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去殖民化。通过运用黑奴叙事,以及对白人至上主义的颠覆,莫里森打破了白人强加在黑人身上的文化桎梏和思维桎梏,从而成功地解殖了美国的殖民。
关键词:去殖民化 黑奴叙事 白人至上 自我意识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以黑人奴隶的生活为主题,讲述了一个逃亡的黑奴赛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奴隶而将其杀害,18年后,女儿的鬼魂归来报复的故事。作为一个黑人作家,莫里森始终关注着黑人民族的历史与生活。在《宠儿》中,她从黑人的角度审视奴隶制,并且有力地挑战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话语。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之一是东方主义者对“他者”的虚假呈现。呈现自己是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呈现自我对后殖民主义作家而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拉奥指出的“一个人必须用一种不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精神。”(Rao v)对于被剥夺了文化遗产和语言的非裔美国人来说,这一情况更是如此。在《宠儿》中,莫里森试图打破白人在文化和思维上对黑人的双重束缚,以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活。
1.黑奴叙事:打破文化桎梏
黑奴叙事记叙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奴隶的个人生活,是非裔美国文学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之一。现在“黑奴叙事”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专门术语,特指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黑人自传。被视作非裔美国文学起源的黑奴叙事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非洲文学技巧,比如宗教、演讲、音乐和召唤等,在形式上继承了非洲口述传统。这种富有黑人民族文化特点的叙事也反映了非洲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宠儿》中,黑奴叙事几乎无处不在。黑人口述传统、超自然力量和爵士风格文本的运用展现了黑人的艺术特色和他们的民族身份。
(1)黑人口述传统
黑人一直都有和表演者一起参与到表演中的传统。表演者召唤,观众呼应。他们一起互动参与到这个集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在召唤的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双向交流。这种集体创作成为了黑人群体认识自己的一种文化行为。
在小说中有许多召唤的场景。作为这些前黑奴的精神领袖,贝比·萨格斯在“林中空地”举行集会,号召大家把积在心底多年的苦痛宣泄出来。人们用唱歌、跳舞、哭泣、大笑来回应她。这是最典型的召唤之一。通过“林中空地”,这些曾经的黑奴在一定的程度上摆脱了奴隶制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与苦痛。黑人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治愈了自己。
(2)超自然与魔幻成分
在古老的非洲宗教文化中,生与死之间不存在界限。活人可以与私人沟通,一个人的灵魂也可以回到尘世。这种超自然与魔幻力量高度浓缩了非洲人民的生死观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非洲文化的精髓所在。
《宠儿》就是基于一个超自然力量的故事。赛丝的女儿宠儿在18年后化为一个少女归来。然而赛丝以及所有的邻居对这个鬼魂却没有显示出一丝惊讶,司空见惯一般。为了把宠儿赶走,社区里大约30名女性聚集在124大门口歌唱。很显然黑人群体十分熟悉这种鬼魂现象,并且知道如何应对。这种超自然文化深深植根于非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非洲人的本土文化,它以魔幻的形式来对抗所谓的白人权威施加在黑人身上的痛苦现实。超自然文化也唤醒了被长期遗忘的黑人民族历史,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解殖了文化殖民。
(3)爵士风格文本
爵士是一种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奥尔良非裔美国社区的音乐。它由蓝调以及雷格泰姆音乐演变而来。爵士乐的特点包括即兴演奏,切分音律,独特音色以及摇摆感。它被许多人视为非裔美国人的代表音乐,并且是与非裔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宠儿》的整篇布局恰似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开篇突如其来,把读者带进爵士乐纷乱的音符世界之中。小说中既没有章节标题也没有明显的过渡。事件的安排也是随意的,没有清晰的事件顺序,就像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正如爵士乐没有“渐强音”,小说中也不存在高潮。哪怕是赛丝杀婴这样的重要情节也被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在爵士乐中,没有人可以主导整个表演,每一种声音都同样重要。在《宠儿》中也不只有一个叙述者。赛丝、保罗、丹芙、贝比·萨格斯都有篇幅来传达自己的故事与思想。这种爵士风格文本是非裔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创造,也是非裔美国文学竞争力的一个标志。
总言之,通过运用黑奴叙事,尤其是对黑人口述传统,超自然与魔幻成分还有爵士风格文本的运用,《宠儿》展示了黑人民族独特的语言、音乐、宗教传统以及文学,这充分证明了黑人由自己的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黑人完全由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能力。黑人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故事。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文化上的独立,从而打破了白人的文化桎梏。
2.对白人至上的颠覆:打破思维桎梏
白人至上或白人至上主义是一种认为白人优于其他种族,并且有权主导其他种族的种族歧视思想。这种歧视思想从伪科学的论据中获得支撑。在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下,白人肆无忌惮地残害其他种族,黑人就是受害者之一。在《宠儿》中,莫里森从本质主义,母性伦理以及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颠覆了白人至上主义,重新确认了黑人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1)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对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本质主义者相信事物有一些特征使之构成本身,并且本质是先于存在的。构成西方哲学基础的本质主义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在殖民时代,白人通过本质主义为奴隶制正名。他们声称,黑人生来就是愚蠢、低贱、野蛮的,而白人则是聪敏、文明、为上帝所选中的。在这种思维的洗脑下,许多黑人接受了自己被视为次人类的地位,白人则更加无所顾忌地折磨黑人。
然而,在《宠儿》中莫里森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奴隶制的真相,批判了本质主义。
关键词:去殖民化 黑奴叙事 白人至上 自我意识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以黑人奴隶的生活为主题,讲述了一个逃亡的黑奴赛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奴隶而将其杀害,18年后,女儿的鬼魂归来报复的故事。作为一个黑人作家,莫里森始终关注着黑人民族的历史与生活。在《宠儿》中,她从黑人的角度审视奴隶制,并且有力地挑战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话语。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之一是东方主义者对“他者”的虚假呈现。呈现自己是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呈现自我对后殖民主义作家而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拉奥指出的“一个人必须用一种不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精神。”(Rao v)对于被剥夺了文化遗产和语言的非裔美国人来说,这一情况更是如此。在《宠儿》中,莫里森试图打破白人在文化和思维上对黑人的双重束缚,以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活。
1.黑奴叙事:打破文化桎梏
黑奴叙事记叙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奴隶的个人生活,是非裔美国文学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之一。现在“黑奴叙事”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专门术语,特指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黑人自传。被视作非裔美国文学起源的黑奴叙事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非洲文学技巧,比如宗教、演讲、音乐和召唤等,在形式上继承了非洲口述传统。这种富有黑人民族文化特点的叙事也反映了非洲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宠儿》中,黑奴叙事几乎无处不在。黑人口述传统、超自然力量和爵士风格文本的运用展现了黑人的艺术特色和他们的民族身份。
(1)黑人口述传统
黑人一直都有和表演者一起参与到表演中的传统。表演者召唤,观众呼应。他们一起互动参与到这个集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在召唤的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双向交流。这种集体创作成为了黑人群体认识自己的一种文化行为。
在小说中有许多召唤的场景。作为这些前黑奴的精神领袖,贝比·萨格斯在“林中空地”举行集会,号召大家把积在心底多年的苦痛宣泄出来。人们用唱歌、跳舞、哭泣、大笑来回应她。这是最典型的召唤之一。通过“林中空地”,这些曾经的黑奴在一定的程度上摆脱了奴隶制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与苦痛。黑人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治愈了自己。
(2)超自然与魔幻成分
在古老的非洲宗教文化中,生与死之间不存在界限。活人可以与私人沟通,一个人的灵魂也可以回到尘世。这种超自然与魔幻力量高度浓缩了非洲人民的生死观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非洲文化的精髓所在。
《宠儿》就是基于一个超自然力量的故事。赛丝的女儿宠儿在18年后化为一个少女归来。然而赛丝以及所有的邻居对这个鬼魂却没有显示出一丝惊讶,司空见惯一般。为了把宠儿赶走,社区里大约30名女性聚集在124大门口歌唱。很显然黑人群体十分熟悉这种鬼魂现象,并且知道如何应对。这种超自然文化深深植根于非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非洲人的本土文化,它以魔幻的形式来对抗所谓的白人权威施加在黑人身上的痛苦现实。超自然文化也唤醒了被长期遗忘的黑人民族历史,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解殖了文化殖民。
(3)爵士风格文本
爵士是一种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奥尔良非裔美国社区的音乐。它由蓝调以及雷格泰姆音乐演变而来。爵士乐的特点包括即兴演奏,切分音律,独特音色以及摇摆感。它被许多人视为非裔美国人的代表音乐,并且是与非裔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宠儿》的整篇布局恰似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开篇突如其来,把读者带进爵士乐纷乱的音符世界之中。小说中既没有章节标题也没有明显的过渡。事件的安排也是随意的,没有清晰的事件顺序,就像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正如爵士乐没有“渐强音”,小说中也不存在高潮。哪怕是赛丝杀婴这样的重要情节也被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在爵士乐中,没有人可以主导整个表演,每一种声音都同样重要。在《宠儿》中也不只有一个叙述者。赛丝、保罗、丹芙、贝比·萨格斯都有篇幅来传达自己的故事与思想。这种爵士风格文本是非裔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创造,也是非裔美国文学竞争力的一个标志。
总言之,通过运用黑奴叙事,尤其是对黑人口述传统,超自然与魔幻成分还有爵士风格文本的运用,《宠儿》展示了黑人民族独特的语言、音乐、宗教传统以及文学,这充分证明了黑人由自己的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黑人完全由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能力。黑人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故事。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文化上的独立,从而打破了白人的文化桎梏。
2.对白人至上的颠覆:打破思维桎梏
白人至上或白人至上主义是一种认为白人优于其他种族,并且有权主导其他种族的种族歧视思想。这种歧视思想从伪科学的论据中获得支撑。在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下,白人肆无忌惮地残害其他种族,黑人就是受害者之一。在《宠儿》中,莫里森从本质主义,母性伦理以及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颠覆了白人至上主义,重新确认了黑人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1)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对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本质主义者相信事物有一些特征使之构成本身,并且本质是先于存在的。构成西方哲学基础的本质主义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在殖民时代,白人通过本质主义为奴隶制正名。他们声称,黑人生来就是愚蠢、低贱、野蛮的,而白人则是聪敏、文明、为上帝所选中的。在这种思维的洗脑下,许多黑人接受了自己被视为次人类的地位,白人则更加无所顾忌地折磨黑人。
然而,在《宠儿》中莫里森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奴隶制的真相,批判了本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