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不认为我的任何一个展览是回顾展,我做衣服从不追随潮流,所以它们永不过时。”——这才是一个大师说的话。山本耀司,时尚界大佬,40年间一直屹立不倒。因为他不追潮流不赶流行,他只做一件事: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
  山本耀司在日本创立的原创品牌Y’s迄今已经整整40年,为庆祝周年纪念,以色列的霍隆(Holon)设计博物馆在今年7月4日举办了山本耀司设计作品展,向这位设计大师致敬。展场包括两层宽敞的室内画廊、一间工作坊、一座花园以及室外的公共空间,70余件山本耀司的时装设计作品在这里展出。不过千万不要将它称为回顾展。“我从不认为我的任何一个展览是回顾展,” 山本耀司说,“我做的衣服从不追随潮流,所以它们永不过时。”
  相比去年在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举办的大型时装秀,本次展览将营造一种全然不同的气氛。在霍隆,山本耀司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马绍·尼赫(Masao Nihei)将在馆内外展出一些为展场量身定做的装置。装置的设计出自罗恩·阿莱德之手。“我想这大概是自从我跟设计团队打交道以来,最棒的一次沟通。”总监嘉利特·高恩 (Galit Gaon)说,“我们刚开始策划,山本耀司的团队就带着一大堆草图和一份标新立异的策划书来了。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建议做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但很庆幸最后我们没有这样做,他的作品更接近艺术品,在设计博物馆里显得格外协调。”
  博物馆一层的展厅呈现的是一派熙熙攘攘的热闹街景。其间摆放了38个旋转的模特,当参观者漫步其中,可以触摸、感受模特身上的衣服。现场还播放着街头喧闹的背景音效。“这会带来一种强烈的体验,”高恩说。“你会感觉自己仿佛正站在耀司街,体会着当所有人都身穿山本耀司设计的衣服,那样的一天会带来怎样的感受。人们对山本耀司的印象通常是宁静和蔼、黑白两色,但实际上他的生活内容异常繁杂,而他的作品中也不乏丰富的色彩与印花。”
  二层展厅却变换了步调。一个巨大的布满灯泡的装置柔和地照亮房间,屋顶天窗上安装了红色聚氯乙烯嵌板,使展厅沐浴在淡红色的光线中。灯泡周围环绕着从不同系列中精选的红色服装。“我们想要营造一个深沉的冥想空间,”高恩说,“随着从早到晚日光的移动,房间内的光线也会随之变化。”
  博物馆外,身着山本耀司精选成衣的模特坐在以色列的艳阳下,它们 “就好像山本耀司和观众之间的一场对话,对于不太熟悉他作品的人来说, 这座建筑构成了绝佳的传播媒介”,高恩说。
  年近七旬,山本耀司依然自诩不过是个 “做衣服的”,丝毫没有放缓前进的脚步。和许多商业上很成功的时尚同辈不同,山本耀司始终全心全意设计他的各个系列:原创品牌Y’s起步于1972年,1977年在东京首次亮相;1981年在巴黎开设Yohji Yamamoto品牌店;创立Yohji Yamamoto Homme;与阿迪达斯合作个人设计系列Y-3;今年1月开始与埃德温牛仔裤 (Edwin Jeans) 合作新牛仔布系列等等。
  据山本耀司的员工透露,没有他本人允许,任何东西都不能离开工作室。“制作成衣要比服装设计难多了,因为得先做好才能接单。”山本耀司说。“没穿过我衣服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我的设计流程的。”
  在财政方面,他的公司在经历了2009年申请破产保护后已经重新振作起来,由英特戈洛投资公司(Integral Corporation)进行了重组。两年前,山本耀司出版了自传 《我亲爱的炸弹》 (My Dear Bomb),据他当时的描述,这是一部“半虚构”的书。今年4月,他担任了法国南部的耶尔艺术与摄影节(Hyères)的时尚评审团主席,一同出任评委的还有伦敦Wapping Project的朱尔斯·怀特(Jules Wright)、摄影师帕奥罗·罗沃西(Paolo Roversi)、《i-D》杂志创办人特里·琼斯(Terry Jones)以及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弗·欧诺雷 (Christophe Honore)。
  直到今天,山本的宽松、不对称的美学观念仍然站在世界时尚主流之外,而他朋克般的独立姿态从1971年迈入设计行业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不曾动摇——这也许可以解释他的长盛不衰,并且总有一批矢志不渝的忠实粉丝追随左右。在采访中,他经常用他那标志性的古怪方式回答问题。“我接受采访的时候从不直接回答问题,喜欢开个玩笑绕过去。”他说,“在问题和我的回答之间永远存在着 ‘间’——一个空间、一种间隔。‘间’是日本文化特有的一种意识。”
  尽管霍隆的展览既没有按照年表顺序布展,也没有设定具体的主题,却仍旧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向设计师山本耀司的杰出成就表达了敬意。当被问及40年来在时尚圈打拼教会了他什么时,这位设计师回答说:“要朝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其他文献
独特的文化尝试,展示着不同的审美,也是一种冒险。尽管可能不被认同,但是尝试者们正在分享一种热情,这正是发掘新锐的意外之喜。本期新锐,来自耶尔时装周,他们表达了时装的亘古真理:有一种时尚,只与自由有关。  Daniel Hurlin:过程体味情感  Daniel Hurlin的创作过程是去体味灵感源泉中所蕴含的那些真实情感,就像玩电脑游戏,把自己带入到角色里。他的作品,每一件的比例和造型都不同,从1
期刊
栖居在废弃老房子中的岁月传说,成为德国摄影师斯文·芬内马(Sven Fennema)苦苦追寻的奇境。  为了拍摄那些被遗弃的老房子,德国摄影师斯文·芬内马(Sven Fennema)不知经历了多少空手而归的长途跋涉。他利用互联网、旧照片、新闻报道以及卫星地图定位这些废弃建筑的位置,然后不远万里地前往,只为一探究竟。斯文说:“从了解这些建筑的存在,到真正目睹它们,要经历很长时间,谁也不能保证,你要找
期刊
把印满字体的纸张折叠成多角形状,层层叠套出600多个形状完全一致的手工折纸,然后紧密而精确地连接,形成一条造型感十足,可以弯曲的项链,让人不禁想到童年时的折纸游戏,这正是女设计师Lital Mendel想传达给佩戴者的思想:赋予首饰以情感,让它们饱含“人情味”。  私密情绪的载体  来自以色列的珠宝设计师Lital Mendel,试图通过制作首饰来保存特殊的回忆。在新系列 “Just One Mo
期刊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上,博览会观察室发布了三项趋势主题,充分展现了其展品的高标准、跨界特点,以及与当今时代和潮流相符的独特性。  “精粹”主题引领流行趋势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家居时尚盛会,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成功的保持其影响地位及吸引力。尤其是来自亚洲、中东等地区的参观人数持续增长。  自10年前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观察室首次发布流行趋
期刊
解决个体孤独是大学育人教育的新课题,Supermachine Studio的建筑师同时扮演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为曼谷大学开辟了一片热闹的青年营地。  当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入侵校园,成为年轻人更易获取知识讯息的渠道,教育发生的场所究竟是课堂、图书馆、宿舍还是咖啡馆?当今人们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新式的学习生活需要建筑师考量校园空间设计的新视角。  泰国的建筑设计工作室Supermachine Studi
期刊
白雪皑皑的冬天里隐藏着更多奇遇,雪山客栈是设计师为严冬量身定做的温暖梦想。  Kimamaya:山巅牧屋  在日本北海道最热门的滑雪胜地Niseko坐落着新奇有趣的Kimamaya精品酒店。仅有的9间客房由设计师Andrew Bell设计,将郊外雪山的神韵与大都会氛围成功融合在一起。  经营者Nicolas Gontard与合作伙伴竭力打造一个朴素、放松、充满灵气的木质小屋,一座旅客们能够取悦自己
期刊
11月2日至8日,名为“Unfolding Landscape”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在伦敦苏富比画廊举行。这是作为中国首席艺术学府的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在海外举行毕业生作品展,策展人布莱克本说:“一切都是为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分享。”  策展人贾尼斯·布莱克本(Janice Blackburn)是英国著名的设计策展人、作家和收藏家,曾因对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资助获得过1999年的“万宝龙
期刊
2000年,一个中国青年在美国纽约一家医院的病床上缓缓醒来,耳边模糊响着医生的话:“如果晚送10分钟,你就没命了。”青年猛然警醒,那件重物毫无征兆地砸向自己,却仿佛是艺术之神为他开启了一盏觉悟之灯。  这是艺术家向阳在美国曾经经历的一件生死之事,对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如他所说“完全趴下了,以前所有的虚荣、高傲、抱怨、挣扎忽然间变得好笑起来”;其二便是问了自己:我这一生究竟要做什么?真正想做的是
期刊
由全球青年文化传播机构Vice和英特尔Intel合作主办的2012创想计划以多元化的视觉呈现,全方位的互动体验,密集的灵感碰撞,为“创想”二字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现代城市的写意  那潺潺溪流间竟有飘渺的霓虹?那巍峨山脉间竟有林立的高楼?这一切看似矛盾的视觉焦点切换都出自上海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之手。他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数码科技相结合,将过去与现在频繁地交相辉映在一幅幅写意的水墨画之中,在诗情画意
期刊
当急速发展的城市空间变得局促,人类社会开始向空中索取生活空间。设计一座伸向云端的摩天大楼是许多建筑师的梦想,它代表着支撑的力量、耸立的雄心以及登高的梦想。Adrian Smith在美国加州的海边长大,小时候他常常用沙子搭建城堡,看自己能把它盖多高。多年后他成为建筑师,设计了数十幢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成为高层建筑设计领域的顶级大师。“究竟能盖多高”是他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他的最新答案来自沙特的摩天大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