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法治教育发展愈发完善的今天,在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和“依法治国”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等前提下,品德学科将道德与法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加强法治观念。小学阶段注重树立守法意识,培养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视法治知识的渗透,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找出与儿童认知特点相符的、与儿童生活场域相关的、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指导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小学生发展的新追求,有效规范小学生的行为意识。
   一、创设情境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为学生营造和谐、有趣、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情境之中,加强法治意识的渗透与培养,使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理解分析中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内涵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满足真实言语需求,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帮助学生树立权利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微信群内辱骂他人被判侵犯名誉权赔偿千元”的视频案例,引发思考:“你在实际生活中遭遇过类似的事情吗?你采取什么方法处理的呢?”“为什么视频短片中骂人者会受到法律的惩戒呢?”……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刺激其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引发深入思考。有的学生认为“骂人是他人的行为,自己无权干涉,所以只好默默无闻,听着对方的辱骂。”还有的认为“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能逃避,应该找骂人者理会,告诉他不应该辱骂别人。”学生相互发表着各自的言论与见解。随后,教师引出“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法治意识的有效渗透。
   二、根据新课改指导,强化法治意识渗透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法治教育的内容给予高度重视,围绕教学主题,精心创设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强法治意识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民主、公平、公平的观念,让学生在和谐的法治环境下茁壮成长。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加强法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度,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
   以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为例,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权力”“监督”的关注度比较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某市正在举行人民代表大会,我们带领学校小记者团进行现场采访,人大代表李叔叔接受学生的采访”,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此时教师将小记者的提问内容展现在黑板上,如“行政机关的权利都是国家法律制定的,所以它们怎样行使权利不需要公民管,是这样吗?”“如若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利时存在错误,是不是免于惩戒?”“人大代表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监督吗?”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相互发表各自的看法,同时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解读,理清了所学内容,知道我国的权利都源于人民,需要重视权利的行使與监督,强化法治意识的渗透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让学生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加强知识吸收与理解
   法治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树立法治意识,便于学生日后更好地生活,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指导性、有效性特征。在具体教学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全面观察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法治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性,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法治知识,学会将法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用法治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充分展现“法治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思想。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且时刻保护人们的合法权利,平衡着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化问题,向学生提出“小刚的父母离婚了,小刚跟随妈妈一同生活,刚开始小刚爸爸都会定期向小刚支付生活费用,可是小刚爸爸再婚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小孩,就不想为小刚支付生活费了。同学们,你们说一说,小刚爸爸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刚应该如何做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分析,同时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引出,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法律有哪些?”等教学问题,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让学生在与教师一问一答间,加强法治意识的渗透,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克服学生的理解难题,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
   总之,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效果,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树立。学生将法治意识渗透于自身的思想观点当中,让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地生根,达到润“法”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以山水画、人物画创作为主体的长安画派创作群体中,康师尧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审美关注点长期集中于对大自然中花鸟世界的研究,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创作,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成为长安画派花鸟画中的典范。他紧紧把握住时代气息,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为广大群众带来别具匠心、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丰富了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本文对康师尧花鸟画艺术风格的探索,展现了艺术家对时代的呼应,为当下艺术创新提供了一条值
[摘要] 本文针对方济众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山水画,从文化图式与创作心理的角度对其创作进行探析,通过发掘他在艺术人生中始终如一坚持的艺术情感与创作心理,分析其个人文化图式的形成与发展,从而略见长安画派主要成员在特殊年代及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完成多向发散式创作风格的侧影。  [关键词] 长安画派 诗意田园 艺术反思 笔墨精神  继赵望云、石鲁之后,方济众被敬称为长安画派“真正承前启后的一代尊师
[摘要] 人民性的创作追求基本贯穿了赵望云的一生。本文探讨赵望云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美术创作人民性思想的形成、艺术表现及其与长安画派艺术理念的联通。人民性思想在赵望云20世纪20年代末的创作中初见端倪。抗战时期,赵氏作品的人民性倾向则受国家忧患和人民痛苦的激发。西北拓荒直至长安画派时期,人民性依然是赵望云核心的艺术追求。创作的人民性追求熔铸了赵望云独有的艺术品格,深刻影响了长安画派,也
现代艺术开始于20世纪初的西方,主要活跃于法国,是艺术与人的精神实质上关系的体现,揭示了艺术与人的关系。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融入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生了创新性的改进,其功用不单是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人类精神心灵的境界,并展现出超脱传统道德的价值。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初中美术教师需要转换教学思路,为初中生构建更加高效、多样的美术课堂,促使初中生的美术学习得到保障。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地投入其中,致力于开发初中生的美术潜能。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较差。为了使初中生接
摘 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数学教学一般都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根据对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独立思考能力是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就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