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特色
1、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
大理州地处滇中高原区与横断山纵谷区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复杂,山脉河川壮丽,沃野村庄点缀,气候温暖如春,自然风光迷人。境内有以苍山、鸡足山、石宝山、巍宝山、水目山等为代表的绵延群山;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的河流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有以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其中洱海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由于大理州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境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主要植被类型有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栎类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干热河谷灌丛、高原湖泊水生植被6类。由于南面山峦较低矮,易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等地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之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等高原湖泊对其温度、湿度的自然调节,因此,形成了大理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成为闻名遐迩的四季旅游胜地。
2、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大理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极为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白族、彝族的先民繁衍生息,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叶榆(大理)、云南(祥云)、邪龙(巍山)、比苏(云龙)四县。唐宋时期,大理地区先后出现了南诏国、大理国,相继延续了600多年。在此期间,大理国都城不仅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当时的世界14个大城市之一。以白族先民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本主文化,而且还吸收了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特别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理白族文化。历史学家称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全州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4个,以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石钟山石窟、南诏铁柱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为研究大理乃至云南省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而大理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大理州作为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2003年全州总人口33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6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43%;其中白族人口111.1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7.41%。全州除汉族外,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阿昌、傣、壮、藏、布朗、拉祜12种有聚居区的世居少数民族,还有哈尼、佤、景颇、瑶、怒、普米、蒙古、独龙等9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州境内。由于历史和民族习惯的原因,大理州多个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相杂居的分布格局。白族多聚居于洱海沿岸和洱海以北地区;彝族多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回族多聚居于交通沿线和集镇;傈僳族、苗族多聚居于高寒山区;纳西族、藏族、傣族、壮族多居住在山麓一带;阿昌族、布朗族、拉祜族多居住在半山区。所以大理州集白族、彝族、纳西等二十余个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文化、艺术、宗教为一体,迷人的传说、奇异的风俗、独特的民居与绮丽动人的风光交相辉映,令古往今来多少游人魂牵梦萦。因而大理州具有开发多层次、多样性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广阔前景和深厚潜力。
4、古朴壮丽的古城景观
大理州是云南省古城最多的地州,全省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州就有2座。现存大理古城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清代进行了扩建。古城为棋盘式建筑,城内从南至北五条街,从东到西八条街,弹石和引马石镶砌的路面,青瓦坡顶屋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房屋坐落其间,市容古朴。部分城墙保存完整,外墙为砖砌,上列雉堞,下环城沟,南北城楼上修建有巍峨的城楼,古城内还有寺庙、书院、教堂等古代建筑。巍山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设四门,城方如印,中建星拱楼,明代徐霞客记曰:“蒙化城甚整……城中居庐亦甚盛”,城内街道井然,保持了传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城内有文庙、关帝庙、文昌宫、文华书院、冰泉庵、等觉宫等古代建筑。此外,还有太和城遗址、羊苴咩城遗址、大厘城遗址、喜洲民居建筑、周城、三塔等古代建筑遗迹,使大理州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文物古迹最多的一个民族自治州。
5、名品荟萃的丰富特产
大理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地方名特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彩花”、“水墨花”“汉白玉”等大理石品种为大理所独有,名扬海内外;白族手工“扎染”、刺绣织品、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特色鲜明,色彩美丽;剑川木雕工艺品、仿古家具、木雕建筑等驰名中外;鹤庆金银饰品、工艺品、生产用品等工艺精湛,民族特色突出。此外洱源雕梅、邓川乳扇、弥渡卷蹄、鹤庆火腿、漾濞核桃、宾川柑桔、弥渡和祥云反季蔬菜、剑川杂粮等均品质优良,风味突出,享誉全省。大理州的名特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花色品种繁多,工艺水平精湛,物美价廉等特点。这些地方名特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二、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
大理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极为广泛,全区所辖12个县均有旅游资源分布,拥有旅游资源景点近500处。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历史变迁文化交流等原因,使得该区域旅游资源在空间地域分布上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形成了旅游景点相对密集的一个中心四大旅游片区,即以大理市为代表的苍洱风光观光度假旅游中心区;范围涉及洱源、剑川、鹤庆的北部高原水乡休闲购物旅游区;包括宾川、祥云、弥渡在内的东部佛教文化朝拜科考旅游区;以南部巍山、南涧为主的南诏文化考古民俗旅游区;以西部漾濞、永平、云龙为主的澜沧江森林生态运动观光旅游区。
2、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状况良好
旅游资源的组合性能够使单一、孤立的景物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景物群,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大理州旅游资源在总体分布上呈“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格局,具体到“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同的山水景观与各类生物景观、天象景观及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形成风格迥异且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各类旅游资源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使山水、人文景观更具旅游价值。如苍洱风光旅游区,具有千年历史的大理古城掩映在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中,高山、峡谷、长河、飞瀑、深潭、野花、茂林、碧波、岛屿与民居、庙宇、古塔、歌舞、服饰、庆典,自然人文,静态动态,错落相间,互相映衬,大大提升了资源区的旅游价值。
3、空间分布总量以大理、巍山、洱源3个旅游区最多
从所调查的488处旅游资源景点来看,大理市旅游区有138处,占全区旅游景点数量总数的28.3%;巍山旅游资源区有52处,占10.7%;宾川旅游资源区有23处,占4.7%;漾濞旅游资源区有20处,占4.1%;剑川旅游资源区有38处,占7.8%;弥渡旅游资源区有24处,占4.9%;祥云旅游资源区有30处,占6.1%;洱源旅游资源区有49处,占10%;南涧旅游资源区有29处,占6%;永平旅游资源区有22处,占4.5%;云龙旅游资源区有33处,占6.8%;鹤庆旅游资源区有30处,占6.1%。从旅游景点分布的数量上看,以大理、巍山、洱源三区的旅游景点数量最多,这有利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集中综合开发,实施以依托城镇为中心,采取重点开发,以点促线、以线带面的开发战略思路。
4、各旅游资源区主体旅游资源突出,特色鲜明
纵观全境的五大旅游资源区,中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文物古迹为主体,拥有旅游价值较高的苍山、洱海、大理古城等精品旅游资源,属于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区。东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佛教历史文化和城乡田野风光为主体,拥有知名度较高的宾川鸡足山、弥渡南诏铁柱、祥云水目山等旅游资源,属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区。南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道教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主体,该区为南诏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极具开发潜力的巍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宝山道教建筑群、南涧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澜沧江小湾电站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属于南诏文化旅游资源区。西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森林生态自然风光和南方丝绸古道遗迹为主体,拥有云龙天池、漾濞石门关、金光寺森林公园、博南古道遗迹等优势旅游资源,属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区。北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高原水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文化为主体,拥有以茈碧湖、海西海、剑湖、草海、地热国温泉为代表的水域风光,以石宝山、寺登街、德源城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新华村、梨园村、凤羽镇、石宝山歌会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文化,属于高原水乡旅游资源区。
各旅游资源区亦具有自身鲜明的旅游资源特色。大理旅游区展现山水文化,宾川旅游区呈现佛教文化,祥云旅游区展示塔林文化,弥渡旅游区展示花灯文化,巍山旅游区凸现南诏文化,南涧旅游区反映“跳菜”文化,漾濞旅游区体现探险文化,云龙旅游区展示生态文化,永平旅游区体味古道文化,鹤庆旅游区展示工艺文化,剑川旅游区展示石窟文化,洱源旅游区呈现水乡文化。各个旅游区均有自身的特色,既有利于形成旅游特色互补和旅游功能分区,综合整个大理州的旅游吸引力;也有利于各旅游资源区根据主体旅游资源的差异,在以后的开发方向上有所侧重。
(作者系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
1、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
大理州地处滇中高原区与横断山纵谷区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复杂,山脉河川壮丽,沃野村庄点缀,气候温暖如春,自然风光迷人。境内有以苍山、鸡足山、石宝山、巍宝山、水目山等为代表的绵延群山;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的河流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有以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其中洱海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由于大理州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境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主要植被类型有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栎类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干热河谷灌丛、高原湖泊水生植被6类。由于南面山峦较低矮,易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等地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之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等高原湖泊对其温度、湿度的自然调节,因此,形成了大理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成为闻名遐迩的四季旅游胜地。
2、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大理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极为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白族、彝族的先民繁衍生息,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叶榆(大理)、云南(祥云)、邪龙(巍山)、比苏(云龙)四县。唐宋时期,大理地区先后出现了南诏国、大理国,相继延续了600多年。在此期间,大理国都城不仅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当时的世界14个大城市之一。以白族先民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本主文化,而且还吸收了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特别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理白族文化。历史学家称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全州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4个,以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石钟山石窟、南诏铁柱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为研究大理乃至云南省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而大理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大理州作为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2003年全州总人口33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6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43%;其中白族人口111.1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7.41%。全州除汉族外,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阿昌、傣、壮、藏、布朗、拉祜12种有聚居区的世居少数民族,还有哈尼、佤、景颇、瑶、怒、普米、蒙古、独龙等9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州境内。由于历史和民族习惯的原因,大理州多个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相杂居的分布格局。白族多聚居于洱海沿岸和洱海以北地区;彝族多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回族多聚居于交通沿线和集镇;傈僳族、苗族多聚居于高寒山区;纳西族、藏族、傣族、壮族多居住在山麓一带;阿昌族、布朗族、拉祜族多居住在半山区。所以大理州集白族、彝族、纳西等二十余个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文化、艺术、宗教为一体,迷人的传说、奇异的风俗、独特的民居与绮丽动人的风光交相辉映,令古往今来多少游人魂牵梦萦。因而大理州具有开发多层次、多样性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广阔前景和深厚潜力。
4、古朴壮丽的古城景观
大理州是云南省古城最多的地州,全省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州就有2座。现存大理古城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清代进行了扩建。古城为棋盘式建筑,城内从南至北五条街,从东到西八条街,弹石和引马石镶砌的路面,青瓦坡顶屋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房屋坐落其间,市容古朴。部分城墙保存完整,外墙为砖砌,上列雉堞,下环城沟,南北城楼上修建有巍峨的城楼,古城内还有寺庙、书院、教堂等古代建筑。巍山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设四门,城方如印,中建星拱楼,明代徐霞客记曰:“蒙化城甚整……城中居庐亦甚盛”,城内街道井然,保持了传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城内有文庙、关帝庙、文昌宫、文华书院、冰泉庵、等觉宫等古代建筑。此外,还有太和城遗址、羊苴咩城遗址、大厘城遗址、喜洲民居建筑、周城、三塔等古代建筑遗迹,使大理州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文物古迹最多的一个民族自治州。
5、名品荟萃的丰富特产
大理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地方名特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彩花”、“水墨花”“汉白玉”等大理石品种为大理所独有,名扬海内外;白族手工“扎染”、刺绣织品、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特色鲜明,色彩美丽;剑川木雕工艺品、仿古家具、木雕建筑等驰名中外;鹤庆金银饰品、工艺品、生产用品等工艺精湛,民族特色突出。此外洱源雕梅、邓川乳扇、弥渡卷蹄、鹤庆火腿、漾濞核桃、宾川柑桔、弥渡和祥云反季蔬菜、剑川杂粮等均品质优良,风味突出,享誉全省。大理州的名特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花色品种繁多,工艺水平精湛,物美价廉等特点。这些地方名特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二、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
大理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极为广泛,全区所辖12个县均有旅游资源分布,拥有旅游资源景点近500处。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历史变迁文化交流等原因,使得该区域旅游资源在空间地域分布上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形成了旅游景点相对密集的一个中心四大旅游片区,即以大理市为代表的苍洱风光观光度假旅游中心区;范围涉及洱源、剑川、鹤庆的北部高原水乡休闲购物旅游区;包括宾川、祥云、弥渡在内的东部佛教文化朝拜科考旅游区;以南部巍山、南涧为主的南诏文化考古民俗旅游区;以西部漾濞、永平、云龙为主的澜沧江森林生态运动观光旅游区。
2、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状况良好
旅游资源的组合性能够使单一、孤立的景物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景物群,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大理州旅游资源在总体分布上呈“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格局,具体到“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同的山水景观与各类生物景观、天象景观及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形成风格迥异且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各类旅游资源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使山水、人文景观更具旅游价值。如苍洱风光旅游区,具有千年历史的大理古城掩映在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中,高山、峡谷、长河、飞瀑、深潭、野花、茂林、碧波、岛屿与民居、庙宇、古塔、歌舞、服饰、庆典,自然人文,静态动态,错落相间,互相映衬,大大提升了资源区的旅游价值。
3、空间分布总量以大理、巍山、洱源3个旅游区最多
从所调查的488处旅游资源景点来看,大理市旅游区有138处,占全区旅游景点数量总数的28.3%;巍山旅游资源区有52处,占10.7%;宾川旅游资源区有23处,占4.7%;漾濞旅游资源区有20处,占4.1%;剑川旅游资源区有38处,占7.8%;弥渡旅游资源区有24处,占4.9%;祥云旅游资源区有30处,占6.1%;洱源旅游资源区有49处,占10%;南涧旅游资源区有29处,占6%;永平旅游资源区有22处,占4.5%;云龙旅游资源区有33处,占6.8%;鹤庆旅游资源区有30处,占6.1%。从旅游景点分布的数量上看,以大理、巍山、洱源三区的旅游景点数量最多,这有利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集中综合开发,实施以依托城镇为中心,采取重点开发,以点促线、以线带面的开发战略思路。
4、各旅游资源区主体旅游资源突出,特色鲜明
纵观全境的五大旅游资源区,中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文物古迹为主体,拥有旅游价值较高的苍山、洱海、大理古城等精品旅游资源,属于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区。东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佛教历史文化和城乡田野风光为主体,拥有知名度较高的宾川鸡足山、弥渡南诏铁柱、祥云水目山等旅游资源,属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区。南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道教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主体,该区为南诏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极具开发潜力的巍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宝山道教建筑群、南涧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澜沧江小湾电站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属于南诏文化旅游资源区。西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森林生态自然风光和南方丝绸古道遗迹为主体,拥有云龙天池、漾濞石门关、金光寺森林公园、博南古道遗迹等优势旅游资源,属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区。北部旅游资源大区主要以高原水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文化为主体,拥有以茈碧湖、海西海、剑湖、草海、地热国温泉为代表的水域风光,以石宝山、寺登街、德源城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新华村、梨园村、凤羽镇、石宝山歌会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文化,属于高原水乡旅游资源区。
各旅游资源区亦具有自身鲜明的旅游资源特色。大理旅游区展现山水文化,宾川旅游区呈现佛教文化,祥云旅游区展示塔林文化,弥渡旅游区展示花灯文化,巍山旅游区凸现南诏文化,南涧旅游区反映“跳菜”文化,漾濞旅游区体现探险文化,云龙旅游区展示生态文化,永平旅游区体味古道文化,鹤庆旅游区展示工艺文化,剑川旅游区展示石窟文化,洱源旅游区呈现水乡文化。各个旅游区均有自身的特色,既有利于形成旅游特色互补和旅游功能分区,综合整个大理州的旅游吸引力;也有利于各旅游资源区根据主体旅游资源的差异,在以后的开发方向上有所侧重。
(作者系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