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展现了许多鸟类意象,这些鸟类意象能够折射出他人生历程的不同理想、不同的追求,反映出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年少时的立志高远,出仕时的拘役之苦,归隐园田的舒畅闲适。
【关键词】陶渊明 鸟意象 人生追求
【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47-02
魏晋时代的人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这一时期。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他对自然的追求。陶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里边的卦中就有很多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陶渊明承袭古人的表现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鸟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他思想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一、鸟意象与早期功业的理想追求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士行与王导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2]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陶渊明早期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或用“鸟”意象来传达。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陶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
在众多的鸟意象中,展翅高飞之鸟应该说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人生阶段。他少年时代就对鸟产生了好感:“少学琴书……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同时也有托鸟言志,大济苍生的愿望,仰慕那高飞的鸟,如他所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可见陶渊明这时既热爱大自然,又“猛志”存心,意欲仕进。
当陶渊明真正步入仕途时,他望见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真有点自愧不如,深感自己形迹所拘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里高鸟的意象是自由的象征,与他少年心怀猛志的高鸟还是有所区别。“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九月九日是重九节,正是暮秋,因此诗中也多感时悲逝之意(王瑶语)。这里诗人把“哀蝉”与“丛雁”两个意象对举,前者无声无息,消亡在九月萧瑟的秋风里,而“丛雁”却高鸣云霄而去,对此诗人感慨良多,后者更是自己的一种企仰的高鸟意象,正可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反思。“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联句》)中“鸿雁”也是一种高鸟意象,它还是随季节而来去的候鸟。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所要寄托的高飞的鸟意象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积极仕进的、胸怀“猛志”的自我形象;二是仕进后对自由飞翔的高鸟的向往之情。
二、鸟意象与出仕生活拘役之苦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便因为“亲老家贫”(萧统《陶渊明传》),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做了一个很小的祭酒,甚不得意,终因“不堪吏职”而在很短时间内解归。从此以后,他时断时续地当过一些小官,但都不得志。公元405年秋天,做彭泽令时便是他最后一任官职,其结果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但实质上,他辞官的真正原因乃是意识到世途的欺诈险恶,匡时救世的远志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会遭受灭顶之灾;此外,质性自然的本性也与虚伪的世俗多忤。这一段充满龌龊与残酷性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形迹拘役,自身宛若投进“樊笼”的羁鸟。同时他也存有对前辈文人被害的戒惧心理。在他以前的名士们一批一批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等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都是被害死的。回想这一幕幕仕途惨象真让诗人触目惊心,他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便自觉归隐。“久在樊笼里”(《归园田居》),便是这一段出仕生活的概括,而“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则是他这一段出仕生活的内心感受。在他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却没有一展“猛志”的机会,诗人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而后吟唱出自己的心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此诗虽然是归园田居后所写,但却道出了他对俯仰由人的十年仕宦生活的切身体验,抒发的是往日居官时的痛苦情怀。鸟即归田居家的诗人,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上是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更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愿望,鸟是他的化身,“旧林”则是詩人的田园。这两句诗无异于对现实反抗,看似平淡,实则是发自内心较为强烈的一种呐喊。诗中“羁鸟”和“池鱼”显然是诗人做官为宦生活形象的自我写照。诗人感到自己正犹如笼中的鸟或池中鱼,不仅在形体上受到限制和拘束,而且还有着生命危险,时刻在担惊受怕,不得安宁。陶渊明在仕途中不得意而产生的羁绊感是较为强烈的,在其他的诗篇中也有所流露,如“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杂诗四首》其二)。“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等等。由此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的感慨是较为深沉的。
三、鸟意象与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则是另一种形象。《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然而最能代表陶渊明深意的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曾析此诗到:“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在这里,陶渊明为自己放弃仕途,重返田园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他把在晚霞中飞回的鸟,暗示为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这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是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李泽厚语)这就是说,他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自然流露于其文辞中的是一种满足感的表白。所以,其诗文中归鸟的意象从总体上看,就以欢乐、吉祥、悠然的性情为主体现出来。如他三十九岁开始躬耕之时,一种欢鸟的意象反映出他的心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一)初春的鸟声显得格外的欢快,初春的和风也好像特别的轻柔。鸟儿欢鸣不止,宛若是诗人的欢声笑语,时时随着和风飘荡。当他与邻里相携出游时,感受到春日“风物闲美”的景色,看到的也是欢鸟:“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在另外一首诗中,他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诗句也表示的是一种欢乐的春天气氛:“昔我云别,仓庚载鸣。”(《答庞参军》)因为仓庚始
鸣于春日。他居家念友,以鸟之相鸣求侣作比:“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其四)读来让人觉得宛若友朋来访,彼此促膝相谈。仲春时节,春燕双双归来便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楼,先巢固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九首》其三)在此,燕儿归居旧巢,烘托出诗人定要归园田居之意,诗人接着说“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结句与燕子以相问的口气,也像有点与重逢知己之间谈心一般,这也算作一个归鸟的意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虽然说归鸟最能代表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期的生活,但这里所列举或提到的归鸟意象,并非完全是他归隐以后的作品中的形象。同时,我们可以从前面一些诗篇中看到,即使在他未完全归田之时,只要他与自然相亲近,从那仕宦征途向自己的园田迈上几步,他就给人有一种归鸟的感觉。
诗人对鸟的精心刻画,显然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但其色彩褒贬不一,甚为复杂,以至于要对其准确地把握,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揣摩诗意。然而可以充分肯定的是,陶渊明精心择取的鸟类意象,可以说,具有特别意义,能够很形象地折射出诗人人生历程,反映出诗人的人生理想。其造诣极高,平淡中显出浓烈,自然中流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永。
〖注 释〗
1 《晋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158
2 《晋书•陶侃传》.中华书局,1974:1768
【关键词】陶渊明 鸟意象 人生追求
【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47-02
魏晋时代的人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这一时期。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他对自然的追求。陶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里边的卦中就有很多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陶渊明承袭古人的表现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鸟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他思想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一、鸟意象与早期功业的理想追求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士行与王导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2]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陶渊明早期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或用“鸟”意象来传达。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陶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
在众多的鸟意象中,展翅高飞之鸟应该说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人生阶段。他少年时代就对鸟产生了好感:“少学琴书……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同时也有托鸟言志,大济苍生的愿望,仰慕那高飞的鸟,如他所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可见陶渊明这时既热爱大自然,又“猛志”存心,意欲仕进。
当陶渊明真正步入仕途时,他望见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真有点自愧不如,深感自己形迹所拘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里高鸟的意象是自由的象征,与他少年心怀猛志的高鸟还是有所区别。“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九月九日是重九节,正是暮秋,因此诗中也多感时悲逝之意(王瑶语)。这里诗人把“哀蝉”与“丛雁”两个意象对举,前者无声无息,消亡在九月萧瑟的秋风里,而“丛雁”却高鸣云霄而去,对此诗人感慨良多,后者更是自己的一种企仰的高鸟意象,正可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反思。“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联句》)中“鸿雁”也是一种高鸟意象,它还是随季节而来去的候鸟。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所要寄托的高飞的鸟意象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积极仕进的、胸怀“猛志”的自我形象;二是仕进后对自由飞翔的高鸟的向往之情。
二、鸟意象与出仕生活拘役之苦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便因为“亲老家贫”(萧统《陶渊明传》),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做了一个很小的祭酒,甚不得意,终因“不堪吏职”而在很短时间内解归。从此以后,他时断时续地当过一些小官,但都不得志。公元405年秋天,做彭泽令时便是他最后一任官职,其结果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但实质上,他辞官的真正原因乃是意识到世途的欺诈险恶,匡时救世的远志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会遭受灭顶之灾;此外,质性自然的本性也与虚伪的世俗多忤。这一段充满龌龊与残酷性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形迹拘役,自身宛若投进“樊笼”的羁鸟。同时他也存有对前辈文人被害的戒惧心理。在他以前的名士们一批一批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等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都是被害死的。回想这一幕幕仕途惨象真让诗人触目惊心,他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便自觉归隐。“久在樊笼里”(《归园田居》),便是这一段出仕生活的概括,而“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则是他这一段出仕生活的内心感受。在他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却没有一展“猛志”的机会,诗人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而后吟唱出自己的心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此诗虽然是归园田居后所写,但却道出了他对俯仰由人的十年仕宦生活的切身体验,抒发的是往日居官时的痛苦情怀。鸟即归田居家的诗人,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上是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更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愿望,鸟是他的化身,“旧林”则是詩人的田园。这两句诗无异于对现实反抗,看似平淡,实则是发自内心较为强烈的一种呐喊。诗中“羁鸟”和“池鱼”显然是诗人做官为宦生活形象的自我写照。诗人感到自己正犹如笼中的鸟或池中鱼,不仅在形体上受到限制和拘束,而且还有着生命危险,时刻在担惊受怕,不得安宁。陶渊明在仕途中不得意而产生的羁绊感是较为强烈的,在其他的诗篇中也有所流露,如“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杂诗四首》其二)。“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等等。由此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的感慨是较为深沉的。
三、鸟意象与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则是另一种形象。《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然而最能代表陶渊明深意的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曾析此诗到:“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在这里,陶渊明为自己放弃仕途,重返田园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他把在晚霞中飞回的鸟,暗示为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这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是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李泽厚语)这就是说,他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自然流露于其文辞中的是一种满足感的表白。所以,其诗文中归鸟的意象从总体上看,就以欢乐、吉祥、悠然的性情为主体现出来。如他三十九岁开始躬耕之时,一种欢鸟的意象反映出他的心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一)初春的鸟声显得格外的欢快,初春的和风也好像特别的轻柔。鸟儿欢鸣不止,宛若是诗人的欢声笑语,时时随着和风飘荡。当他与邻里相携出游时,感受到春日“风物闲美”的景色,看到的也是欢鸟:“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在另外一首诗中,他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诗句也表示的是一种欢乐的春天气氛:“昔我云别,仓庚载鸣。”(《答庞参军》)因为仓庚始
鸣于春日。他居家念友,以鸟之相鸣求侣作比:“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其四)读来让人觉得宛若友朋来访,彼此促膝相谈。仲春时节,春燕双双归来便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楼,先巢固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九首》其三)在此,燕儿归居旧巢,烘托出诗人定要归园田居之意,诗人接着说“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结句与燕子以相问的口气,也像有点与重逢知己之间谈心一般,这也算作一个归鸟的意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虽然说归鸟最能代表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期的生活,但这里所列举或提到的归鸟意象,并非完全是他归隐以后的作品中的形象。同时,我们可以从前面一些诗篇中看到,即使在他未完全归田之时,只要他与自然相亲近,从那仕宦征途向自己的园田迈上几步,他就给人有一种归鸟的感觉。
诗人对鸟的精心刻画,显然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但其色彩褒贬不一,甚为复杂,以至于要对其准确地把握,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揣摩诗意。然而可以充分肯定的是,陶渊明精心择取的鸟类意象,可以说,具有特别意义,能够很形象地折射出诗人人生历程,反映出诗人的人生理想。其造诣极高,平淡中显出浓烈,自然中流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永。
〖注 释〗
1 《晋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158
2 《晋书•陶侃传》.中华书局,1974: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