拖延至今停止不前。澳門環保局成立於2010年,短短幾年時間,有很多前期工作需要去做,近年來反復提出要諮詢和推行,無奈一季度拖一季度,也就造成澳門與其他地區相比,諸事落後一步的局面。‘綠色未來’曾經做過相關的調查訪問,得悉普遍的居民表示並不抗拒徵費限塑的做法。”
至於徵費之後的限塑成效,袁嘉浩覺得對於整體塑膠用量來說,數字的下降其實是很輕微的,參考香港或者其他地區的數據,均表明塑膠袋佔整個地區用膠量的比例並不大。而且會出現市民少用普通的塑膠袋,但環保袋、垃圾袋的使用量卻上升,因此對於地區的限塑並沒有大的影響。“但是限塑讓市民的環保意識有所提高是真的,市民從以前使用免費膠袋發展到現在的自備環保袋,漸漸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袁嘉浩肯定的回答道。
馬黑祐居民聯誼會副會長鄭麗霞認為,塑膠袋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副產品,難以降解,全球已鎖定塑膠袋為環境污染物,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濫用”情況,例如某些物品已預先包裝,再派發膠袋來裝載物品的現象。至於說為何澳門至今才開始籌備限塑,原因很多,但總歸是一個好的開頭,是一個全民可以共同參與的環保行動。未來對膠袋徵收費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濫用”,當然,也會對不攜帶環保袋的市民造成不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實施膠袋收費之後,在減少膠袋用量的同時,有可能令某些商戶改為派發或自帶紙袋,從而令紙袋使用量增多,間接鼓勵砍伐森林,造成另一種環境破壞。
從事多年塑膠袋生產的廠商盛隆貿易的代表陳嘉盛,從生產商的立場分析了這個條例。在他看來,塑膠袋的使用對於澳門這樣一個旅遊城市,是可以接受的。基於地小、人口基數小的各方原因,澳門的整體用膠量是少於其他地區的,不排除會有“濫用”的情況,但是也很難去鑒定“濫用”的情況是否嚴重。遊客和市民在平時的購物過程中,無論是超級市場還是手信店,均由員工把商品放入塑膠袋中,這樣相對來說浪費的程度未必很大,均屬需求供應。而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將塑料袋放在一起,由顧客自取,此種情況下反而會比較浪費,對澳門如今的膠袋使用水平,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塑膠袋徵費,業界的廠商普遍表示贊同的,據其他地區的環保部門數據顯示,膠袋的使用量會有明顯的下降,但如何達到真正的環保效果,值得思量。業界普遍認為,現下的塑膠袋收費的行政手段並不完善,倘若出臺一些配套措施,去控制膠袋收費之後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其實塑膠袋由於其防水、便攜的特點,能為眾人帶來很大的便利,而這種便利是紙袋、環保袋所不能提供的,另外塑膠袋非常的輕薄,而紙袋或者環保袋難以達到這種水平,成本又高,而且基本市面也很難看到小型的紙袋或者環保袋,如何透過其他的產品來取代塑膠袋的地位,也是需要大家去探討的。
綠色環境保護協會倫永焱教授指出,其實這兩年來澳門的部分商家已經在自覺的減少塑膠袋的供給,對於想多拿一個袋子的市民來說,就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是商家自己制定的三元到十元不等,但這個方法並不獲政府的重點推行,僅僅用於提醒市民,政府也未出臺其他方案來解決塑膠袋的問題。倫教授分析,推廣環保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誘因,沒有誘因就沒有動力,澳門現下其實缺乏限塑的誘因,市民沒有動力去參與這個活動中,社會各界在要求環保達標的時候,如果能讓眾人在環保的過程中得益的話,會令到他們更踴躍地參與環保活動,所以塑膠袋徵費並不足夠,還應該給社會各界一些誘因,讓大家達成逐漸少用塑膠袋的共識,才能事半功倍。
由此看來,塑膠購物袋雖然微不足道,但有關塑膠購物袋的公共政策卻非小政策。一個地區想要告別“白色污染”,不僅要有“經濟手段”的抑制,更需“法律手段”的干預,由政府部門主導這一場“限塑活動”,定會給澳門減輕不少環境污染的壓力,值得大力宣傳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