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画话 丁聪配画
【摘 要】
:
【出 处】
:
读书
【发表日期】
:
2004年6期
其他文献
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中国作为亚洲国家,能规避金融风险,GDP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人民生活改善,社会稳定,曾被国外人士誉之为中国奇迹。 取得这个成就,应当归因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过去受压抑的生产力,得以集中释放,促进了经济增加。 走向胜利的道路不会是平坦无阻的,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生产供给强劲而消费需求疲软,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的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农村需求不足。农民人均纯收
期刊
再说“中国威胁” 杭之 亨廷顿曾经在两年前的一次讲演中,阐述了他的地域政治说。他认为当今世界的支配性霸权可以分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美国,及地区性大国如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美国应该利用地区国家与地区大国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关系来对它们进行控制,以确保其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位置。在他的视野中,中东问题不过是地区性问题。美国全球政治的策略应该是将穆斯林国家的问题交给其周边的地区性大国来处理。言下之
期刊
座 谈 纪 要 二○○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汪晖:和契诃夫有关的讨论,在《读书》这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在几年前,关于林兆华的《三姊妹·等待戈多》。去年秋天,林兆华导演提出要搞“契诃夫戏剧季”。今年演出开始后,我们请了《读书》的一些作者来看这些戏。我自己的感觉是,和几年前相比,我们对契诃夫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新的理念。今天,我们请两位导演和学者、朋友一起来聊一聊,做一个讨论。 林兆
期刊
反省大事件,复活小细节 王丽丽 尽管“我与胡风”这一总题基本限定了一个切己的回忆角度,但书中的不少文章却超出了人们对一般回忆的预想和期待,很多文章似乎有意淡化展示伤口和苦难的痕迹,而尽可能对事件展开冷静理性的反思。由于这样的反思立足于作者本人数十年身历其境的切身经验,其达到的深刻和犀利的程度,就远不是一般的泛泛研究所能够轻易企及。 这样的文章以绿原先生的长篇力作《我与胡风》为代表。对于胡
期刊
关于魁阁 黄恽 王铭铭先生《魁阁的过客》一文(载《读书》二○○四年二期)中说:云南呈贡县的“魁星阁是什么时候建的?经历了多少历史沧桑?史书中还没有详细的说明”。据我所知,魁阁与晚清癸卯年经济特科中式的“同状元”袁喜谷有关。早在一八九八年,贵州学政严修上书,请求设立经济特科考试。所谓经济特科,是朝廷在内忧外患交集之时,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复杂局势而出台的一项改革措施,即通过考试选拔经世济
期刊
二○○四年一月中旬我去印度旅行,访问了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孟买和首都新德里。去孟买的直接原因是观察于一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在那里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社会论坛。 作为与一年一度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由世界大公司总裁和政界要人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的对立物,世界社会论坛二○○一年一月在巴西南部城市波托·阿尔格尔第一次举行。 世界社会论坛的起源与一九九八年至二○○○年左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
期刊
马克·赛尔登(Mark Selden)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历史教授,多年研究当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农村的发展史,有两部著作已经译成中文出版:《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中国的村庄,社会主义的国家》,两书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三年出版。同时他还是《当代中国研究》、《二十世纪战争历史》等丛书的主编。近年来,从事战争史,尤其是日本现代战争历史的研究,新近完成的
期刊
二○○三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传统题材搬上了话剧舞台,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对于既往的历史记忆,做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这在观众群中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读书》编辑部邀集同好,分别就“国话版”与“人艺版”两台话剧进行了座谈。 关于国家话剧院版《赵氏孤儿》的座谈会于二○○三年十一月六日在三联书店咖啡厅举行。部分发言内容如下: 田沁鑫:改编元杂剧
期刊
何不读读张伯苓 关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场热烈讨论,余火尚未燃烬,而林林总总的论辩文字却已结集出版了。不管体制内外的反对声浪有多高,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还是启动了它的运作程序。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推行改革的倡导者也做出了明显的妥协,方案中文字的删减和某些表述的修饰,很是让人回味无穷。北大校长许智宏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十四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曾承认,“这次关于北大师资人事制度改革的讨论事实上已远远超出
期刊
读了周质平先生在《读书》今年二期上发表的《台湾语文发展的歧路:是“母语化”,还是“孤岛化”?》,我想从一个台湾文学研究者的角度,探讨闽南语文学在日据时代的短暂实验,做个对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闽南语文学的实验,学界一般称为台湾话文运动,许多当年主流的作家都曾参与。所谓台湾话文,是与北京话文相对的。究竟只有北京话文才是白话文吗?白话文是否能以台湾话文写作?台湾话文适合写作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起因于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