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正在各个学校扎实推进,其改革方法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六个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即只要是对学生就业有利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纳入其中。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因而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法
1.在教育思想方面
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首次明确地把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来。这是职业教育教育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2.在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方面
教育部明确将中职院校培养目标统一定位为:“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个定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3.在专业设置方面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作指导,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科学划分专业,从而把学校的专业与社会的职业直接联系起来,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 并重)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4.在课程改革方面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在课程教学模式上,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经验,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模式;在课程结构上,要结合行业现状和社会需求,适时改变学科课程结构,推广课程的模块化和综合化,使教学内容紧凑精练,剔除与职业能力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随时补充新知识。
改革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然要对课程大纲进行重新编写。大纲中可以单独列出课程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再明确提出对知识结构、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要求。专业课程大纲除了论述课程的地位、课程的模块化内容、课程的重难点等知识结构外,更应突出课程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出实践环节、实作内容、实作方法,与国家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结合起来,并融入职业态度的内容。这就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突破单纯的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而是借助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管理方面
在教学管理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打破刚性的学年制,实行学分制、选修制、“学分银行”等柔性教学管理制度。
6.在教材建设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该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人员应包括中职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大学教授。特别是中职教师是教材编写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过硬的专业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行业联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实现以“重案例,轻理论;重能力,轻知识;重操作,轻系统;重实作,轻讲解”为特点的中职教材,并开发出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专业课程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即只要是对学生就业有利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纳入其中。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因而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法
1.在教育思想方面
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首次明确地把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来。这是职业教育教育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2.在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方面
教育部明确将中职院校培养目标统一定位为:“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个定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3.在专业设置方面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作指导,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科学划分专业,从而把学校的专业与社会的职业直接联系起来,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 并重)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4.在课程改革方面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在课程教学模式上,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经验,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模式;在课程结构上,要结合行业现状和社会需求,适时改变学科课程结构,推广课程的模块化和综合化,使教学内容紧凑精练,剔除与职业能力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随时补充新知识。
改革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然要对课程大纲进行重新编写。大纲中可以单独列出课程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再明确提出对知识结构、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要求。专业课程大纲除了论述课程的地位、课程的模块化内容、课程的重难点等知识结构外,更应突出课程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出实践环节、实作内容、实作方法,与国家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结合起来,并融入职业态度的内容。这就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突破单纯的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而是借助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管理方面
在教学管理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打破刚性的学年制,实行学分制、选修制、“学分银行”等柔性教学管理制度。
6.在教材建设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该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人员应包括中职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大学教授。特别是中职教师是教材编写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过硬的专业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行业联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实现以“重案例,轻理论;重能力,轻知识;重操作,轻系统;重实作,轻讲解”为特点的中职教材,并开发出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专业课程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