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时候,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把目光转向企业数量多、信贷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担保品等原因,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这也成为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供应链融资通过把中小企业资信与核心企业资信进行捆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同时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信贷业务使得企业在还款来源上有较好的保证基础。
关键词:中小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1
一、基于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的建议
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整体来看比较宏观。然而中小银行在面对这两种风险时略显渺小,无论是从市场地位还是话语权方面都不能与之媲美。相反大型商业银行的行业包容性较强,地域辐射面积广,影响力也大,比之中小银行其在面对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时的抗险能力较强。
1.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建立行业信息归集制度
宏观经济的走向不只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它影响着全民经济的发展,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未雨绸缪先经济而行,在宏观经济即将繁荣时加大对风险相对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的企业的融资力度,在经济即将下滑之际,提高对风险性和收益性相对较低的企业的融资。行业信息归集可以全面了解一个行业在全国各地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上下游企业情况,了解这些情况的目的在于分析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排名,销售状况优劣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如何,这样就可以做到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宏观经济走向的预测同样可以看到未来哪些行业属于逆经济周期行业,哪些属于与经济周期同步的行业,从而对于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反之,收集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动态也会对总体经济的走向有一定的把握。
2.分散融资所属行业,达到优劣互补强弱搭配
由于行业之间并不是同强同弱的关系,所以行业的发展状况也是高矮不一的,对于中小银行在选择供应链融资的行业时应该做到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中去,也就是通过行业的分散来分散融资风险。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大客户的数量较多,业务风险较小,其追求收益的稳定性。但是中小银行的存量大客户很少,并且大多数的业务对象都是中小企业,因此相比之下中小银行更愿意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然而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高风险的协同效应。在选择融资对象时要做到一笔高风险融资对应一笔中低风险融资或者是找到合适的替代比例,切记不得弱弱搭配加强风险,或是强强联合降低收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弱合理的搭配。
二、基于供应链协调风险的建议
供应链协调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中核心企業的协调能力,如果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较差,那么协调风险就较高,反之则较低。大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协调能力即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能力较强,相反,中小银行在此方面却存在很大劣势。为此,提升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是中小银行应对此类风险的主要解决办法。
1.建立核心企业行业影响力排名制度
供应链融资的灵魂石核心企业,所以一个好的核心企业必然会带来好的供应链和高质量的资产业务,所以在供应链融资的源头——核心企业的选择上要加大力度。建立核心企业排名档案了解各个核心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排名,因为通常情况下影响力与协调能力成正比关系,影响力较高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相应较高,其上下游企业的配合意愿也相对较强,所以选择影响力靠前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是降低协调风险的第一措施。
2.建立核心企业协调能力检查制度
核心企业在协调上下游企业或是物流企业时,其协调能力不只在于其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于其相关的协调意愿。如果核心企业积极协调并设立一些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配合的条款,那么一定会提高其协调能力,但是一些核心企业钟情于尽己责为最佳,仅仅是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其他利益方,为此建立协调能力检查制度能够以第三方的角色对企业的协调能力进行监督,设定一定的评分标准,达到合格的企业将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更多优惠,反之亦然。这样就可以加强核心企业的协调意愿,杜绝因企业怠慢而导致的风险发生。
三、基于企业规模、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的建议
相对于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以及协调风险而言,企业的规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以及银行具体操作风险都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在这里企业规模相对比较被动也很难改变,故只能在初期选择时加以控制。而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却是中小银行比较容易控制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建立时间较长相应的制度规范健全,其业务标准化建立较为完善,具体操作风险也把控严格,所以在这两方面其优势明显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
1.建立流程信息化标准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的企业较多包括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因此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沟通是高效办理业务的重要因素。参与者的增加要求流程的信息化,而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银行与企业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有力保障。
2.建立信贷人员业务办理规范和交流机制在银行业中最容易控制也最容易发生风险的就是操作风险了,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成立时间长短,操作风险是所有银行都不可避免的风险。中小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素质岑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此类风险的发生。因此建立完善的信贷人员业务办理规范尤为重要,以此约束信贷人员的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行为,并标准化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流程。其次建立信贷人员的交流反馈机制,加强不同笔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互换经验,以杜绝经常性的或是新的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文彬,马翠香.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13(03).
[2]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3]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
[4]柯东,张潜,章志翔等.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热科学版),2013,22(1):41.
关键词:中小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1
一、基于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的建议
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整体来看比较宏观。然而中小银行在面对这两种风险时略显渺小,无论是从市场地位还是话语权方面都不能与之媲美。相反大型商业银行的行业包容性较强,地域辐射面积广,影响力也大,比之中小银行其在面对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时的抗险能力较强。
1.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建立行业信息归集制度
宏观经济的走向不只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它影响着全民经济的发展,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未雨绸缪先经济而行,在宏观经济即将繁荣时加大对风险相对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的企业的融资力度,在经济即将下滑之际,提高对风险性和收益性相对较低的企业的融资。行业信息归集可以全面了解一个行业在全国各地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上下游企业情况,了解这些情况的目的在于分析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排名,销售状况优劣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如何,这样就可以做到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宏观经济走向的预测同样可以看到未来哪些行业属于逆经济周期行业,哪些属于与经济周期同步的行业,从而对于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反之,收集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动态也会对总体经济的走向有一定的把握。
2.分散融资所属行业,达到优劣互补强弱搭配
由于行业之间并不是同强同弱的关系,所以行业的发展状况也是高矮不一的,对于中小银行在选择供应链融资的行业时应该做到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中去,也就是通过行业的分散来分散融资风险。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大客户的数量较多,业务风险较小,其追求收益的稳定性。但是中小银行的存量大客户很少,并且大多数的业务对象都是中小企业,因此相比之下中小银行更愿意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然而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高风险的协同效应。在选择融资对象时要做到一笔高风险融资对应一笔中低风险融资或者是找到合适的替代比例,切记不得弱弱搭配加强风险,或是强强联合降低收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弱合理的搭配。
二、基于供应链协调风险的建议
供应链协调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中核心企業的协调能力,如果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较差,那么协调风险就较高,反之则较低。大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协调能力即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能力较强,相反,中小银行在此方面却存在很大劣势。为此,提升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是中小银行应对此类风险的主要解决办法。
1.建立核心企业行业影响力排名制度
供应链融资的灵魂石核心企业,所以一个好的核心企业必然会带来好的供应链和高质量的资产业务,所以在供应链融资的源头——核心企业的选择上要加大力度。建立核心企业排名档案了解各个核心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排名,因为通常情况下影响力与协调能力成正比关系,影响力较高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相应较高,其上下游企业的配合意愿也相对较强,所以选择影响力靠前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是降低协调风险的第一措施。
2.建立核心企业协调能力检查制度
核心企业在协调上下游企业或是物流企业时,其协调能力不只在于其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于其相关的协调意愿。如果核心企业积极协调并设立一些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配合的条款,那么一定会提高其协调能力,但是一些核心企业钟情于尽己责为最佳,仅仅是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其他利益方,为此建立协调能力检查制度能够以第三方的角色对企业的协调能力进行监督,设定一定的评分标准,达到合格的企业将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更多优惠,反之亦然。这样就可以加强核心企业的协调意愿,杜绝因企业怠慢而导致的风险发生。
三、基于企业规模、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的建议
相对于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以及协调风险而言,企业的规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以及银行具体操作风险都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在这里企业规模相对比较被动也很难改变,故只能在初期选择时加以控制。而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却是中小银行比较容易控制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建立时间较长相应的制度规范健全,其业务标准化建立较为完善,具体操作风险也把控严格,所以在这两方面其优势明显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
1.建立流程信息化标准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的企业较多包括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因此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沟通是高效办理业务的重要因素。参与者的增加要求流程的信息化,而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银行与企业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有力保障。
2.建立信贷人员业务办理规范和交流机制在银行业中最容易控制也最容易发生风险的就是操作风险了,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成立时间长短,操作风险是所有银行都不可避免的风险。中小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素质岑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此类风险的发生。因此建立完善的信贷人员业务办理规范尤为重要,以此约束信贷人员的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行为,并标准化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流程。其次建立信贷人员的交流反馈机制,加强不同笔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互换经验,以杜绝经常性的或是新的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文彬,马翠香.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13(03).
[2]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3]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
[4]柯东,张潜,章志翔等.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热科学版),2013,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