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bqa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教材有利因素,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内容上涉及天文地理、人情风俗、古今中外等诸多领域,写作技巧方面也是各具特色。可以说,每一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蕴藏着无穷的“创新”素材。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材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当今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举办科学家发明故事大赛,在教室或学校走廊张贴名人名句,进行主题为“我心中的科学家”演讲赛,根据课文主人公的创新行为进行设计课本剧表演等等,使科学家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仿效之意,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明白到创新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前进和发展,才能形成追求变化,积极探索、创造美丽人生。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主体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僵硬。为此教师应制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其主体精神,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
  1.师生平等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发展。传统“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自由地想和做,从而失去了创新的欲望、激情和动力。为此,教育者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的气氛,鼓励他们去发现,去创新,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2.采取有趣的活动形式
  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由教师讲授改为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样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创新欲望。如学习了课文《雷雨》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通过表演体会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矛盾冲突,以及冲突的社会意义。课本中的一些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和结局进行演说,学生给予评价,老师给予鼓励。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引发创新行为。
  3.多表扬少批评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充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强化交往让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萌发创新的动机。当学生用课堂学过的知识解决了疑难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受到鼓舞。同时,亦应允许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错误,坚持正确的导向和正面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创新,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创新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创造能力的强弱,一个创新思维发达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是创造的核心。为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不能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儿童好奇心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创新情境,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视实践,倡导创新行为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尽量多些。”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这种“活动”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时代变革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是以引发、激励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为前提的,是能衔接课内课外知识的系统训练,它不仅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其他文献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教育专家曾良军老师的报告。一口略带湘西口音的普通话,一副幽默睿智的口才,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说理生动了许多。曾老师立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俯下身子给我们分析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奉送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良策。终归一句话:狠下功夫,下狠功夫,做一个有“良心”的合格老师!  一、将激情注入课堂,用阳光般的笑容轻抚每一个孩子  任何有可能影响学生心情的沉重和压抑都必须收敛好,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沉稳的
期刊
近几年来,师生关系难以令人满意,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陈旧成为了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主体来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一、营造主体发展环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没有“源头活水”,又哪来作文的“清如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没有材料,又哪来作文的香气袭人?敬爱的毛主席也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没粮,没材料,又哪来作文的气定乾坤?总之,素材积累早已成为作文教学的根基问题。此根基打不好,以后的高楼大厦几乎不能构建。可是目前高中生学业重、压力大、时间紧的现状也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去积累
期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市教研员和区教研员到我校进行课堂指导,大家一大早来到会场,静候各位名师的到来。  第一节由区教研员王老师执教初一的《莺》,这节课让我们耳目一新,王老师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例子来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朗读品析的训练。下午余老师的精彩评课又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小问题可以利用求同法进行合并,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余老师的建议让我们对语文的课堂多了些思考,教师把握教
期刊
还记得初中老师教《孔已己》时的一个提问:“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有什么深刻含义?当时不甚了解,虽经老师反复讲解,仍不太明白,只好记在了心头。随着认识的增加,逐渐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现在想来,其实这里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问题,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孔已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而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这类例子数不胜数。其实作家在作品中使用细节描写,能深入地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从而深化作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个人化、多样化的理解,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角色要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主动、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并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老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包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高考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因此,加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获胜。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
期刊
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了解学生是前提,常规管理是基础,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关键,活动开展是载体。良好的班集体形成之时,就是培优补差工作成功之日。因此,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开始。  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态度端正,自控力比较强;求知欲旺盛,知识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者,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广。但是,易骄傲自
期刊
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的重要类型,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此类作文的审题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难题,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际的例子来体会材料作文的审题。  首先,审题时应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不可死抠字眼造成偏题现象。  让我们看山东卷的一篇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
期刊
李白是盛唐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诗仙”美誉的他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将进酒》在诸多诗词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诸多文人墨客和普通人。一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传诵着他这一流传千古的佳作。是什么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吟诵?这首诗吸引人的魅力是什么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将进酒》后的几点愚见,不足之处,切望指正。  酒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写饮酒劝酒的诗词较多,其中陶渊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