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广优良品种是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良种推广相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引进推广各类优新良种,为我国粮食生产逐年稳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良种引进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从各地反馈的信息显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因品种质量问题,造成作物减产或直接购种损失;因抗性问题,造成一定区域毁灭性病虫害;因气候因素,导致一些品种结实率严重降低甚至绝收;因株型不佳,严重影响农事操作效果,等等。这些问题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严重时引起农民上访,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深层次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优良品种;技术推广;增产增收;发展方向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1、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2、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二、我国种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认真分析思考当前良种推广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主要症结体现在:
1、种子企业主导推广的因素太多,权威科研机构引导推广的因素太少。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种子质量及品种性状表述基本由种子企业提供,并以简介方式标注在种子包装物或标签上,权威机构对该产品的评价一般发表在刊物上。农民购种时对种子质量及品种性状的了解,基本源于企业提供资料。现实当中有些种子企业在推广良种时,往往把自身利益摆在第一位,品种安全意识淡薄,在种子质量及品种性状描述时尽量夸大优良面,含糊甚至隐瞒品种缺点,使农民得不到品种各项性能的真实描述而造成损失。
2、推广程序既不合理又不合法。
部分种子企业和种子经销商,引进推广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一些良种研发机构,把还处在研发阶段的性状未稳定品种投放市场,成为当前种子事件的重大祸源。另外,一些已审定通过的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在某些特定区域小气候影响下,因没有遵循先试种示范再推广原则,同样造成重大生产损失。
3、良种推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当前我国良种推广从业人员,既有本专业人才,但更有大量社会再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既无专业基础知识,又无推广技能,更不懂良种推广法律法规,只有利益驱动,在推广品种时,以利益最高为原则,盲目推介,加之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易轻信和盲目接受,从而造成不良恶果。甚至一些丧失基本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唯利是图,掩盖品种缺点,误导购买,为害农民。
4、农民的良种良法观念淡薄
虽然各级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十分重视良种良法工作,也强化了宣传,但绝大多数农民在良种种植过程中,没有按照品种特征特性进行科学管理,仍然沿用经验式的千篇一律的传统耕作模式,不重视或忽视地力培肥、定向栽培、合理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等科学技术对良种推广的重要性,农事操作简单粗放且不注重效果,使一些良种因得不到良法而丧失应有的价值,甚至导致农业生产重大损失。
三、我国种业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
1、规范品种性能描述。
对品种质量及性状描述,应由专门的种子专家依据品种实际表现表述,并对表述内容负责,种子企业应按此表述内容如实标注在产品包装物或标签上,让农民购种时,能够获得真实、可靠、权威的品种性能信息,买到真正的放心种子。
2、严格规范良种推广程序
严禁未审定品种、不在审定适宜种植区域内的品种、尚处研发阶段品种、质量不合格的品种违法销售。对本区域合法销售的新品种,应遵循先试种示范再推广的原则,并在试种示范阶段,务必由法定种子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观察,并对品种推广价值进行如实评价。
3、加强良种推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
良种推广人员应实行上岗合格证制度。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推广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不具备上岗资格的从业人员,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培训。凡未取得上岗合格证人员,一律不得从事良种推广工作。
4、强化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科学种田热情。
技术上,我们应培养农民了解良种基本知识、良种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特点、良好的技术运用技能等,使农民不仅懂科学技术,还要善于使用科学技术。在观念上,必须根除农民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陋习,用若干依托农业科学技术取得的高产高效典型事例,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学科学、用科学,通过良种良法,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优势,最大限度挖掘良种高产高效潜力。
5、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应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防范违法违规品种投放市场。建立种子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大力扶持诚信度好的种子企业,对诚信度差的种子企业,限期改正,甚至坚决取缔,宁精勿滥。一旦发生种子事件,监管机构在厘清事实后应依照相关法律,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企业)的责任,切不可走过场。利用法律的强大威慑力,保障我国良种推广工作沿着正确轨道,造福人民。
关键词:优良品种;技术推广;增产增收;发展方向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1、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2、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二、我国种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认真分析思考当前良种推广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主要症结体现在:
1、种子企业主导推广的因素太多,权威科研机构引导推广的因素太少。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种子质量及品种性状表述基本由种子企业提供,并以简介方式标注在种子包装物或标签上,权威机构对该产品的评价一般发表在刊物上。农民购种时对种子质量及品种性状的了解,基本源于企业提供资料。现实当中有些种子企业在推广良种时,往往把自身利益摆在第一位,品种安全意识淡薄,在种子质量及品种性状描述时尽量夸大优良面,含糊甚至隐瞒品种缺点,使农民得不到品种各项性能的真实描述而造成损失。
2、推广程序既不合理又不合法。
部分种子企业和种子经销商,引进推广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一些良种研发机构,把还处在研发阶段的性状未稳定品种投放市场,成为当前种子事件的重大祸源。另外,一些已审定通过的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在某些特定区域小气候影响下,因没有遵循先试种示范再推广原则,同样造成重大生产损失。
3、良种推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当前我国良种推广从业人员,既有本专业人才,但更有大量社会再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既无专业基础知识,又无推广技能,更不懂良种推广法律法规,只有利益驱动,在推广品种时,以利益最高为原则,盲目推介,加之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易轻信和盲目接受,从而造成不良恶果。甚至一些丧失基本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唯利是图,掩盖品种缺点,误导购买,为害农民。
4、农民的良种良法观念淡薄
虽然各级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十分重视良种良法工作,也强化了宣传,但绝大多数农民在良种种植过程中,没有按照品种特征特性进行科学管理,仍然沿用经验式的千篇一律的传统耕作模式,不重视或忽视地力培肥、定向栽培、合理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等科学技术对良种推广的重要性,农事操作简单粗放且不注重效果,使一些良种因得不到良法而丧失应有的价值,甚至导致农业生产重大损失。
三、我国种业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
1、规范品种性能描述。
对品种质量及性状描述,应由专门的种子专家依据品种实际表现表述,并对表述内容负责,种子企业应按此表述内容如实标注在产品包装物或标签上,让农民购种时,能够获得真实、可靠、权威的品种性能信息,买到真正的放心种子。
2、严格规范良种推广程序
严禁未审定品种、不在审定适宜种植区域内的品种、尚处研发阶段品种、质量不合格的品种违法销售。对本区域合法销售的新品种,应遵循先试种示范再推广的原则,并在试种示范阶段,务必由法定种子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观察,并对品种推广价值进行如实评价。
3、加强良种推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
良种推广人员应实行上岗合格证制度。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推广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不具备上岗资格的从业人员,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培训。凡未取得上岗合格证人员,一律不得从事良种推广工作。
4、强化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科学种田热情。
技术上,我们应培养农民了解良种基本知识、良种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特点、良好的技术运用技能等,使农民不仅懂科学技术,还要善于使用科学技术。在观念上,必须根除农民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陋习,用若干依托农业科学技术取得的高产高效典型事例,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学科学、用科学,通过良种良法,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优势,最大限度挖掘良种高产高效潜力。
5、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应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防范违法违规品种投放市场。建立种子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大力扶持诚信度好的种子企业,对诚信度差的种子企业,限期改正,甚至坚决取缔,宁精勿滥。一旦发生种子事件,监管机构在厘清事实后应依照相关法律,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企业)的责任,切不可走过场。利用法律的强大威慑力,保障我国良种推广工作沿着正确轨道,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