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有电影《杨五郎血战青盐镇》《杨七郎拳打神州擂》;童话剧《童话森林》;动画片《中国熊猫:交换身份》;话剧《巴交龙布》《对手戏》《地魂》;小品《小院》《门》《婚事》《手机》《钗头凤》《家庭纪事》《南锣公约》《死去》《女仆》《藤萝》;短剧《礼物》《赋闲记》;独幕剧 《年夜饭》《回归》《婚姻的斤两》;儿童剧《blingbling和piupiupiu》;小剧场戏剧《选择题》《车站》;参与《摆渡人》的联合编剧等。著有《火锅》《远亲》《昨天》《味道》《嘈杂》《一封家书》《寒假》等多篇散文。
2008年 作品《手机》入围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市团委话剧比赛剧本;
2010年 作品《小院》入围中央戏剧学院小品大赛优秀剧本;
作品《回归》在黑匣子剧场汇报演出;
2012年 小品《南锣鼓公约》在京演出;
2013年 参加挪威“新剧本,新舞台”编剧工作坊;
独幕剧《婚姻的斤两》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与国话青年演员合作演出;
舞台剧《车站》《选择题》在北京繁星剧场演出;
作品《婚姻的斤两》在“新文本,新舞台”中挪剧本朗读演出;
2015年 话剧《巴交龙布》获得四川文华奖编剧奖;
2015年 小品《小院》获四川艺术节·第十五届戏剧小品比赛表演奖
不经意间,在京城戏剧舞台偶遇惊喜: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巴交龙布》。好人好事不好入戏,更难排成好戏,根源在于教化先行,没有共鸣。此剧最难得的一点就是把党员、劳模、信贷员这些标签隐到幕后,用巴交龙布与胡立(一头骡子)兄弟般的神交贯穿全剧,细节生动、调度灵活。这段关于孤独与坚守的故事没有高大上的口号,而是以情感共鸣托起操守教化。
该剧取材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自治乡信用社主任巴交龙布的真实故事,创作素材源自郝冀川的报告文学《一个人的银行》。由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倾心创排,以细腻的人文思悟展现基层信用社金融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将一位真正意义上用热血和生命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又平凡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
“巴交龙布”的在纳西语里意为“石头上的宝”。他肩挑责任和梦想,在天地间蹒跚前行,孤独、执着,用心血走出一部轨迹蜿蜒的清苦而又绚丽的人生传奇,平实但惊世。故事发生地俄亚乡位于川滇丽江、香格里拉、宁蒗、稻城、木里五地交界处,是我国地形地貌最复杂的地带之一,V形山谷幽深险峻,坡高峰陡,其间的28个自然村寨散居着纳西族、藏族、彝族、蒙古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主人公巴交龙布三十年如一日,在雪岭峡谷中穿行28万公里,为深山里的群众上门提供金融服务,一个人完成全乡930多户的存款贷款、发放扶贫款和“三农”补贴等工作,出纳、复核、会计、信贷、审批上都盖着他一个人的私章。他带动6000多名村民致富,没有出现过丝毫差池,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称为“银行舅舅”、“文明播种人”。
这番事迹可以书写一篇很有质量的通讯或报告文学,但编创为一部舞台剧,客观地说,很难!现实中的巴交龙布常年孤身一人在大山深处行走,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没有足够支撑一台剧目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甚至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足量看点和外在的戏剧张力,唯一的潜在共鸣点就是人物的内在心境。编剧赵寻是一位“80后”青年剧作家,她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点,将巴交龙布身边的那头骡子拟人化,以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智慧解构全剧。这头名唤胡立的骡子,从形象到台词都颇具当下认知感,同时又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言行间极尽卖萌搞笑之能事,与朴实的巴交龙布形成鲜明的视听反差。它与巴交龙布同行同宿、同甘共苦,言谈举止都是戏,却又不抢戏,他们的每一次言语交流都是一场关于人情世事的口舌交锋,由此映射出巴交龙布所承受的种种苦痛与艰辛。胡立驮账本、背现金,迎风雨、战狼群,通人情、晓人事,与主人情同“难兄难弟”,最终心甘情愿为巴交龙布而死,观者不禁感怀人与动物之灵犀,由此完成信仰和梦想层面的主题升华,传递正能量,抒发普通人甘于平凡、甘于奉献的大情怀。
巴交龙布与妻子瓦根的情感纠葛同样贯穿全剧,相恋、成亲、出走、复合,这对有着相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夫妻,因生活窘迫而踌躇、争执,最终还是因相同的品格操守而回归挚爱。该剧对爱情的描述和解读不故弄玄虚,而是用平实的心态和笔触解析“凡”“烦”二字,先拆分,再整合,酣畅淋漓,予人启示。
在通常意义上,话剧《巴交龙布》的确是主旋律作品,从实际呈现看,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常见的主旋律作品。因其把骡子作为二号“人物”来铺排剧情,并从人和骡子的双重角度聚焦巴交龙布与妻子瓦根的情感纠葛,由此阐释巴交龙布对家乡、对家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思路清晰、风格明确,其个性显而易见,殊为难得,灵动鲜活的当代思维和语汇为同类题材作品的一度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性范本。
该剧由著名导演查丽芳领和敖晓艺共同执导,舞台呈现手段多元、语汇丰富、层次饱满、情理交融。现实时空、回忆时空、虚拟时空混合套用,整体性非常强,貌似散点结构,因其衔接顺畅、布局严谨周密而显得格调统一,颇有质感。比如开篇,身穿迷彩服、背着算盘和背包的巴交龙布牵着胡立行走在山路上,这样的景致加上青年演员陶渊、刘洋的表演全情投入,瞬间就把观众带进规定氛围,跟着两个“人”兄弟般地你一言、我一语地入戏。再比如胡立不堪疲惫,意欲进城,并声称自己爱上了一只城中小狗,舞台时空切换自如,基本是无缝对接,“闪回”出颇有情趣的“骡子”与“小狗”的朦胧初戀,然后一句话就再由“闪回”场景重归山间小路,基本没有常规过渡,却也没有观赏障碍,说到底,这要归功于导演高超的节奏调度和把控能力。
另外,此剧融入大量的纳西族文化符号,比如器乐、舞蹈、肢体语汇、祭祀仪式等,使整体视觉效果丰满而又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总之,话剧《巴交龙布》是一台在艺术上个性突出、角度新颖、结构完整、呈现大气的新作,上升空间令人期待。种种原因,我们身处的大环境物欲横流,价值观严重变异,所以当该剧用非常思维带给我们一种久违的正常感动之时,这份来自最基层的感怀、最边远的感慨、最普通的感情所生发出的最有力量的感悟,可谓价值连城。
2008年 作品《手机》入围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市团委话剧比赛剧本;
2010年 作品《小院》入围中央戏剧学院小品大赛优秀剧本;
作品《回归》在黑匣子剧场汇报演出;
2012年 小品《南锣鼓公约》在京演出;
2013年 参加挪威“新剧本,新舞台”编剧工作坊;
独幕剧《婚姻的斤两》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与国话青年演员合作演出;
舞台剧《车站》《选择题》在北京繁星剧场演出;
作品《婚姻的斤两》在“新文本,新舞台”中挪剧本朗读演出;
2015年 话剧《巴交龙布》获得四川文华奖编剧奖;
2015年 小品《小院》获四川艺术节·第十五届戏剧小品比赛表演奖
不经意间,在京城戏剧舞台偶遇惊喜: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巴交龙布》。好人好事不好入戏,更难排成好戏,根源在于教化先行,没有共鸣。此剧最难得的一点就是把党员、劳模、信贷员这些标签隐到幕后,用巴交龙布与胡立(一头骡子)兄弟般的神交贯穿全剧,细节生动、调度灵活。这段关于孤独与坚守的故事没有高大上的口号,而是以情感共鸣托起操守教化。
该剧取材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自治乡信用社主任巴交龙布的真实故事,创作素材源自郝冀川的报告文学《一个人的银行》。由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倾心创排,以细腻的人文思悟展现基层信用社金融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将一位真正意义上用热血和生命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又平凡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
“巴交龙布”的在纳西语里意为“石头上的宝”。他肩挑责任和梦想,在天地间蹒跚前行,孤独、执着,用心血走出一部轨迹蜿蜒的清苦而又绚丽的人生传奇,平实但惊世。故事发生地俄亚乡位于川滇丽江、香格里拉、宁蒗、稻城、木里五地交界处,是我国地形地貌最复杂的地带之一,V形山谷幽深险峻,坡高峰陡,其间的28个自然村寨散居着纳西族、藏族、彝族、蒙古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主人公巴交龙布三十年如一日,在雪岭峡谷中穿行28万公里,为深山里的群众上门提供金融服务,一个人完成全乡930多户的存款贷款、发放扶贫款和“三农”补贴等工作,出纳、复核、会计、信贷、审批上都盖着他一个人的私章。他带动6000多名村民致富,没有出现过丝毫差池,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称为“银行舅舅”、“文明播种人”。
这番事迹可以书写一篇很有质量的通讯或报告文学,但编创为一部舞台剧,客观地说,很难!现实中的巴交龙布常年孤身一人在大山深处行走,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没有足够支撑一台剧目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甚至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足量看点和外在的戏剧张力,唯一的潜在共鸣点就是人物的内在心境。编剧赵寻是一位“80后”青年剧作家,她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点,将巴交龙布身边的那头骡子拟人化,以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智慧解构全剧。这头名唤胡立的骡子,从形象到台词都颇具当下认知感,同时又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言行间极尽卖萌搞笑之能事,与朴实的巴交龙布形成鲜明的视听反差。它与巴交龙布同行同宿、同甘共苦,言谈举止都是戏,却又不抢戏,他们的每一次言语交流都是一场关于人情世事的口舌交锋,由此映射出巴交龙布所承受的种种苦痛与艰辛。胡立驮账本、背现金,迎风雨、战狼群,通人情、晓人事,与主人情同“难兄难弟”,最终心甘情愿为巴交龙布而死,观者不禁感怀人与动物之灵犀,由此完成信仰和梦想层面的主题升华,传递正能量,抒发普通人甘于平凡、甘于奉献的大情怀。
巴交龙布与妻子瓦根的情感纠葛同样贯穿全剧,相恋、成亲、出走、复合,这对有着相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夫妻,因生活窘迫而踌躇、争执,最终还是因相同的品格操守而回归挚爱。该剧对爱情的描述和解读不故弄玄虚,而是用平实的心态和笔触解析“凡”“烦”二字,先拆分,再整合,酣畅淋漓,予人启示。
在通常意义上,话剧《巴交龙布》的确是主旋律作品,从实际呈现看,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常见的主旋律作品。因其把骡子作为二号“人物”来铺排剧情,并从人和骡子的双重角度聚焦巴交龙布与妻子瓦根的情感纠葛,由此阐释巴交龙布对家乡、对家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思路清晰、风格明确,其个性显而易见,殊为难得,灵动鲜活的当代思维和语汇为同类题材作品的一度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性范本。
该剧由著名导演查丽芳领和敖晓艺共同执导,舞台呈现手段多元、语汇丰富、层次饱满、情理交融。现实时空、回忆时空、虚拟时空混合套用,整体性非常强,貌似散点结构,因其衔接顺畅、布局严谨周密而显得格调统一,颇有质感。比如开篇,身穿迷彩服、背着算盘和背包的巴交龙布牵着胡立行走在山路上,这样的景致加上青年演员陶渊、刘洋的表演全情投入,瞬间就把观众带进规定氛围,跟着两个“人”兄弟般地你一言、我一语地入戏。再比如胡立不堪疲惫,意欲进城,并声称自己爱上了一只城中小狗,舞台时空切换自如,基本是无缝对接,“闪回”出颇有情趣的“骡子”与“小狗”的朦胧初戀,然后一句话就再由“闪回”场景重归山间小路,基本没有常规过渡,却也没有观赏障碍,说到底,这要归功于导演高超的节奏调度和把控能力。
另外,此剧融入大量的纳西族文化符号,比如器乐、舞蹈、肢体语汇、祭祀仪式等,使整体视觉效果丰满而又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总之,话剧《巴交龙布》是一台在艺术上个性突出、角度新颖、结构完整、呈现大气的新作,上升空间令人期待。种种原因,我们身处的大环境物欲横流,价值观严重变异,所以当该剧用非常思维带给我们一种久违的正常感动之时,这份来自最基层的感怀、最边远的感慨、最普通的感情所生发出的最有力量的感悟,可谓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