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糖果”蛀了孩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每一次走进课堂,总会有那么一种喜悦袭上心头:老师变了,孩子变了,一切都变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引领着老师们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特别珍视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
  然而,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变得无动于衷了,对老师的“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不再在乎了,孩子们的积极状态消失了,刚萌发的自信心稍纵即逝了……我困惑了:难道是表扬出了错?
  昨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看见几个工人正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断裂声,在静冷的清晨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如果有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是我知道,小树只有经过园丁的一次次修剪,才能长得体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又联想到教育的赏识表扬与批评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作小树苗的话,赏识表扬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批评惩罚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既离不了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了园丁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孩子听多了类似“你真棒”这类夸赞,会变得麻木、脆弱、浮躁、自大,听不进逆耳的忠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现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提倡“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表扬和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运用了表扬和奖励这一教育方法。但我觉得,如果一味地滥用这种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好的言行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能让孩子在快乐中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但是,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只是一味地给予表扬:“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使孩子整天处于“飘飘然”的状态,总认为自己多么了不起而盲目自大,时间一长,便听不得半句批评,形成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听惯了赞美声的孩子,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性的语言或事往往就承受不了。小则心情不佳,大则酿成大祸。我们时常在媒体中看到某某学生因为教师或家长一句“不中听”的话而做出极端的事情。暂且不论谁对谁错。孩子们没有一点点的挫折承受能力,这是否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方法问题。这就好比总是给孩子吃糖,苦的东西就再也下不了口了;糖果虽然可口,可吃多会蛀孩子们的乳牙,倒了他们的胃口,消磨了他们的神经,从而使他们营养失衡。
  当课堂上“好”“棒”的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方式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习惯地作用于孩子的大脑时,孩子们对于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就会显得不在乎,也就提不起精神。学生随之出现的反映将不再是满足,而是感到迷糊,久而久之,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致,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成了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美国一项近期的研究发现,那些过多地被夸奖智力聪明的孩子可能回避新的挑战。据调查,确实有不少被我们认为聪明的学生不认为学业成绩的不理想是自己的不努力所致,遇到困难、挫折时就灰心丧气,更把失败怪罪于自己不够聪明。虽然凡事总有其两面性,不能一概而论,但也需慎重思之:在课堂上不能随意地表扬孩子聪明(一部分属于天资),而要赞扬他们在学习中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自己努力的结果)。
  毋庸置疑,表扬的力量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的激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但真理和谬论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既是理念的问题,也是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事实上,表扬能够鼓励学生,增强自信;批评也会产生警醒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向上动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体本能的需要(本我);又有控制和压抑冲动,使它只能获得为现实所许可的那种快乐的本能(自我);在外界力量的作用下,还会产生一种能够置身于自身之外而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的技能(超我)。适当的批评,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还会促使他们调节自我,顺应当下,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事实上,人总是在这样一种不断克服挫折,不断调节自我,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成熟的。课改倡导的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体系”,无疑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良药虽苦口,功效却显著。当然,一味表扬或者一味批评都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该不该批评学生,如何批评,批评到什么程度,就有赖老师的理解、判断、把握。我们认为:理想的评价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表扬当中暗含提醒,批评当中寄寓鼓励。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
  著名的教育家林崇德说得好:“严字当头立,爱在细微中”。别让赞美的糖果蛀了孩子们的人生,让赏识表扬与适当批评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沐浴风雨,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名言,广为人们所知,也为当前教育理念作注脚。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完全从属于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而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丰富学
期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初唐诗人王勃写的一首抒写送别的五言律诗,诗中融入了诗人很深的离别之情,但所倾吐的又都是慰藉之言。不落一般送别诗的巢臼。反映了作者在描写情感方面的独到之处。  起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景。京城长安有三秦护卫,在风烟弥漫之中,却已望见了蜀地
期刊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写了他养花的过程,表达了他从中得到了养花的乐趣。在集体备课中给这一课拟出了教案,我教学时根据教案并结合实际,是这样让学生体会乐趣的。    一、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养花有哪些乐趣?学生纷纷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养花的乐趣。教师愣了一下,问:“养花的乐趣是哪一段写的?”生齐声说最后一段。然后让学生找到最后一段,读一读。让他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无米下炊”是小学生写作中最感苦恼的难题,情景作文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情景作文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具体场合,在有意或无意中创设和利用好相关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一方面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在让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体验中激起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因此,情景作文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了“无米之炊”的苦恼,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解决了如何说话
期刊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常被引用到企业管理,特别是团队精神的作用。如果用“木桶”理论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倒觉得语文
期刊
所谓“本色作文”,是指习作者凭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真实体验,用自己的语言,不拘形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写作活动。“本色作文”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从感情和内容层面上看,应该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从语言风格上说,应采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真实体验,并力求朴实与自然;从表达形式而言,则不拘泥于固有形式,而是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提倡自由运用各
期刊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许多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努力构建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有效课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都在冥思苦想、精心设计,透过一堂堂精美的语文课,我看到了有情、有趣、有味的有效语文课堂,学生在那里充分展开了求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一、有效的课堂包含着“有情”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情”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情意
期刊
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实践做了以下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寻找学习的乐趣    1、借助周围环境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
期刊
孩子不爱读课外书,不会读课外书,写不好作文等等是摆在许多家长和老师面前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课内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是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通过指导课外阅读,可更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有独立思维的阅读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应注意课外阅读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落实。    一、课外阅读的内容——“趣”“泛”“适”  
期刊
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口头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文”即书面语言,是人类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其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而这些素养的形成,跟语感关系十分密切。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语言素养,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