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深海阔》(上)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n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国宝档案》。说起象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棋种即国棋和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要为您介绍的这件民间国宝,它就和象棋有关。
  在中国,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在公园里、马路边,或农家小院或炕头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段现场下棋的同期画面)
  人们三五成群,横车跃马,厮杀正酣——下棋的人神情专注,看棋的人也不甘示弱,有支招的,评论的,还有叫好的。真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象棋运动的迷人魅力。
  中国象棋作为中国的国棋,不仅平民百姓喜爱,就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喜欢纹枰对弈,陶冶情操。
  这看似不大的棋盘,学问可是不小。想赢棋的人,除了头脑灵活,还要有丰富的下棋经验。这就不能不提到棋谱了,一本好的棋谱就相当于一本武林秘籍,上面总结了前人对于下棋的所有经验,是出奇制胜的法宝。
  据记载,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棋制多有变迁。近代象棋自宋代定型以来,历经元明,到了清代中叶“康乾盛世”之际,棋艺水平已经达到了新的境界。这时的名手辈出,佳谱迭现,尤其残排局的造诣,几乎达到了顶峰。清代排局四大名谱即《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渊深海阔》、《竹香斋象戏谱》也应运而生。
  这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清代陈文乾编著的《渊深海阔》了。作者广泛采集古代排局精华、民间佳构和江湖名局,于1791年开始手工抄录,呕心沥血,历时17年,到1808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多达16册的巨著。可是由于陈文乾家境贫苦,无力刊印,《渊深海阔》最终没能刻印成书,只有这部手稿流传下来,成了世上仅存的孤本,非常珍贵。
  ●主持人:这套棋谱一经问世,各地棋友争相传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成书100多年之后,令许多棋手梦寐以求的象棋秘籍《渊深海阔》,在江湖上突然销声匿迹了。那么,它到底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经过多方的联系,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道棋谱下落的人。
  ●张丁:这套象棋古谱啊,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珍贵,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套,还是手抄本。那么它在哪呢,在北京有一个著名的象棋古谱收藏家,名叫刘国斌,现在这套《渊深海阔》就在他的家里。
  根据张丁先生提供的线索,2007年5月,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刘国斌的家中。
  走上小楼,敲开了一扇铁门,听说我们是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的记者,刘先生热情地请我们进了屋。他说,自己算是《国宝档案》的热心观众,几乎天天都看这个节目。
  在进一步的聊天中,我们才知道,今年75岁的刘先生,年轻的时候还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的守门员。他在绿茵场上拼搏了十几年,曾在国内率先掌握鱼跃扑球技术。在1955年与前苏联老牌劲旅泽尼特队的一次比赛中,由于发挥出色,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现在在刘国斌的家里,就保存着这张和毛主席握手时留下的珍贵合影。
  那么,作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刘国斌又是如何喜欢并开始收集象棋古谱的呢?
  刘国斌老人告诉我们,5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下棋,但开始他对棋谱并不重视,直到5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才彻底改变了他对棋谱的看法。
  那时的刘国斌还在辅仁大学读书。在一次全校象棋比赛中,刘国斌在争夺冠军的决赛中不幸落败。比赛结束后刘国斌才知道,冠军走的招法都是从棋谱《韬略元机》里面学来的。刘国斌这才明白,原来棋谱是这么重要!
  从此,刘国斌开始研究象棋古谱,越研究越觉得其中奥妙无穷,于是他渐渐地迷上了收集古谱。
  进入刘国斌老人的书房,我们四下观察,不大的房间,摆满了各种古旧书籍。柜子里、书架上、桌子上……凡伸手可及的地方都是书。那么,我们此行的目标——16册《渊深海阔》孤本,在哪里呢?
  ●刘国斌:这个书啊,平时我给它收藏起来,因为它比较珍贵,所以比较精心,一般我不拿出来,除非特殊需要的时候,咱们拿出来看看。
  刘国斌老人把古谱从盒子里一一取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套象棋古谱一共16册,在成书的100多年时间里,几经易手,如今虽然边缘处有些小的破损,但是保存得基本完好。翻开古谱,卷首的述意、神仙对弈图、作者的印章、各式招法和图解,都是清清楚楚。
  ●刘国斌:这是卷首,这个书啊,因为是作者的稿本,如果按照这个样子去刻印的话,不用变就行。这是述意,就是序文的意思,非常有意义,说的就是人生。
  《渊深海阔》是作者陈文乾的手抄本,由于家境贫苦,无力刊印,只有这部《渊深海阔》手稿流传下来,成了世上仅有的孤本。
  刘国斌老人说,迄今为止,《渊深海阔》是中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手抄本象棋著作,里面收录了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著名棋局、棋谱、棋经等,为后人确定象棋的历史发展和棋局变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主持人:直到今天,这一套16册象棋古谱《渊深海阔》,依然是象棋专家研究的对象,是名副其实的珍贵国宝。那么,刘国斌老人又是怎样得到这套旷世孤本的呢?
其他文献
“嘉靖通宝”小平钱24.2×1.5毫米,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始铸平钱;廿三年工部按洪武等钱式铸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钱各三万文。据记载小平为素背,其余皆记重。折十幕文记值记重。听说还行一枚同样的小平钱已入藏博物馆,并有争议,今逢盛世,把这两枚钱币登出,供专家、学者和钱币爱好者研究、鉴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体作S形,像一个有长柄的勺。柄前有一扁圆形结,有的柄尾还带飘缨。或者说,如意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裨史类编》中认为:“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爪可三尺许,或脊背有痒,手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后来人们取其爪杖之形,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用来作为送人的礼物,寓事事如意。  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例如:珐琅如
期刊
此钱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圣祖所铸制钱。正面为“康熙通宝”四字,背面为满文“昌”和汉宁“昌”二字,横读楷书。字体遒劲,书法精美,形制特大(比普通“康熙通宝”要人0.3-0.5毫米),钱体偏厚,文字深峻,铜质金黄,包浆也较自然,有雕刻之痕。经测试,钱体直径为3厘米(相当于折二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屏风在我国由来已久,常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有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的作用,是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家具。在我们这次征集的民间国宝入围藏品中,就有这么一件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风,其形体高大、精雕细镂、题材丰富、气势恢弘,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现为厦门复文美术馆收藏。    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    这件木雕十二扇屏风,高345厘米,宽624厘米,大气磅礴。由铁力木及金漆木雕组成,所刻人物故事题材采
期刊
笔者前几年用一柄三镶玉如意与朋友换了一件角雕弥勒五子戏猴图摆件(见图)。棕红色角质,通高30.5厘米,重600克。底呈不规则椭圆形,中浅空,壁厚0.8厘米,长径11.8厘米,短径6.5厘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熟悉玉雕历史的人都知道,清代玉雕手工业在各种因素推动下,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一时期玉雕的数量之多、材质之美、做工之细、题材之新,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众多的清代玉雕精品中,有一套玉雕十八罗汉十分独特。它由和田青玉雕刻而成,每一尊罗汉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排列在一起形态各异、气势恢弘。    玉雕罗汉世间稀    十八罗汉是佛教中的人物,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上另两位尊者而组成的。唐代佛教传入我国
期刊
2007年2月12日下午,上海市工商局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向市民警示《清明小河图》(书画长卷复制品)、毛泽东金玉墨宝、世纪伟人金钻怀表等7则收藏品广告的违法表现,同时发出今年第1号广告禁令,要求各广告发布单位立即停止发布相关违法广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秦公壶,通高42.3厘米,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壶的横截面作圆角长方形。直口,长颈,垂腹。颈部饰波曲纹,两侧有兽首衔环,扁环上饰有龙纹。腹部饰交龙纹,腹中饰有一个高浮雕螺形角的兽首,兽首的身躯向两侧展开,与四周的龙纹反复交缠。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通器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此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颂壶,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交龙纹方壶均极其相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艺术珍品。  此
期刊
2006年年底,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江南第一朱金木雕大佛龛》的报道。报上刊登的照片不大,却明确地写着,佛龛高3.95米,宽5.56米,厚1.09米。  这篇不长的报道立刻吸引了我们,因为《国宝档案》播出三年多,介绍了近千件国宝,可介绍佛龛还不多。而且,专家还告诉我们,木器制品不易保存,如此巨大的木雕佛龛能够保存至今,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得到这件宝物的线索,我们希望能找到大佛龛进行报道。
期刊
你见到过如此巨大的漆金木雕件吗?如墙一般高大,此件“照壁”高3米,宽4米,厚1.5米。高大雄壮,气势恢弘,金碧辉煌,四面俱是精美的雕刻。我们且以“室内照壁”呼之。  该“照壁”是晚清时期浙江宁波地区一带的朱金木雕。木雕正面为一块金地黑字的牌匾,牌匾上的“积善流庆”四字,铁画银钩,字形秀美而有力度,署款是嘉庆五年(1800年)顽伯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