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莫理循文书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学家骆惠敏先生所编《莫理循文书集》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与近代中国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外国私人档案资料集。当事人的私人档案是重要历史资料的一种。一般说来,这类资料虽因限于个人闻见所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内容比官方档案更为具体,包含许多细节。这是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所不可缺少的。同时,它还常常载有正式文献中所没有的内幕材料。当事人私人档案资料的可靠性高于回忆录,对历史的研究很有价值。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私人档案资料,编印了不少有史料价值的私人日记、书信和其他档案材料。不过已经出版的大都是中国人的材料。这还不够,还需要介绍外国的有关材料。尤其研究中国近代史,更是这样。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在这方面引起大家的兴趣。
  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中国同列强侵略者间的矛盾冲突和各种形式的交往。几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有外国人插手其间,横加干涉,乃至发展为对抗。因此,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公私档案及其他文献材料中,存有大量的足以说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另一面的内容,是中国所没有的。要全面研究中国近代史,清理其中的许多复杂关系,就不仅要掌握中国材料,同时也要掌握有关的外国资料,对事实作多方面的考察。如果只看中国材料,对外国材料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认识就难免片面,甚至会作出不合事实的判断。在外国材料中,首先要注意的当然是政府和某些社会组织保存的文献资料,同时也不能忽视散见各处的私人档案资料。我们本来早该下决心派人出去做细致的收集工作,并尽可能翻译出版。这项工作要求有关的领导有眼光有魄力,做出全面规划,认真贯彻执行。此事所费无几,但是我们过去注意不够,尽管其他方面浪费很多,也没有在这方面付出一点小小费用,而且没有人认为这是应当抓紧去做的,所以至今仍然做得很少,很零碎。近年出国的人,往往既没有给他们收集史料的任务,也没有给他们收集史料的必要费用,当然,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可借带回国的一般只是一点自己关心的问题的材料;而国内绝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没有机会出国,加上语言文字的限制,广泛阅读和利用外国的有关史料仍旧难乎其难。在这种情况下,有选择地翻译出版一些象本书这类已经编辑成册的外国私人档案资料,就显得更为必要。
  莫理循自一八九七年起作为《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辛亥革命后作为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在中国活动了约二十年。这二十年中,正值甲午战后中国政治社会进入空前动荡和急遽变化的时期,列强对华的侵略活动,它们在中国和远东的角逐,也迅速加剧。活跃于中国政治中心的莫理循,是一个富有政治头脑,忠于英帝国主义利益,又善于刺取情报,活动能力很强,以致被他的上司誉为“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的特征”的人,这就使得他的往来函电和各种备忘录内容丰富,对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很有帮助。
  本书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是莫理循和《泰晤士报》领导以及其他外国人讨论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活动,以及列强对华政策的通信和备忘录。他们的观点大都具体而露骨,很少掩饰。阅读这些材料,会更真切地看到列强侵华活动的真实企图和多变的手法,从而有助于防止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看得过分简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从中国攫取更多的权利。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某种抽象的原则,而是现实的利益。怎样对自己更有利就怎样干,这就是他们的原则。正因为这样,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反动政府并非事事支持;对于中国的进步事物也不是一律反对。原因就在于有时候这种支持或反对被认为不符合他们侵华的利益;而他们的不支持、不反对当然也不是为了中国的利益。例如,从本书中可以看到,莫理循和他效忠的英帝国对袁世凯称帝就不以为然,这不是因为他们维护中国的民主制度,而是由于他们认定袁氏称帝会再次引起动乱和革命,并破坏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既得利益。此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常常影响他们对华的具体立场和政策。因此,对列强在华活动需要作真切的了解和分析,显然比从概念出发更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进步所起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尽管莫理循对中国内部状况的观察和认识很不深入,有时还相当迟钝,但从这部文书集里仍然可以读到不少反映中国政治、社会情况的材料,其中还有若干关于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反袁斗争的很足以说明问题的第一手材料。如一九一一年十一月蔡廷干去武昌和革命军代表谈判归来向莫理循介绍谈判情况的记录;同年十一月七日严复阐述他对武昌起义和中国前途的看法的长信;一九一五年四月孔祥熙报告孙中山流亡日本的情况,并建议袁世凯召回孙中山以瓦解革命党的密信和备忘录;一九一六年六月一日蔡廷干叙述他在当天和已经病危的袁世凯对话的信件,以及记述端纳等人策动李纯武力统一全国的材料,等等。这些读来饶有兴味的材料,虽然不足以改变、但却可以丰富我们对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很多有关国际关系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当时列强侵华的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很有意义。
  本书对于研究近代中国历史所具有的价值,是和编者骆惠敏先生的富有学术意义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为本书所写的详尽注释,为人们阅读和利用本书的材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有的注释本身就是编者认真考察历史的成果。如编者在一个注中依据美国的有关档案资料指出,民国初年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并非如时人和后来的史家所说是出于威尔逊总统的崇高理想,即所谓维护中国的主权,而是由于美国银行团鉴于当时美国金融市场的情况改变了主意。威尔逊不过应银行家们之请给他们提供一个借口罢了。做这样的注释,并非易事。骆惠敏先生的这种不辞辛苦的精神,是值得取法的。
  
  一九八五年四月
  
  (《莫理循文书集》即将由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读几篇写改革的报告文学    “历史被阻碍得太久了。摸索了十几年,动乱了十年,徘徊了两年,它早已不耐烦了。一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闸门,时代所企盼的改革便如同奔腾澎湃的大河,席卷了我们广大的国土。”这是报告文学《在大时代的弯弓上》的作者,对当前正在汹涌奔流的改革潮流所作的描绘和概括。  的确,改革的大潮开始漫过祖国大地,正在疏通着社会主义建设中被阻碍的渠道,也把一大批锐意改革的时代先行者推上了
5月10日,杭州通报“金钱豹外逃事件”调查进展,称因管理人员疏忽,三只金钱豹于4月19日10时在动物隔离区逃离。让舆论哗然的是,直到杭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众才知道三只金钱豹竟已经出逃20多天。目前已捕获追回两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现已关闭,主要负责人被控制。网友热议  现在说第三只掉入四次元空间或者虫洞我都信。  豹子越狱大剧第一季结束,第二季开始了。  小豹子让这种人胡乱管着,想想也好可怜。解词
刘永济先生遗著《词论》第四页曰:“按宋人词名诗余者至多,而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余》,意谓词体出于诗,为诗之余也……。”  此处正确的句读应是“而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余》”。按宋宁宗庆元间的《野客丛书》已引《草堂诗余》里的张仲宗(即张元干,字仲宗)《满江红》词。《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纪昀等据此断定《草堂诗余》的成书年代必在庆元以前,是令人信服的。由于《草堂诗余》是南宋时编成的书,编者不详,
去年荷香时节去杭州,造访孤山北麓的曼殊塔。凭吊之际,颇多感慨,心想:如果苏曼殊的著作再不出版,这位近代的著名文学家就将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不料,桂花开时,就在苏州买到了新版的《苏曼殊小说集》。欣喜之余,又不由为苏曼殊短暂的一生而叹息不已。就象该书封面上画的那样: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漠漠的夜空中,追求一轮圆月的明光,但终然是可望而不可达。这是何等悲哀、何等惨淡的际遇。  苏曼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在文
记吴文藻教授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虽然有了比较“正规”的社会学,但是,社会学课程主要在洋人办的教会学院中开设,教员是洋人,教材是洋书,课堂里讲的又是洋语。吴文藻先生对社会学的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吴先生是这样提倡的,他自己也是这样
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同书异名通检》是一部较好的工具书,然间有微瑕,兹指出数点以求商榷:  82页《词选》条,列元邵亨贞、清张惠言、近人吴梅三家,胡适的《词选》却未收入,似不妥。胡适编《词选》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影响之大非吴梅等《词选》能及。其中某些观点还被《复兴高中国文教科书》采用,为很多人所信服。  16页《中国文学史》条,不仅未收王梦曾著商务版《中国文学史》,连问世早、影响大,在宣
张政同志的《漫谈》一文探索了不少关于《封》的问题,颇有启发性,促使人对这部长篇小说作进一步探讨。  《封》是一部怪书:它不登大雅之堂,文学史上地位很低,评论家几乎置之不理;但流传了几百年之久,始终处于畅销书之列。这种遭遇的结果,到今天连作者为谁都成了疑案。张政同志早就考证为十六世纪后期一个全真派道士陆西星所作,但关于陆西星此人,现在资料仍旧非常缺乏,也还未见有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于《封》现在还只能就
读罗曼·罗兰《歌德与贝多芬》受到的启示      一    很多人知道罗曼·罗兰是一个懂得贝多芬的文学家,但不大知道他是一个对贝多芬深有研究的音乐专门家。他那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多夫》主人公的青少年时代是以青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做模特儿的;他那本介绍贝多芬的天才和他不向厄运低头的战斗精神的小书《贝多芬传》至今还在我国广为流传。他除了用小说和传记文学介绍贝多芬外,还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研究贝多芬的多卷
抒情诗集《生命的欢乐》跋    人类是很顽强的:无论经历怎么样的灾难——大火,水灾,地震,战争,只要活着,不管留下多少创伤,都会再站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天空和大地,又去寻找更美好、更欢乐、更富有创造性的生活。  我们这个民族在这点上是更典型的。不用远溯那浩瀚的历史,就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就足以摧毁掉人们生的欲念,但是我们还是勇敢地承受了,战胜了那种种的邪恶,并且又开始
纪念方国瑜先生    我有幸从一九七三年起,协助方国瑜先生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一书,亲聆教诲有十载,至今回忆往事,言犹在耳。先生那严谨的学风和刻苦的精神,渊博的基础和精深的学问,不仅得到受业学生的口碑载道,而且也受到同辈学者徐中舒教授等的敬佩和赞誉。他们称他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认为他是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一九七二年底,郭沫若院长复先生信,希望能将《纳西象形文字谱》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