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海南黎族竹竿舞的功能分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hzl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学视角从海南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社会变迁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南黎族竹竿舞具有社会规范、社会整合、民族认同、社交、健身与娱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与传播、经济等功能。
  关键词:社会学;黎族竹竿舞;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3-02
  一、前言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琼中县、保亭县、陵水县、乐东县、昌江县、白沙县等9个市县[1]。据2015年《海南统计年鉴》,海南黎族人口共计1509664人。黎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优秀民族文化。黎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性格坚强,尊老爱幼。黎族人民笃信万物有灵,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竹竿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作为黎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竹竿舞于2006 年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之中。社会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竹竿舞是海南黎族人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海南四面环海,交通不便,受封闭环境的影响,其孕育的民族风俗与民族活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护了社会稳定。社会非常想人类的身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像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样,社会的构成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每一部分也帮助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需的[2]。竹竿舞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黎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黎族竹竿舞的起源及社会变迁
  (一)黎族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又称“跳柴”、“打柴舞”。关于竹竿舞的起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竹竿舞起源于劳动。人们上山打柴,空闲休息之余,用柴棍拍打跳跃从而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3] 。另一种说法是竹竿舞起源于黎族丧葬活动,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竹竿舞是古代黎族人在人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4] 。
  (二)黎族竹竿舞的社会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黎族人将跳竹竿舞用于的丧葬活动转变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当黎族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會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跳竹竿舞的目的是祈求黎族祖先和英雄人物为他们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旺盛。
  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竹竿舞的规则与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了“男女混合打跳”。跳竹竿舞现今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的一项活动。黎族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5]。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济落后的黎族居住区域,为了生计黎族人把大多数时间投入到劳动生产当中,除重要节庆外,没有闲暇时间参与组织跳竹竿舞。年轻一代受汉文化的冲击,意识不到跳竹竿舞的意义与价值,不愿参与这项运动[6]。现今,海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竹竿舞作为黎族特色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在省内多个旅游区内,如呀诺达景区、陵水“三月三”竹竿舞比赛、大小洞天风景区等,竹竿舞表演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竹竿舞表演集民族特色、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前去观看。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要求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竹竿舞作为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海南乃至全国范围内已走入部分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的体育课堂,如:海南省教育厅下文要求省内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乡镇中小学校等学校,要从少数民族流传的竹竿舞、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合适项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海南省之外的其他地区,一些中、小学也因地制宜开设的“竹竿舞”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某些高校以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竹竿舞的教学活动。部分中、小学及高等院校以开展竹竿舞比赛的形式来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三、黎族竹竿舞的功能
  (一)社会规范功能。
  竹竿舞是黎族人在长期生活中历代相传下来的,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黎族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传统的黎族人在丧葬或祭祀活动中都会有跳竹竿舞的习俗,而跳竹竿舞时,其服饰、音乐、动作等都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在长期生活中,黎族人逐渐形成了何时跳竹竿舞、因何事而跳竹竿舞、怎么跳竹竿舞等规范的行为方式。
  (二)社会整合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态度,具有整合社群与培养集体意识的功能[7]。黎族竹竿舞多是以村寨或部族为单位参与的,人人都是参与者,男女老少同享欢乐。在跳竹竿舞的活动中强调参与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从而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提高了群体的凝聚力。
  (三)民族认同功能。
  竹竿舞是维系黎族人感情的纽带,黎族民众通过竹竿舞丰富多彩的舞姿,表达本民族朴实的民族感情和勇敢的民族毅力,以及追求文明和美好未来的良好愿望。竹竿舞作为黎族文化的符号,是区分与其他民族的异同的重要标志,从而增加了黎族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的认同感。
  (四)社交功能。
  跳竹竿舞是一种群体性运动,项目参与者在一定的运动规则与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下共同互动,不仅能拓宽社会人际交往的渠道,而且还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性别、年龄、地位等差别,还是地域文化、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差异,通过跳竹竿舞这项活动,为广大参与者提供文化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平台。黎族青年男女通过“三月三”黎寨山恋节,凭借跳竹竿舞活动为自己的恋爱牵线搭桥。同时,在祭祀、节庆活动中跳竹竿舞增进了亲友、邻里、村寨间的感情交流。   (五)健身与娱乐功能。
  从竹竿舞起源来看,它是人们上山打柴,空闲休息之余,用柴棍拍打跳跃的休闲娱乐的活动。跳竹竿舞不仅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也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能促进人体发展,增强体质的效果。竹竿舞的基本动作由跳跃、下蹲、旋转以及躲闪等动作组合而成,节奏感强,活动强度逐渐增加,连贯性强,在跳竹竿舞过程中,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了锻炼。因此,跳竹竿舞可提高参与者的灵敏、耐力、柔韧性以及协调性。
  (六)教育功能。
  在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开设竹竿舞教学与其他相关活动, 便于学校师生参与、体验这一运动,师生在跳竹竿舞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相互协作并相互竞争。跳竹竿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协作与竞争意识。参与跳竹竿舞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缓解其他学科的学习所带来的压力。
  (七)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与传播功能。
  竹竿舞的产生和发展与黎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它和黎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历代黎族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一种寄托和表达方式[8]。参与竹竿舞活动是学习与传承黎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它能够直观、深入的了解黎族文化,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中、小学校与高校开展竹竿舞活动,是对其进行继承和保护, 同时又是对它的创造与发展。竹竿舞作为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吸引了无论是黎族还是其他异民族民众广泛的参与与体验,这些都对其文化的传承、弘扬与传播有重要作用。
  (八)經济功能。
  随着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 现今海南黎族竹竿舞已发生巨大的变迁,它吸收了新的元素并被加以创新与改造融入了现代旅游体系。旅游是一项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综合性的消费活动, 它满足了旅游者在身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目前,竹竿舞表演在多个旅游景区内作为一个独特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关注。竹竿舞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被广大游客所消费,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四、结语
  海南黎族竹竿舞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与革新的。而海南黎族竹竿舞的功能也随着其发展、演变与革新而不断丰富。从黎族竹竿舞的起源来看,其具有社会规范、社会整合、民族认同等功能,但随着黎族竹竿舞发生社会变迁之后,其社交、健身与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弘扬与传播功能、经济等功能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海南黎族概况[EB/OL].2015-04-17.
  [2]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3]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231
  [4]于伟慧.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黎族民间打柴舞[N].海南日报.2006-04-05
  [5]秦勇.竹竿舞的历史探源及其研究价值[J].兰台世界.2013,04:93
  [6]宗雪飞,于浩飞.黎族跳竹竿的社会变迁及未来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6):127~128
  [7]熊志冲.民族体育的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2(1):19
  [8]金德阳,颜香放,张丽.竹竿舞的文化特征及其社会价值[J].时代文学.2010(6):183
  作者简介:
  1.常超翔( 1991-),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应用社会学。
  2.毛恬清(1991-),女,白族,云南怒江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应用社会学。
其他文献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明阳(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
一、舆论监督与隐性采访  “有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新闻事业能否开展并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如何的一个标志”。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出现了“舆论监督”的字样。随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以新闻媒介为主体的舆论监督,权威性显著提高,并且与法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为喻,指出人对古松可以有三种态度:这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是为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不在乎其是什么树也不管有何用,只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发现了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态度,在这里,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形象。朱良志教授在其《真水无香》一书中也提到了一种所谓“生命的态度”,他将之称为“第
约翰·凯奇,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和视觉艺术家。作品《4分33秒》是一部创作于20世纪,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音乐作品。本文主要从《4分33秒》的创作背景入手
当前,在钢琴教学形式中,可归纳为三种教学形式:即“一对一”、“小组式”和“集体式”教学形式。这三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果在钢琴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把这三种形式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钢琴教学会带来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这三种教学形式做初步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一对一”教学形式  “一对一”教学,俗称“小课”,这种教学形式在器乐
中医认为,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现代医学也证明,通过观察指甲的形状、大小、颜色,能够察觉人的健康基本状况
摘 要:风景园林文化的创设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密不可分,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地域自然景观的特征,同时,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在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文化的创设中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  关键词:地域自然景观;园林文化  一、概念界定  (一)地域景观  地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历史性、自然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区域性,它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是一个非常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流芳千古的名人.李鸿章就是晚清时期的名人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这一任务的评价却出现了偏差,很多评价中都一口
例1 患者男,31岁.因施工中手扶吊车钢丝绳,触及10万V高压,伤后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10 min后送来抢救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举足轻重.文章解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既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又有助于西方文化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