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备考须把握文体特点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inginthe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文体丰富,远比我们现代文体多样,如论、序、记、令、传、引、书、铭等。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曾对古今文体进行梳理,列举了近20种体式,35个门类,并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而在新高考模式的指引下,基于不同文体探讨备考策略,也正成为语文高考复习中的一个热点乃至重点问题。
  但高中文言文备考现状,更多体现的是“文”“言”之争也即重“言”轻“文”的偏向,在教材处理上是如此,在高考文言文复习上更是如此。导致文言文学习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部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把一些声情并茂的名篇美文肢解得破碎不堪、枯燥乏味,学生自然也就对这样的学习“反胃”。另外也有的老师在讲解时过于偏重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把一篇很有生气、意味的课文,分解成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活生生地来了一次“庖丁解牛”,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等方方块块,割裂了文章血肉上的联系,这样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会只见到一块块的肉,而“目无全牛”了。
  “言”固然重要,但“文”亦是文言文教学和备考的重点,“言文并重”才是正道。仔细研究分析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引我们的文言文备考,也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工作,不可轻忽。
  (注:2015年记和2014年议论文中均包括上海卷第二篇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文体特点分析
  (一)文体选择覆盖面全
  姚鼐《古文辞类纂》把文章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2015年高考中则包含了传状、赠序、碑志、杂记、论辩等多种体式,与前几年相比,文体覆盖面更广,文章形式也更为多样化。这不得不说是在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种令人振奋的改变。
  (二)文体整体呈现“小稳定、大变化”的特点
  1.小稳定
  文本选择基本稳定在选择宋明清著作,难度偏易。文体基本以人物传记、议论性散文为主。从横向看,2015年各省高考中,史传类文本出现6篇,其中宋代2篇,明代2篇,清代2篇,以名家名篇为主,佐以先秦百家、汉唐作品。从纵向看,以江苏高考为例,文言文选材仍基本以人物传记为主,但基本不从传统正史中选取,而是多出自名人文集,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文集,题材上偏重叙事性散文。如2012年《苏辙集·伯父墓表》、2015年《张耒集·欧阳伯和墓志铭》等。选文内容丰富,注重现实针对性和导向性,以宣扬仁政爱民理念为主,传主亦多为治世能臣、公正能吏。
  2.大变化
  (1)2015年最明显的变化即文体选择更为丰富多样,史传类文本明显减少,墓志铭、书序、书信等文体闪亮登场。究其原因,在新高考改革的大形势下,史传类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难度偏低、有价值的人物不多,不再适应高考求新、求变的文本需求。另外,史传类文本中部分人物偏平面化,在“二十四史”的传记部分,对人物的记载往往较简略,在设计试题和价值观引导方面,难以跟上时代的要求。因此,近几年各省的试卷,偏向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先秦诸子百家浅易文言文、短篇文言小说等方面选材和设题,文体趋于丰富多样。
  (2)有一些省份改变了单文本的形式,而是采用双文本、甚至三文本的形式,如2015年天津卷即为三个小文段,出自《淮南子》《论衡》《酉阳杂俎》,又如湖南卷为《四库全书》中《三事忠告》二则等。这是因为两至三个文本既可以在叙事、议论方面各有侧重,也可以在内容、主旨、艺术形式上做到互有关联。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也不妨注意这种变化。
  三、基于高考文言文文体特点及变化的备考策略分析
  (一)文言文复习切不可只攻一点、不及其余,而应全面开花。在教学和备考中,不要只关注对人物传记类文本的复习,各类文体均要有所涉及。尤其要关注议论性散文、小说、杂记、序言、书信等文体的操练,争取做到面面俱到,让学生对各类文体的基本情况和考查方式都了然于心。
  (二)虽然各省的文言文考查各有差异,但基本题型大致分为文言实词题、文言虚词题、信息筛选题、内容归纳题、断句题、翻译题等,根据文言选段的文体区别,这些题型设置也会略有差异。
  从文言实词题来看,史传类文本、议论文、游记等区别不大,用语境推断法来完成即可。
  文言虚词题则略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考查方式。一类是区分所选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往往在文段中选一句,在课本中选一句,针对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考查。一类是选虚词填空,在文段中留出三到四空白,给出相关选项让学生选词填空。题型虽然不太相同,但都是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掌握。从文体来看,议论文在阅读时障碍较大,故而所选的文句和虚词辨析就相对偏简单,如2015年浙江卷《太平州学记》第2题:“颐指而办/吾尝跂而望矣”,能判断此处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而史传类文本因为文字比较简单,所以在设置虚词考题时反而难度较大,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梁皙次先生传》第2题“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两个“则”字,前者是副词,翻译为“于是、就”,后者则表假设,翻译为“如果”,在区别上存在一定难度。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归纳题则更能表现文体对题型设置的影响。从这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来看,人物传记类文本更偏向考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要求考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符的语句,一一对应分析。主要错误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而议论文偏向考查文意的理解,如2015年重庆卷《赠医者汤伯高序》第3题A选项“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即考查对“学者”的理解,此处“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当考生能准确识别文言翻译的错误,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文言翻译题一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翻译的原则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文体对文言文翻译的影响来看,差异其实不大,基本还是以考查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为主,但史传类文本更偏重直译,即字字落实,而议论文则相对偏重意译,如2015年广东卷《明史·卢象昇传》翻译第一题“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就必须把“麾兵”“自辰迄未”“矢穷”等每一个点都落实到位,还要兼顾句意的通顺。而2015年福建卷《与王昆绳书》翻译第一题“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则只要能准确指认宾语前置句,并翻译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即可得分。
  (三)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
  如史传类文本,作为高考文言文最常出现的一类文体,在复习和备考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串起人物一生的经历。如阅读2015年新课标卷I《宋史·孙傅传》,即可抓住文本中的“登进士第”“宣和末”“十一月”“二年正月”“越五日”“明年二月”等词语,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的大事串联起来,把握传主的事迹、性格。还可以以表明官职升迁为轴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古代的人物传记多为朝廷重臣,所记载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叙人物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或贬为某某官职止。所以官职升迁往往可以作为一根轴,帮助我们在阅读时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穿起来。如阅读2015年安徽卷《广清碑传集·御史梁皙次先生传》第二段“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人为云南道监察御史。”便记叙了梁熙出仕、清廉、爱民及升迁等内容,而本节又涉及试卷第6题概括和分析原文内容B选项“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饪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及第7题翻译。把握好了本段中的官职升迁前后的相关内容,相信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议论类文本,议论文在阅读时本来就存在不小的难度,更何况是文言文中的议论文,这也成为在复习应考时的一大难点。但我们在教学和备考时,不妨抓住“对什么事进行议论的”“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或文中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依据”“采用的论证手法”等问题,相信便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如2015年北京卷《吕氏春秋·去私》引用晋平公和祁黄羊的对话、墨家大师的事例论据证明“去私”的中心观点;2015年天津卷《论衡·儒增》为了指出儒书中对鲁班记叙有浮夸不实之处,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议论深刻,发人深省。如果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问题引领,在文中有针对性地筛选相关信息,渎懂文本应该不在话下。
  记与序等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是数见不鲜。这类文体阅渎理解难度大,也让我们在复习备考时深感头疼。针对这类文本,也有一些方法和策略可以一试。阅读时,首先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对全篇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其次,细看题目,研究重点字词,在这一步,不妨倒吃甘蔗,先从信息筛选题始,细读题干,借助题面快速把握文本内容。如2015年湖北卷《荆川先生文集·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第II题,即可抓住“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着重“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等选项中的关键词做大致的文本把握,从而使自己在阅读中豁然开朗。
  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备考来说,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很重要、关键的。因此,文言文教学和备考,一则要求教师有内容来教学生,也就是文言文文体上的教学内容的材料编排;二则要求学生学会依文体来处理文章。从文体角度学习文言文,把握不同文本特色,把握同一文体不同的精髓,形成富有特色的解渎。这样的实践,相信将对文言文教学备考内容的开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