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例正视眼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对侧眼眼底病变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bg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非外伤性正视眼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及对侧眼眼底改变,初步探讨正视眼RRD患者对侧眼的发病风险。

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非外伤性正视眼单侧RRD患者42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3例,女性74例;男∶女≈3.69∶1。患眼、对侧眼各为426只眼。平均发病年龄54.7岁。其中,51~ 70岁者347例,占81.46%。平均脱离时间2.12个月。将年龄分为≤50、>50岁。随机选择正视眼眼表疾病100例200只眼作为对照。对侧眼眼底出现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干性裂孔给予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时间6~ 24个月。回顾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分布及数量、有无玻璃体后脱离(PVD)等。不同年龄者之间PVD发生率比较行χ2检验。

结果

426只RRD眼中,有PVD者239只眼(56.10%),其中年龄≤50、>50岁者分别为30 (12.55% )、209 (87.4%)只眼;无PVD者187只眼(43.90%),其中年龄≤50、>50岁者分别为38 (20.32% )、149 (79.68)只眼。不同年龄者之间PV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P<0.05)。PVR A、B、C、D级分别为10、254、40、5只眼;无PVR 117只眼。视网膜裂孔位于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和黄斑区分别为305、91、22、4、4只眼;裂孔数量1、2、≥3个分别为297、89、40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1、2、3个象限和全脱离分别为92、230、71、33只眼。426只对侧眼中,发现眼底病变47只眼(11.03%)。对应RRD眼PVR B、C级分别为20、27只眼。眼底视网膜均有变性区,其中变性区位于颞侧41只眼;累及1个象限有45只眼。伴有周边干性裂孔16只眼;裂孔≤1、1~ 2、≥2 DD分别为6、11、5个。末次随访时,47只眼视野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不同程度视觉敏感度下降16只眼;未出现视网膜脱离或明显视力下降。对照者100例200只眼中,发现眼底病变4例5只眼,占2.50%。

结论

非外伤性正视眼单侧RRD多为老年患者;11.03%的对侧眼存在眼底病变,高于一般人群。

其他文献
目前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有多种观点,主要包括高糖所致视网膜微环境改变、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促血管新生因子产生等。这些机制产生的共同通路是导致视网膜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及微血管损伤。近年来,细胞再生疗法在疾病的修复作用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对于视网膜均有神经及血管保护作用,但是作用的靶点侧重点不同。干细胞既可以通过旁分泌产生营养因子起到调节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检测DME患者视网膜各层厚度,发现视网膜层间的病理改变。微视野检查可以定性、定量地获得受检者视网膜特定位置的光敏感度,同时分析固视状态。通过OCT可以进一步观察DME视网膜的病理性解剖结构改变,并可根据相应微视野检查结果理解结构改变和功能下降的相应关系。目前针对于DME患者的治疗方式多样,主要疗效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betatrophin水平,初步探讨betatrophin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T2DM患者59例(DM组)和同期健康对照者14名(NC组)纳入研究。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同时结合国际DR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 (Non-DR)组、非增生型DR (NPDR)组、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的免疫细胞,参与视网膜免疫反应。近年发现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参与DR神经变性及微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了解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及其在DR发病及治疗机制中的作用,通过精准调控小胶质细胞可能为DR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目的观察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中miR-1470的表达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住院治疗的30例DR患者(DR组)以及在眼科门诊检查的30例糖尿病患者(DM组)、30名正常健康者(正常组)纳入研究。抽取三组受检者静脉血5 ml,提取血浆总RNA,纯化。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在DR患者血浆中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
目的对比观察炫彩激光扫描眼底成像(MSLI)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F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常见各类病变的成像特点和检出情况。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观察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DR患者38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6±11.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4.3±7.5)年。均行CFP、MSLI、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
目的了解泰安市高新区徂徕镇社区2型糖尿病(DM)居民中DM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根据社区DM管理档案数据库,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型DM (T2DM)患者785例。进行问卷调查、常规全身检查及视力和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检查。DR诊断及分型参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单眼或双眼DR均入选为DR患者。双眼者以双眼中程度较重者作为该患者DR分级。按有、无
目的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灌注参数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横断面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轻度非增生型DR患者46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22例22只眼;平均年龄(59.16±10.32)岁。由同一名检查者采用OCTA黄斑容积3 mm×3 mm、6 mm×6mm扫描程序扫描黄斑区,隔日由另一名检查者完成相同检查。
尿酸(UA)是人体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作为体内的主要抗氧化剂之一,可清除氧自由基。但在氧化-抗氧化穿梭机制作用下,UA的抗氧化性可被逆转,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诱导炎症反应。高UA血症(HUA)被认为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UA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也备受关注;UA有致视网膜血管硬化的作用,通过促进氧化应激、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影响DR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