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论文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出发,分析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原因是企业规模较小、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配给问题。基于此,论文从市场竞争层面、财政税收层面、金融体制层面、产业结构层面和社会关系层面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小企业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small scal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oning.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market competition, finance and taxation, financial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關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Key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constraints
【中图分类号】F276.3;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061-03
1 引言
受全球经济环境较弱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滑压力不断增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基于上述宏观经济局势,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着重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我国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在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激发市场活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行业竞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规模和人员等条件限制,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所受的约束极大地阻碍了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故而,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十分必要。
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规模和人员数量都相对较小的企业,具体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划分标准是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根据企业的总资产、营业收入、从业人数等方面为依据进行划分的。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4.15%,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缴纳了税收总额的50%,生产了80%以上的新品。因此,中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在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税收、提升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融资约束是指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因而在投资可盈利项目时更多依赖内部资金,而外部融资受到限制(Fazzari等,1988)。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自有资金。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全球中小企业的潜在融资需求高达8.04万亿美元,但可实现的只有44%,有4.5万亿元的融资缺口,资金缺口巨大。并且,中小企业还存在融资成本高、比例低、渠道不顺畅等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对3.8万家小微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仅有15.5%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但是需支付上浮利率或提供担保公司担保,有的还需支付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额外付费,因此,其实际融资成本要远高于大型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各方面规模有限,使得其可以进行融资的渠道少之又少,多数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方式获取资金,缺乏正规多样化的融资途径。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从2001年兴起至今已有20个年头。学者们已从银行角度、其他金融机构角度、金融体系角度等方面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形成的原因以及改善的对策,这些研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对其的研究也应该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从现有的文献上看,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背景研究针对性不强,缺少考虑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既有生产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程度大、经营风险高等全球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存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问题。因此,需将当前政策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目标结合起来,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突破口,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新途径,多角度全方面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
3 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原因
3.1 企业规模较小
中小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因此,在银行进行贷款评级时,总资产、员工数量等指标并不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和期限。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在融资时可以提供的抵押物也较少,使得许多债权人拒绝向其提供贷款,怕不能收回本金。即使是处于风险偏好型的天使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其处于成本收益角度,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远低于大型企业。同时,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需要经历层层审批和多方考核,手续复杂,批款缓慢,也不适用于急需用款的中小企业。再加上,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信用的重要性,忽略信用机制的建设,从而向市场传递出一种不利于企业的信号,导致债权人出于风险考虑要收取较高的融资费用,也形成了中小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综合上述多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规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3.2 双方信息不对称
1970年,美国学者George指出,信息不对称可以导致市场失灵,并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1973年,Spence的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会引发市场交易的利益失衡。Sanford和Joseph(1976)则认为,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交易的公平性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不同企业在市场活动时所处地位不同,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主动地位,而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被动地位。具体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公开度方面,相较于大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中小企业与银行等发放贷款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往往较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批准十分谨慎,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为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
3.3 存在信贷配给
Stiglits和Weiss在1981年提出信贷配给概念,信贷配给是指当利率固定在某一数值时,若有超过该部分供给的资金需求,银行会设置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来消除这部分的资金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的过程。银行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进行贷款选择时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因为其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违约风险低。而中小企业即使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也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因为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违约风险高。同时,利率是信贷市场上的一个重要调节要素,它在银行贷款中平衡着利息收入和风险。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利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远高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因此,银行会提高利率。但是当利率升至某一临界值时,利率提高所带来的这2种效应成本的增加会超过收益,此时银行宁愿选择信贷配给也不愿意提高利率。而银行使用信贷配给政策时迫使退出的资金需求者往往是中小企业,因此,信贷配给也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原因。
4 中小企业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融资约束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市場竞争层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提供有效供给,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矫正资源配置扭曲,从而全面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中小企业应利用改革契机,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提升自身生产效率,抑制管理者自利行为,促使管理者做出更多有利于企业的决策,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缓解融资约束。同时,中小企业应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主动在市场上披露更多企业信息,加强资金供给方对企业的了解,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配给,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4.2 财政税收层面
财税政策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企业市场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为促进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接连出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了税收优惠的政策面。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向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方向积极调整,进行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向国家提倡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和创新应用型产品靠拢,争取符合“加计抵减”“即征即退”或“留抵退税”的条件,从税收方面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利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金融体制层面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着重强调优化金融组织供给结构,加快银行体系的混业经营,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从而构建全面多样化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完善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改善,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向各方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申请,以便获得更多更低成本的融通资金。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发展,新三板、创业板以及中小企业板的陆续推出,为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提供渠道。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相比,有利息低、灵活性强、限制少等优点。因此,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这一巨大的资金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综合来讲,金融体制的供给侧改革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应借此进行多方面融资,缓解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 4.4 產业结构层面
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较低,资源消耗和污染较高,因此,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来优化供给端,提高科技创新含量,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高附加值产业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技术资源及创新能力。资源能力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更丰厚的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缓解企业的资金约束。并且,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增加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中小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的投资者,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4.5 社会关系层面
关系型融资是指能够为企业获得更多资金和更低融资成本的社会关系。根据前文分析,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最大原因是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供给方不能很好地对中小企业有所了解。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中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力求与金融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往来,使自身更多地被金融机构所了解。而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合作可能性的增大,金融机构的监督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更好发展。有研究表明,随着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关系的增强,其在融资时所享受的贷款利率和抵押物数量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为破解融资约束问题提供新思路。
5 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不容小觑。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资金约束一直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经济政策新变化,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探索中小企业可实行的融资渠道和模式。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市场竞争层面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增加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财政税收层面向符合减免税政策的方向靠拢,促进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金融体制层面利用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和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改善融资渠道,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产业结构层面进行供给端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社会关系层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往来,尝试改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希望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从理论上拓宽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融资方式,而且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小企业中的更好实施提供有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Fazzari, S. , G. Hubbard, B. C. Perterso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7(1):141-159.
【2】George, A. A.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3】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4】Sanford, J. G., J. E. Joseph.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2):246-253.
【5】Stiglitz, J. E.,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Abstract】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small scal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oning.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market competition, finance and taxation, financial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關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Key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constraints
【中图分类号】F276.3;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061-03
1 引言
受全球经济环境较弱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滑压力不断增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基于上述宏观经济局势,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着重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我国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在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激发市场活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行业竞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规模和人员等条件限制,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所受的约束极大地阻碍了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故而,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十分必要。
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规模和人员数量都相对较小的企业,具体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划分标准是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根据企业的总资产、营业收入、从业人数等方面为依据进行划分的。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4.15%,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缴纳了税收总额的50%,生产了80%以上的新品。因此,中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在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税收、提升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融资约束是指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因而在投资可盈利项目时更多依赖内部资金,而外部融资受到限制(Fazzari等,1988)。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自有资金。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全球中小企业的潜在融资需求高达8.04万亿美元,但可实现的只有44%,有4.5万亿元的融资缺口,资金缺口巨大。并且,中小企业还存在融资成本高、比例低、渠道不顺畅等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对3.8万家小微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仅有15.5%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但是需支付上浮利率或提供担保公司担保,有的还需支付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额外付费,因此,其实际融资成本要远高于大型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各方面规模有限,使得其可以进行融资的渠道少之又少,多数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方式获取资金,缺乏正规多样化的融资途径。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从2001年兴起至今已有20个年头。学者们已从银行角度、其他金融机构角度、金融体系角度等方面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形成的原因以及改善的对策,这些研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对其的研究也应该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从现有的文献上看,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背景研究针对性不强,缺少考虑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既有生产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程度大、经营风险高等全球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存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问题。因此,需将当前政策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目标结合起来,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突破口,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新途径,多角度全方面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
3 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原因
3.1 企业规模较小
中小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因此,在银行进行贷款评级时,总资产、员工数量等指标并不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和期限。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在融资时可以提供的抵押物也较少,使得许多债权人拒绝向其提供贷款,怕不能收回本金。即使是处于风险偏好型的天使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其处于成本收益角度,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远低于大型企业。同时,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需要经历层层审批和多方考核,手续复杂,批款缓慢,也不适用于急需用款的中小企业。再加上,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信用的重要性,忽略信用机制的建设,从而向市场传递出一种不利于企业的信号,导致债权人出于风险考虑要收取较高的融资费用,也形成了中小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综合上述多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规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3.2 双方信息不对称
1970年,美国学者George指出,信息不对称可以导致市场失灵,并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1973年,Spence的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会引发市场交易的利益失衡。Sanford和Joseph(1976)则认为,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交易的公平性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不同企业在市场活动时所处地位不同,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主动地位,而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被动地位。具体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公开度方面,相较于大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中小企业与银行等发放贷款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往往较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批准十分谨慎,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为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
3.3 存在信贷配给
Stiglits和Weiss在1981年提出信贷配给概念,信贷配给是指当利率固定在某一数值时,若有超过该部分供给的资金需求,银行会设置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来消除这部分的资金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的过程。银行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进行贷款选择时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因为其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违约风险低。而中小企业即使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也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因为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违约风险高。同时,利率是信贷市场上的一个重要调节要素,它在银行贷款中平衡着利息收入和风险。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利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远高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因此,银行会提高利率。但是当利率升至某一临界值时,利率提高所带来的这2种效应成本的增加会超过收益,此时银行宁愿选择信贷配给也不愿意提高利率。而银行使用信贷配给政策时迫使退出的资金需求者往往是中小企业,因此,信贷配给也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原因。
4 中小企业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融资约束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市場竞争层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提供有效供给,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矫正资源配置扭曲,从而全面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中小企业应利用改革契机,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提升自身生产效率,抑制管理者自利行为,促使管理者做出更多有利于企业的决策,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缓解融资约束。同时,中小企业应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主动在市场上披露更多企业信息,加强资金供给方对企业的了解,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配给,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4.2 财政税收层面
财税政策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企业市场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为促进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接连出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了税收优惠的政策面。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向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方向积极调整,进行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向国家提倡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和创新应用型产品靠拢,争取符合“加计抵减”“即征即退”或“留抵退税”的条件,从税收方面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利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金融体制层面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着重强调优化金融组织供给结构,加快银行体系的混业经营,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从而构建全面多样化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完善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改善,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向各方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申请,以便获得更多更低成本的融通资金。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发展,新三板、创业板以及中小企业板的陆续推出,为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提供渠道。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相比,有利息低、灵活性强、限制少等优点。因此,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这一巨大的资金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综合来讲,金融体制的供给侧改革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应借此进行多方面融资,缓解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 4.4 產业结构层面
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较低,资源消耗和污染较高,因此,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来优化供给端,提高科技创新含量,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高附加值产业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技术资源及创新能力。资源能力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更丰厚的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缓解企业的资金约束。并且,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增加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中小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的投资者,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4.5 社会关系层面
关系型融资是指能够为企业获得更多资金和更低融资成本的社会关系。根据前文分析,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最大原因是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供给方不能很好地对中小企业有所了解。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中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力求与金融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往来,使自身更多地被金融机构所了解。而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合作可能性的增大,金融机构的监督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更好发展。有研究表明,随着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关系的增强,其在融资时所享受的贷款利率和抵押物数量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为破解融资约束问题提供新思路。
5 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不容小觑。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资金约束一直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经济政策新变化,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探索中小企业可实行的融资渠道和模式。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市场竞争层面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增加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财政税收层面向符合减免税政策的方向靠拢,促进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金融体制层面利用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和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改善融资渠道,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产业结构层面进行供给端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可以从社会关系层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往来,尝试改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希望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从理论上拓宽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融资方式,而且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小企业中的更好实施提供有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Fazzari, S. , G. Hubbard, B. C. Perterso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7(1):141-159.
【2】George, A. A.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3】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4】Sanford, J. G., J. E. Joseph.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2):246-253.
【5】Stiglitz, J. E.,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